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泉哪一年解放
1947年4月9日,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第二、三、四三个主力纵队和地方武装共5万余人,在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和野战军司令部指挥肖克、政治委员罗瑞卿的统一指挥下,向石家庄外围和正定至太原间铁路沿线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外线作战“正太战役”。4月12日,攻克了正定、栾城及石家庄外围据点60余处,歼敌10000余人。20日,敌集结主力于保定,准备南援。为歼灭正太路阎军主力,我军一部以保南望都阻击由平汉路南援之敌,并向石家庄及其周围佯攻;主力第二、三、四纵队集中在阳泉、寿阳一带,向阎军精锐部队———赵承绶主力进攻,先后占获鹿、井陉、盂县、平定、寿阳等7座县城,歼敌35000余人。22日,中央军委发出经**同志起草的致晋察冀军区的电报。电报指示:“你们已取得主动权,如敌南援,你们不去理他,仍然集中全力完成正太战役,使敌完全陷入被动。这是很正确的方针……”5月8日,控制了正太铁路沿线300多公里,解放了阳泉大小车站22座,使我太行、冀晋两区连成一片。
战役开始前,娘子关以西阎军主要部署是:伪十总队二团主力守阳泉,并以一部兵力守北部刘备山;三团主力守平定县城,并以一部兵力守娘子关;其一团驻榆次,担任补训新兵的任务。由日本兵编成的保安第五大队守狮脑山阵地。另外还有伪阳泉行署所属之奋斗团、爱乡团、保安营等地方武装,分别配置在阳泉外围各据点,总兵力约4000人。寿阳、宗艾、盂城由阎军暂编四十九师防守。战役开始后该敌首先弃盂城西逃上太原东山了。
战役第二阶段开始,我三纵队首克井陉,4月24日夺占天险娘子关,然后配合太行军区四十一团攻打平定县城,由南面包围阳泉。我二纵队也于4月24日由盂县向荫营、刘备山由北向南攻击前进,歼敌两个排,荫营之敌向阳泉逃窜,造成东、南、北三面围攻的形势,诱出太原之敌两个师来援,阎锡山为解阳泉之危,命令赵承绶和三十三军军长沈瑞亲率暂编四十六师和七十一师主力(各欠一个团)乘车东援,25日,先后到达阳泉、赛鱼。此时,我四纵队主力星夜疾进,攻占寿阳以北宗艾、解愁,并以一部攻克了测石、芹泉、张净等要地,截断阎军西逃之退路。赵承绶畏我包围聚歼,于29日乘铁甲列车夺路逃回寿阳。他一面命令荆谊十总队坚守阳泉,一面又命三十三军之七十一师和暂编四十六师向太原突围西逃。当敌人行至测石一带,被我军四纵队坚决阻击,敌多次冲击均被我击退,我军将敌两个师四个团滞留在测石车站以南地区。赵承绶又命令阳泉守敌十总队全部向测石靠拢,汇合西逃。敌十总队于5月2日深夜,连同敌阳泉行署党、政机关一起弃城逃跑,3日拂晓到达测石,又被我军阻击在测石车站北边山上的河槽里,俘虏敌地方党政机关人员及家属约1000人。赵承绶为避免全部被我围歼,在寿阳逃跑前下令敌军,抛弃辎重,分两路突围。4日夜,沈瑞率三十三军为一路向榆次方向突围,十总队等为另一路向盂县西南方向突围。敌三十三军两个师的4个团约7000余人,在突围中被我三、四纵队歼灭在平定、寿阳交界地区。赵承绶乘坐的铁甲列车在逃跑中被我军机关炮击毁在寿阳黄丹沟,赵与他的参谋长高翘混在阎军乱兵中,狼狈逃回太原。
敌十总队北逃时,我二纵队四旅分两路星夜北追。5月4日上午7时左右,逃敌先头部队由测石跑到盂县秋子峪,遭我二纵队五旅的伏击。遂急忙转向西北方之观音堂、马举逃窜,又遭我二纵队五旅十四团截击。下午2时,我四旅十团在秋子峪东北,夺取有利阵地,又击退了敌人反扑。这时,敌人龟缩到郭村南北地域,妄图伺机突围。我四旅十二团下午3时许,赶到杨家沟地区,在1178高地接受肖应棠旅长和龙道权政委的指示后,立刻在郭村以南迅速向敌人突击,配合阻击部队全歼逃敌。敌人负隅顽抗,成群向郭村西山蜂拥而上。我十团从山上压了下来,在郭村展开了白刃战,到下午5时许,战斗胜利结束。大批俘虏押下战场,向拦掌村集中。敌十总队少将司令荆谊改装逃跑,被我十团二营炊事员截获。
此战役全歼阎军十总队2个团及奋斗团、爱乡团、保安营等4000余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阳泉解放后,阎锡山收编的日军保安五大队240余名官兵和150多名随从家属下狮脑山列队投降。
2.颂歌献给党500字作文,怎么写
颂歌献给党 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当听到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徐徐奏响的时候,一种振奋、一种激昂、一种骄傲、一种自豪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在这块红色的沃土上,从小就对伟大的党充满敬仰之情!我们从书本上学习并熟记了许多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不迫地走向敌人的铡刀,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斗英雄**为了开辟祖国解放的胜利道路,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为了革命的胜利,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从这些烈士们的身上我们认识到**人的浩然正气,也明白了为什么高高飘扬的国旗这样鲜艳!为什么冉冉升起的朝阳这样鲜红?!因为这是--血染的风采! 今天中国**,已经满怀豪情的走过了89个春秋。
89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89年。回顾历史的长河,从“九·一八”的战火,到卢沟桥事变;从南京大屠杀,到皖南千古奇冤。
外强内患、村村遗骨、处处狼烟。“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领导着千百万革命志士,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拯救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唤醒了四万万中国的劳苦大众,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响彻了大江南北、震撼了整个世界。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了一个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革开放蓬勃发展。
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核潜艇、神舟载人火箭……人家有的我们有了,人家还没有的,我们也要有。无数事实证明: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但能够摧毁一个旧世界,而且有能力建设一个新世界。
我们满怀激情的高歌:颂歌献给党 你是东方升起的一轮朝霞,晨曦中我们沐浴着你明媚的霞光! 鲜红是你不尽的追求,金黄是你永远的辉煌! 世界在你面前展开无边的天地,中华腾飞的宏愿使你豪情万丈! 当世纪的钟声敲响,当未来的精灵翱翔, 征途上你是导航的灯塔—— 火红的党旗永远飘扬。
3.海涅 《颂歌》
颂歌 [德]海涅 我是剑,我是火焰。
黑暗里我照耀着你们, 战斗开始时, 我奋勇当先 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我周围倒着 我的战友的尸体, 可是我们得到了胜利。
我们得到了胜利, 可是周围倒着 我的战友的尸体。 在欢呼胜利的凯歌里 响着追悼会严肃的歌声。
但我们没有时间欢乐, 也没有时间哀悼。 喇叭重新吹起, 又开始新的战斗。
我是剑,我是火焰。 [欣赏] 亨利希·海涅(1795~1856)是德国著名的抒情诗人。
这首诗以“剑”与“火”自喻,表现了诗人要为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一首具有高尚而庄严的人生宣言意义的著名诗篇。 一、生平和创作 亨利希•海涅(1797—1856)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和政论家。
19世纪上半期,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但德国仍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全国分裂为许多邦国。 海涅 这种分裂状态严重障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德国所面临的仍然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海涅的创作,猛烈地抨击了反动的封建制度,歌颂了民主革命,有些作品还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他的作品在德国人民为祖国解放和统一而进行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①。
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
海涅早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待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与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
(《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愿情纯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音欢迎。
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至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
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在第一部《哈尔茨山游记》(1826)里,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述了山区矿工的劳动与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1826)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璐珈浴场》(1830)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断片》(1831)中,作家描绘了豪富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与掠夺。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1830年8月初,海涅在黑尔哥兰听到法国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消息,兴奋地写道:“……我是革命的儿子,……递给我琴,我唱一首战歌,……语言像是燃烧的星辰从高处射下,它们烧毁宫殿,照明茅舍……。”
他充满革命激情,还写了著名的革命的《颂歌》。这次革命极大地鼓舞了海涅的革命精神,坚定了海涅的革命信念。
海涅的革命倾向,受到国内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烈的迫害。怀着对法国革命的向往,他于1831年5月移居巴黎。
在巴黎,他结交了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乔治•桑以及流亡到巴黎的波兰音乐家肖邦,接触到欧洲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和圣西门的弟子来往,使他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法国的现实打破了他对七月革命的幻想,使他看到了资产阶级的欺骗性,认清了七月王朝的阶级实质。
从移居巴黎一直到40年代初,海涅致力于研究法、德两国的社会政治与文学,写了大量的政治与文学论文,这些论文带有前所未有的战斗激情和革命锋芒。他为德国报纸写的评述法国政治与文学斗争的政论文章,后来辑成《法国情况》(1832)专集。
同时他还为法国报纸撰文介绍德国的政治与文学情况。在《论浪漫派》(1833)一文里,海涅从浪漫派文学、政治、。
4.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颂歌
《龙须沟》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
该剧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龙须沟》中的程疯子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一个出色的曲艺艺人在黑暗势力压迫下失业,由此过着忍辱负重的非人生活,精神和肉体饱受摧残。
他正直、善良、懦弱,不甘屈辱又无力反抗……他无奈地成为“疯子”,而如此“疯”状,正淋漓地折射出内心的痛苦和对黑暗社会的痛恨。解放了,伤好了,终于昂首挺胸了,他也就不再“疯”了,主题由此而深化。
《龙须沟》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来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人物命运反映时代,结构全剧,整体风格含蓄、朴素,于平淡中见深刻,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龙须沟是解放前北京天桥东边的一条臭水沟。
在沟沿的一个小杂院里住着四家人。年青姑娘二春和母亲王大妈 相依为命,靠焊镜框勉强度日。
二春热情倔强,她恨这条臭水沟,更恨那些欺负他们的人,她希望冲出这个恶劣的环境。王大妈因饱经风霜,胆小安命,母女俩常为此而拌嘴。
泥瓦匠赵老头,乐于助人,受到沟沿一带贫 苦群众的尊敬,每逢雨季,常为疟疾所困扰。丁四靠蹬三轮车为生,丁四嫂则以缝补贴补家用。
儿子二嘎子终 日在外拣煤核儿,不满十岁的小女儿 小妞子,也帮着母亲做些笨重的活,后不慎掉进龙须沟淹死。为人耿直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天桥茶馆里演唱单弦,由于不善逢迎,被恶霸黑旋风和他的爪牙冯狗子打伤,才避居于此, 靠着妻子程娘子摆香烟摊,勉强维持 生计,人称他是疯子,而他的满腔忧愤,唯有妻子理解。
北京解放后,龙须沟贫民区一改旧貌。人民政府惩办 了黑旋风和冯狗子。
程宝庆走出了家门,担负起自来水站的管理工作;赵老头不再病缠床褥,还当上了区人民 代表;二嘎子找到了工作;二春高兴 地进了工厂。两年后,人民政府发出 了彻底整治龙须沟的号召,沟沿两旁 群众积极响应,昔日的臭水沟修成了马路,肮脏腥臭的贫民区,变成了美丽的花园。
5.海涅 《颂歌》
颂歌 [德]海涅 我是剑,我是火焰。
黑暗里我照耀着你们, 战斗开始时, 我奋勇当先 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我周围倒着 我的战友的尸体, 可是我们得到了胜利。
我们得到了胜利, 可是周围倒着 我的战友的尸体。 在欢呼胜利的凯歌里 响着追悼会严肃的歌声。
但我们没有时间欢乐, 也没有时间哀悼。 喇叭重新吹起, 又开始新的战斗。
我是剑,我是火焰。 [欣赏] 亨利希·海涅(1795~1856)是德国著名的抒情诗人。
这首诗以“剑”与“火”自喻,表现了诗人要为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一首具有高尚而庄严的人生宣言意义的著名诗篇。 一、生平和创作 亨利希•海涅(1797—1856)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和政论家。
19世纪上半期,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但德国仍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全国分裂为许多邦国。 海涅 这种分裂状态严重障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德国所面临的仍然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海涅的创作,猛烈地抨击了反动的封建制度,歌颂了民主革命,有些作品还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他的作品在德国人民为祖国解放和统一而进行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①。
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
海涅早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待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与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
(《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愿情纯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音欢迎。
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至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
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在第一部《哈尔茨山游记》(1826)里,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述了山区矿工的劳动与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1826)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璐珈浴场》(1830)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断片》(1831)中,作家描绘了豪富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与掠夺。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1830年8月初,海涅在黑尔哥兰听到法国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消息,兴奋地写道:“……我是革命的儿子,……递给我琴,我唱一首战歌,……语言像是燃烧的星辰从高处射下,它们烧毁宫殿,照明茅舍……。”
他充满革命激情,还写了著名的革命的《颂歌》。这次革命极大地鼓舞了海涅的革命精神,坚定了海涅的革命信念。
海涅的革命倾向,受到国内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烈的迫害。怀着对法国革命的向往,他于1831年5月移居巴黎。
在巴黎,他结交了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乔治•桑以及流亡到巴黎的波兰音乐家肖邦,接触到欧洲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和圣西门的弟子来往,使他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法国的现实打破了他对七月革命的幻想,使他看到了资产阶级的欺骗性,认清了七月王朝的阶级实质。
从移居巴黎一直到40年代初,海涅致力于研究法、德两国的社会政治与文学,写了大量的政治与文学论文,这些论文带有前所未有的战斗激情和革命锋芒。他为德国报纸写的评述法国政治与文学斗争的政论文章,后来辑成《法国情况》(1832)专集。
同时他还为法国报纸撰文介绍德国的政治与文学情况。在《论浪漫派》(1833)一文里,海涅从浪漫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