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质疑问难怎么写
沿着长长的小溪,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小溪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抱着迷路的孩子,
冒着蒙蒙的细雨。
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
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顺着弯弯的小路,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小路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背着年迈的大娘,
踏着路上的荆棘。
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
就是他洒下的汗滴。
乘着温暖的春风,
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
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2.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于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不会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质疑问难能力还比较弱,学习主动性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打造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多种疏导措施,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小孩子活泼好动,许多爱动脑的孩子常常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但能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积极思维、质疑问难的习惯。有些学生思想懒惰,不愿思考,有些学生心中有疑,却羞于启齿。
这些都成为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障碍。对此,我做了以下疏导措施: 1、强化质疑意识。
首先从思想上宣传质疑的好处,告诉他们,疑是思维火化,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并要求他们把爱因斯坦的名言: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意义也大。
当作座右铭。同时还在课堂上多次申明强调:老师最喜欢上课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发言的同学。
在学习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看自己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和同学商量。谁提得问题多,提得有价值,谁就能评为智慧星。
而那些不爱动脑筋不愿提出疑问的同学则是思想上的懒汉。而谁愿意被称作懒汉呢?久之,一部分胆大的学生开始敢于主动举手提问,而且少数后进生也开始不甘落后,跃跃欲试,来体验被表扬的乐趣。
2、注重言辞鼓励。小学生心理比较单纯、幼雅。
老师一句肯定或表扬的话就能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减少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反之,则会挫败他们的自信心,减少他们自我表现的勇气。
因此,教师注意用赞扬的语气加以肯定,用热情的语言加以鼓励。即使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很有价值,或者比较浅显,浮于表面,甚至是滑稽可笑的,教师也不要随便进行批评,而是应首先肯定学生的敢于提问的勇气,再委婉地提出改进的意见。
从而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和谐。 3、认真对待学生的提问。
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动脑成果都非常重视,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对待。
首先要认真听,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一问题,不论质量高低,不分深浅与否都要耐心听取,并及时进行分析研究,适当作出评价。切忌简单粗暴的打断,而是应该听完,注意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及积极参与的学习精神。
其次教师要尽量解决学生的问题。试问:学生得不到明确的答案,质疑问难的意义何在?学生的问题经常把老师难住,老师的威信何在?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设计时全面细致,勤看教辅资料,还要有一定的教学应变能力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
二、教给质疑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克服了提问的心理障碍,并不代表他们已具备了质疑问难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状况:课堂上让学生提问,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或所提问题过于分散,无序,或提问非常活跃,但问题浅显明了,没有一定的价值,甚至爱钻牛角尖,稀奇古怪的问题把老师给难住。因此,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方法的指导,也是关键的一环。
我的做法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长期训练,把方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1、预习质疑。
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摘录到预习本上,或针对文章中不明白的地方作上特殊记号。为了减少预习质疑的盲目性,在布置预习时,加强了质疑的针对性。
比如布置预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并摘录下来,再阅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课堂上检查时,学生非常踊跃,所提问题概括如下: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学生带着一系列的疑问预习课文,学习更具有主动性。
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质疑能力。此外,在布置预习质疑时,我因课文而异,分别要求学生从课文的语句发问,从重点自然段发问,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从标点符号发问等。
在预习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拿自己预习本与课后习题作对照,看自己所提疑难问题是否与书上的问题相吻合,以提高学生质疑兴趣。 2、精读质疑。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往往还存在障碍,而学生自己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所以教师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1)从字词句发问。如教学《凡卡》一课中第八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表示动作的词,并作出记号,然后让学生自己质疑发问: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些不同的词语,从这些词语。
3.四字词语解释;温故知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各抒己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质疑问难: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问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以致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各抒己见:抒:抒发,发表。己:自己。见:见解,意见,想法。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字意:持 :对待,面对;之:代词,泛指某件事情或某事物;以:用来;恒:指恒心。
志存高远:为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也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境。
4.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
在词典中,“质疑”的意思为:请人解答疑难;“问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两者合在一起,意思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很有必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树立“提问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的认识。可是我们的学生,他们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在质疑问难上,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二 、做好提问前的准备工作,做到“有备而问”、“有思而疑”
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
三、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从根本上杜绝“无疑而问”
1.从课文关键处质疑问难
所谓课文关键处,应是课文主旨的集中体现,是作者意向情感的凝聚点,也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它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又可以是文章看似“矛盾”之处。例如:
——学了《掌声》,有学生产生疑惑:“小说明明是写英子,为什么以‘掌声’为题?”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关键处质疑问难,不仅能充分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带动 全体同学迅速进入课文情境,而且有利于让学生领悟课文关键处对表达中心思想所起的作 用,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升华,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一环。
2.从课文“留白”处质疑问难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这些“笔未到而意到”或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处,往往能成为激发思维、驰骋想象的益智因素。例如:《看不见见的爱》一文结尾处,“我听见一声清脆的玻璃瓶破裂的响声”,这代表着什么?小男孩后来又会怎么样呢?
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留白”处质疑问难,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反复咀嚼、品味课文“留白”处所造成的朦胧的美学境界时,会产生无限的意趣,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从课文“无疑处”质疑问难
课文中有些语句、段落或情节等,学生阅读不觉得有疑问,往往一瞥而过,而这些“无疑处”有时却是理解课文的枢钮,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要端。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课文“无疑处”质疑问难,既可激发学生深思,深思后释疑又可促进学生求得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倘若能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给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适宜点拨,又注意教会学生质疑间难的技巧,那就能大大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大胆思维、认真深思、反复多思的好习惯,不仅勇于对课文的内容质疑问难,而且敢于对教师的讲授质疑问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5.语文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
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无疑者须教之有疑”。
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1、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
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2、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边的严肃起来。”
一句后,问:看到这种表情有疑问吗?又如读了《白杨》的最后一自然段后,让学生针对这个自然段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想什么呢?“几棵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爸爸脸上为什么又浮起微笑?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
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三、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
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乌塔》时,提出这些问题(1):乌塔14 岁还小,一个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人外出旅游,不危险吗?(2)乌塔那么小就开始挣钱,学习怎么办?……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于学生。如在《乌塔》一文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1)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2)“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是事实吗?在《燕子》一课中,我向学生提出(1)“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这句话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条”“几根”?(2)“在天空中掠过”为什么用“掠”?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可以对文章内容、句子的理解,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
阅读时,要留意文章的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3、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对重复语句,运用修辞手法提出疑问。
如《一夜的工作》的结尾 五、关于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地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