1.阵字的笔顺怎么写
一、阵字的笔画顺序:横撇弯钩、竖、横、撇折、横、竖。
二、阵字的笔顺图解:
三、阵字的读音:zhèn
四、阵字的基本字义:
1、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
2、战场。
3、量词,指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
扩展资料
一、组词:一阵、阵痛、方阵、阵风、阵营、阵容、助阵、对阵、上阵、阵子。
二、词语解释:
1、一阵 [ yī zhèn ]
(~儿)数量词。动作或状况持续的一段时间。
2、阵痛 [ zhèn tòng ]
分娩时因子宫一阵一阵地收缩而引起的疼痛的感觉;比喻新事物产生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困难。
3、方阵 [ fāng zhèn ]
古代作战时军队排列的方形阵势。
4、阵风 [ zhèn fēng ]
指短时间内风向变动不定,风速剧烈变化的风。通常指风速突然增强的风。
5、助阵 [ zhù zhèn ]
助战,泛指到现场声援鼓励。
2.左耳刀旁笔顺
左耳刀旁的笔顺是横折弯钩、竖,共两画,如下图所示:
左耳刀旁,又名左包耳。楷书中把从“阜(fù)”的字中的“阜”字形,变形为写在字形左边的“阝”。阜,象形。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本义:土山。
左耳旁的字非常多,比如阵、阳、际、阿、阻、陵、险、陨等。
扩展资料
汉字解析:
一、阵 zhèn
释义
1、古代交战时布置的战斗队列。现也指作战时的兵力部署:背水为~。严~以待。
2、泛指战场:上~杀敌。
3、指一段时间:这一~他更忙。
4、量词。用于事情或动作经过的段落:一~掌声。下了几~雨。
相关组词:阵地 阵线 督阵 对阵 敌阵 陷阵 一阵 疑阵 布阵 骂阵 上阵 阵雪 出阵 阵风
二、阳 yáng
释义
1、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
2、外露的;表面的:~沟。~奉阴违。
3、指属于活人和人世的(迷信):~宅。~间。~寿。
4、带正电的:~电。~极。
5、指男性**。
6、姓。
相关组词:太阳 夕阳 阳春 阳光 朝阳 阳台 阳面 斜阳 浔阳 骄阳 向阳 阳电 阳宅 阳历
三、际 jì
释义
1、交界或靠边的地方:边~。天~。
2、彼此之间:国~。
3、时候:值此之~。
4、适逢其时;正当:~此盛会。
5、中间;里边:脑~。胸~。
相关组词:国际 边际 交际 涯际 际遇 星际 无际 洲际 遭际 实际 际涯 人际 发际 空际
四、阻 zǔ
释义
阻挡;阻碍:~止。拦~。劝~。畅行无~。
相关组词:劝阻 阻挡 阻止 阻力 阻挠 阻击 阻碍 阻绝 险阻 阻截 拦阻 电阻 梗阻 阻隔
五、险 xiǎn
释义
1、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地。~峻。山高水~。这条盘山公路弯道多,很~。
2、地势险恶不容易通过的地方:天~。无~可守。
3、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冒~。保~。脱~。~症。巡堤查~。
4、狠毒:阴~。~诈。
5、险些:~遭不幸。
相关组词:冒险 危险 险象 火险 险恶 天险 涉险 险阻 排险 险兆 历险 出险 凶险 险胜
3.“阝”的笔画顺序怎么写
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阝,拼音:fǔ笔划:2五笔:BNH部首:阝结构:单体结构释义:同“阜”。
用作偏旁。俗称“左耳刀旁”,又称“左包耳”。
组字:邓、队、阡、邙、邝、邔、阤、阶、阵、邞、阫、阰、邥、阩、邧1、邓(dèng):姓。2、队(duì):1.排得整齐的行列:~列。
~形。 2.具有某种性质的集体:~伍。
3.量词:一~大学生。3、阡(qiān):1.田间的小路:~陌。
2.通往坟墓的道路:~表(墓碑)。4、邙(máng):〔北~〕山名,在中国河南省。
5、邝(kuàng):姓。6、邔(qǐ):古县名,在今中国湖北省宜城县。
7、阤(tuó):古同“陀”,山坡:“故登阤者,倍任者也,犹能以登。8、阶(jiē):为了便于上下,用砖石砌成的或就山势凿成的梯形的道。
9、阵(zhèn):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阵线。阵势。
严阵以待。10、邞(fū):古县名,在今中国山东胶州市西南和诸城市东。
11、阫(péi):墙:“正昼为盗,日中穴阫。”12、阰(pí):古中国楚地山名(一说“大土山”):“朝搴阰之木兰兮。
13、邥(shěn):〔邥垂〕古地名,中国春秋时属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14、阩(shēng):古同“升”,登上。
15、邧(yuán):古邑名,中国春秋时属秦,在今陕西省澄城县境。
4.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在教王羲之书法笔画时 用了险峻山峰上的高峰坠石、
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
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下,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伸张的领悟。 老藤拉不断,有很顽强: 解放日报(上海) 蒋勋 卫夫人,名铄,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
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悬宕在空中。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
“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让我们丢石头,感觉石头的形状、重量,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
“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
如果童年时有位老师把我们从课堂里“救”出去,带到山上去玩,就是“一”,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卫夫人也似乎并不鼓励一个孩子太早从前辈书法家的字做模仿。因此,那个“点”,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接着老师才需要从中指出对于物体的认知,关于重量,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
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我们大概也会蛮开心的。感觉到了“石头”之后。
因此,“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的关系。那么“千里阵云”会不会也有特殊意义?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量的体会,也才有了书法上的进境、滚动,就叫“千里阵云”:00 来源,一个年幼的孩子,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高峰坠石 我第一次看到卫夫人的 《笔阵图》时,也吓了一跳,因为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一点不容易揣测。
譬如说,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 “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
卫夫人似乎并没有教王羲之写字。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
一定有人会怀疑:卫夫人这位老师,到底是在教书法,还是在教物理学的自由落体呢? 我们发现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 卫夫人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
不知道王羲之长大以后写字时的那个“点”,是不是跟卫夫人的教育有关、体积、速度,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中间拉长的一笔,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字茂漪,让他感觉石头,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下去。
“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 其实卫夫人这一课里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卫夫人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继续发展到第二课。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一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才会变成这个孩子长大后在书法上对一个“点”的领悟吧。
这时“高峰坠石”的功课,就变得非常有趣。这些知识有一天——也许很久以后、体积、速度等物理学上的知识。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却是把字拆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
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学习书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凝视地平线。有辽阔的感觉,有像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
“阵云”两个字也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字? 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 卫夫人是书法老师。
悬宕空中的身体,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 “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一”是文字。
书法的美。“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还在幼年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图) 2010-08-06 06:44,也是生命的老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阵的笔顺怎么写bihua.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