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杜甫的诗句给杜甫写一封情书
写给“诗圣”杜甫的一封信
杜甫先生:
您好!您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写这封信给您吧?告诉您,我可是您忠实的“粉丝”呢!哈哈,您一定不会理解“粉丝”的意思,这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就是崇拜者的意思,我,就是您忠实的崇拜者。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很多的诗句,可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妈妈的引导下,我好像看到了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穿梭嬉戏,不时发出婉转清脆的鸣叫,而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明净广阔的天空„„多么美的一幅画啊!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原来古诗也可以象画那么生动美丽,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您的名字——杜甫。
上学了,我开始接触更多的古诗,课堂上是老师生动的讲解,课余时间是我们反复的吟诵,作为一所诗育特色学校,我们学校特别注意古诗教育。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我对古诗的了解日益加深,并渐渐沉迷。我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象您写的诗我大部分都会背呢!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很困惑:为什么有些诗很浪漫,有些却很残酷;为什么有些诗很快乐,有些却很悲伤„„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老师在讲解古诗时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每首诗的诞生都有它的背景,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真实情感的反映。象杜甫、李白、陆游、李商隐等等,这些诗人生活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理想和追求,因此,他们写出的诗句就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但他们都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于是,我开始对这些诗的背景产生了兴趣,试着开始了解作者和他们的时代。
我首先开始了解的,当然是您了。在大量的介绍文字中,我了解到:您是„„(简介)
这时,我才理解了您的诗句中的各种情感。《春夜喜雨》中的闲情逸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欣喜若狂,《三吏三别》中的愤怒无奈„„这些都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您在当时真实的心情啊,您在用您的笔抨击社会,弘扬正气,用您的方式和黑暗斗争,您无愧于“诗圣”这个称号!
杜甫先生,您是不幸的,因为您生活在那样动乱的时代,但您也是幸运的,您因为您的诗被后人世世代代敬仰。我多希望您生活在我这个时代,那样您的诗里一定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悲哀和愤怒,您会用您的笔歌颂我们这个美好的新时代,为后人留下更绚丽的诗篇。
此致
敬礼
2.杜牧所写的诗
题 武 关杜 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4360·《唐诗鉴赏大典》杜牧诗鉴赏这是一首咏史诗。开成四年(839),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作为千古形胜之地,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
所以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这里诗人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笑怀王迹自穷 ”,是诗人对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
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
秦国见·4361·《唐诗鉴赏大典》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
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
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 娇娆 ”,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 酣似醉 ”,足见怀王对她的宠幸和放纵 ;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 ,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
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 、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怎么能不付之一笑呢!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
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依然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却象过眼烟云尽已成空。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4362·《唐诗鉴赏大典》非的慨叹 ,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 。
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
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
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这怎么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呢 ?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
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
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4363·《唐诗鉴赏大典》这首诗起于武关,落于武关,将与武关相联的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构筑在一起,上下千年,思绪纵横,立意深沉而含蕴。
兵部尚书席上作杜 牧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4364·《唐诗鉴赏大典》杜牧诗鉴赏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 835 ),最早见于唐孟棨《本事诗 》,是一首朗吟于兵部尚书李司徒筵席上的即兴之作。
《本事诗》“ 高逸第三 ”云:“杜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时第一。洛中名士,咸谒见之。
李乃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臻赴。以杜持宪,不敢邀致。
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李不得已,驰书。
方对花独酌,亦已酣畅,闻命遽来。时会中已饮酒,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
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巵,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传,宜以见惠 。
’李俯而笑,诸妓亦皆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
’意气闲逸,旁若无人 。”对诗的本事所记很详,有助于理解其意蕴。
华丽的厅堂,盛美的筵席,烘托出今日非同一般的节日氛围。主人的华贵气派,宾客的名士身份,均在不言之中。
虽则是“ 罢镇闲居 ”,李司徒的摆设、·4365·《唐。
3.杜甫写的的诗
新安吏作者: 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作者: 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作者:杜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作者:杜甫 文章来源: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愁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疲病虎纵横。望岳作者: 杜甫西岳嶙曾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登楼作者: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题张氏隐居作者: 杜甫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玉台观作者: 杜甫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人传有笙鹤,时过北山头。
梅雨作者: 杜甫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新秋作者: 杜甫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参考资料:/a53.htm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梅子涵写的诗句
它有散文的随和,也有诗的意境,还有故事的乐趣,它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成长与生命的故事,告诉读者亲情与爱心的意义。 ——谭旭东
梅子涵老师的《走在路上》,诗意盎然,且起伏跌宕。孩子和奶奶走在路上,奶奶落在了后面。可是,难道不应该像从前那样,一起走,不该让奶奶孤独地落在后面?最后,孩子终于醒悟了。唤醒他的是什么?仅仅是投映在孩子心底的那些往事的残存印象吗?仅仅是奶奶衰老的佝偻身影吗?……亲情的力量,超越时空的羁绊与阻隔,它让孩子学会爱,学会感恩。 ——孟凡明
我们都会在路上走很久很久,我们珍惜路上的时间,路上的感情,路上的故事吧。我们会回味,会想念,讲起来的时候,伤感很少,笑容就很多了。满眼的泪全在笑容里。 ——梅子涵
5.与杜甫草堂有关的诗句
《堂成》【原文】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赏析】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
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这诗便是那时所作。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
关合之妙,不见痕迹。《江村》【原文】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赏析】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
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恨别》【原文】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赏析】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
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
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
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重庆市)、忠州(重庆市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
6.跟杜有关的诗句
1. 伫闻歌杕杜,凯入系名王。——《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卢从愿
2. 翠辇红旗出帝京,长杨鄠杜昔知名。——《扈从鄠杜间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苏颋
3. 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相和歌辞•;棹歌行》徐坚
4. 必于尧舜日,还似房杜辈。——《上孙使君》贯休
5. 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送客游蜀》张籍
6.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唐儿歌》李贺
7.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老夫采玉歌》李贺
8. 杜若含清露,河蒲聚紫茸。——《恼公》李贺
9. 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南园》李贺
10. 临玩忽云夕,杜鹃夜鸣悲。——《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李白
11.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杜陵绝句》李白
12. 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李白
13.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上杜司徒书的诗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