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族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我要和大家介绍的节日是“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远在他乡的人们,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年中秋节吃完丰盛的晚餐后,我把月饼切成几小份,然后放盘子里,让爸爸和妈妈任意来摸一块月饼,月饼是圆圆的,象征着团圆的意思。我摸到了一个抹茶叶的月饼,那抹茶月饼松软而美味。爸爸、妈妈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等待月亮出现。月亮隐隐约约地出现了,慢慢地,越来越大,越来越圆,越来越亮,皎洁的月光洒在我们身上,似乎给我们大家披上了银纱,漂亮极了。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的家庭是温磬幸福的,月亮也在这个夜晚,展现出她的美。
2.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
( 1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培育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 2 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可以使人们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3 分) 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分) (如果从文化影响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 6 分。)
( 2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制约和驱动作用。 ④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解析】 试题分析: ( 1 )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解读设问,本题等价于文化的作用,可以从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进行分析,关于上述理论教材有明确的表述,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然后结合设问和材料,对应上述理论,组织语言进行分析。 ( 2 )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原因类。
本题有一定难度,需对材料信息进行详细解读,准确定所用知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国风的基础。家风正,则国风清;家风乱,则国风浊,上述材料强调家风与国风的关系,体现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家风就是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家风不在嘴上,家风在行动上,上述材料家风是认识,强调重在行动是实践,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弘扬家风,人格第一。
人无品格,行之不远,上述材料的人格是一种价值观,体现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制约和驱动作用;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的传承,好的家风要发扬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吸收先进的,剔除糟粕,坚持与时俱进,上述材料体现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考点: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辩证否定。
3.家族传统文化精神和新订立的家规家训怎么写
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宋·林逋《省心录》
不严不能成器。--清·曹雪芹《红楼梦》
人道之兴,必由夫妇。--《孔子集语·易者》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宋·林逋《省心录》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清·石天基《传家宝》
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宋·陆游《小儿入城》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梁书·周舍徐勉传》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元·无名氏《渔樵记》
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陶行知《怎样选书》
凡是不 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有财无义,惟家之殃。--《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宋·林逋《省心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优秀的家族传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