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节的广告词
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
用浪漫做皮;用温馨做馅;幸福做蛋王;懂得品味的人不需要多,最好只有你一个!
朋友,不管你现在身处何方,今晚一定要看看那被你遗忘已久的月亮,许个愿吧很可能就会实现哦!中秋快乐!
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中秋快乐!
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愿你的生活就像这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网缘!情缘!月圆!中秋夜语寄相思,花好月圆情难圆。带去问候和思恋,心想事成愿缘圆。
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
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你行。朋友:中秋快乐!
2.节日营销怎么写
1.出位创意烘托节日氛围
节日是动感的日子,欢乐的日子,捕捉人们的节日消费心理,寓动于乐,寓乐于销,制造热点,最终实现节日营销。针对不同节日,塑造不同鲜明活动主题,把最多顾客吸引到自己的柜台前,营造现场气氛,实现节日销售目的。
如端午节,我们在卖场把超市的端头设计成龙舟的形状,龙舟上既可摆放XX真空粽子,又可摆放宣传端午的物料,在现场营造出一个浓厚的端午节气氛,而赠送香包,开展端午文化大赛的民俗表演更增强了节日热闹氛围,激发了众多消费者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
2.文化营销传达品牌内涵
文化营销,嫁接节日的文化氛围,开展针对性的文化营销。充分挖掘和利用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与自身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在给消费者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能带来良好的市场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比如情人节,在卖场开展的“情侣过三关”和“汤圆代表我的心”智力闯关活动,就很好的洋为中用,不仅增加了我们XX汤圆的文化外延,还通过活动传达出情人节的浪漫与温馨,而且,平时两人之间羞于表达的想法也可以借此表达,也丰富了节日内涵。
在中秋节,通过举办“幸福一家人家庭厨艺大赛”,就成功的演绎了浓烈淳厚的传统亲情文化,在团圆欢聚的亲情中营造出良好的购物环境,也不失时机的把我们的XX品牌内涵传达的惟妙惟肖。其它如灯谜擂台赛、地方民俗文化展示等已成为商家吸引消费者“眼球”屡试不爽的妙招。
3.互动营销增强品牌亲和力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费者的需求开始由从大众消费逐渐向个性消费转变,定制营销和个性服务成为新的需求热点,商家如能把握好这一趋势,做活节日市场也就不是难事了。
而卖场,更是节日营销的主角,深圳沃尔玛曾开辟先例,让顾客自己设计礼篮或提供不同型号的礼篮,由顾客挑选礼品,不限数量、品种、金额,既可迎合不同的消费需求,又可充分掌握价格尺度。此法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不仅大大增加了生鲜部的利润,也促进了其它部门的销售。
4.
艺术促销激发售卖潜力
节日营销主角就是“价格战”,广告战、促销战均是围绕价格战展开。能否搞好价格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许多商家僵化地认为节日就是降价多销,其实这种做法就落进了促销地误区,结果往往是赔钱还吆喝。当然作为节日营销的惯用方法,诸如“全场特价”、“买几送几”的煽情广告已司空见惯,千篇一律,对消费者的影响效果不大。因此,如果真要特价也要处理得当,讲究点创意和艺术,这其中“梯子价格”就足以堪道。
3.宣传春节的广告词
过年(春节)的习俗及由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4.加油站节日广告词关于加油站春节宣传表语怎么写
春节如期而至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十堰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最初人们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避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字。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整个城市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一刻,有的人家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掌厨的做出来,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砧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我们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一时间,十堰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每年,我都很期待春节的到来,因为热闹,因为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5.如何做好传统节日公益广告宣传
以一年一度的端午为例,据记载,节日除了纪念屈原爱国情怀外,有纪念孝女曹娥的,有纪念秋谨就义的,有迎涛神的活动,也有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各种传说,说法不一,节日含义有健康向上的时代主旋律,也有不少迷信色彩充斥其间。
因此,三明台在制作这个公益广告时,也是在文化内涵上把好关,强调突出了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甘把热血洒的节日主题,同时也把人们吃粽子,挂艾草,喝黄洒等追求健康的习俗融入到主题宣传活动教育中,引导人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爱乡情感。“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龙舟竞渡,百桡划出创业歌。
爱国爱乡爱三明,创新创优促发展。”在“我们的节日??端午”这个公益广告播出后,市主管部门给予三明电视台充分的肯定。
2010 年开始,三明电视台充分运用“我们的节日”这个传统文化资源,结合三明实际,精心策划,共制作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等七个传统节日的公益广告宣传片,在节日前后的20 天时间里每天海量播出,通过视频宣传方式,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谐文明社会风尚,广泛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全社会广大干部群众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为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做了有益的尝试,简短生动的公益片和阶段性的集中播出,形成了大的声势和好的效果,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弘扬了主旋律,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一致肯定。 一、地方传统节日公益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对于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祖国、民族、家乡的热爱,增强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具有重要作用。
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电视媒体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由于地市级电视台生存空间的局限性,地市级电视台不可能如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一样制作场面宏大的传统节日宣传节目,但是,地市级电视台如果能够坚持正确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传统节日的宣传上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并且能够发挥中央台和省级电视台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告宣传突出文化内涵2005 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共同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求新闻媒体要把传统节日宣传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传统节日。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明电视台也像全国许多地市台一样,投入大量的精力做好地方的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报道工作,充分发挥了地市级电视台的作用。
从2010 年开始,三明电视台又开辟新途径,这就是利用公益广告形式加强传统节日的宣传。在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宣传中,我们更加突出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比如中秋,从小处上看,它体现的是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但从更高的层面则反映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因此,我们在制作这个公益广告时,就把节日的文化内涵宣传突出在家家思团圆的氛围中,把中华民族四海同源、各族人民共兴中华的民族大义融入进去,达到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目的。
二、传统节日公益广告宣传突出地方色彩 地方文化,本土特色。这是增加亲和力,提高收视率的重要的内容和形式。
三明电视台在策划传统节日宣传时,创新思路,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在突出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并巧妙结合三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业、创新、创优”和“开明、清明、文明”等总体思路,把“我们的节日”主题宣传活动与全市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主旋律和新风尚融入其中。 比如,春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我们在制作节目时必须突出强调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促进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建设。在宣传片画面的组成上,我们也是不厌其烦,精选极具当地特色的“板凳龙”、“肩膀戏”等鲜活镜头,再认真选取新农村建设的优美画面,通过巧妙结合,组成了一幅“歌唱生活,唱响未来”的美丽画卷,把全市人民欢度新春佳节的喜庆心情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景等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传统节日公益广告宣传突出现代价值 传统节日的式微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根源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难以适应现代商业社会是传统节日式微的重要原因。只有当传统节日被赋予现代价值,传统节日才能够成为人们心中的节日。
因此,电视媒体在进行传统节日宣传时应当积极探索怎样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赋予传统节日现代价值符号,使其成为既不失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节日。 流传了上千年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