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一个心理学实验设计
心理学实验设计的样本各个《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上都有,你可以参考一下。要是实在不行就直接套用他的模板填写就行。
实验设计重点是实验设计本身,而不是实验设计的写作。实验设计首先要弄清实验目的,就是打算观察什么现象,或者要验证什么假设。确定实验目的的过程中,要多查阅文献,充分了解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前人研究所用的实验方法。实验目的明确后之后,再确定实验方案。这时就要考虑使用什么实验方法,实验对象是什么,需用什么实验材料,分析好实验步奏,制定好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案。实验设计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实验数据的因素,这样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全面可考。
写实验设计就是把上面的东西都详细真实的写下来。
希望我的回答对解决你的疑惑有所助益。
为了心理学的繁荣,同加油。
2.如何撰写心理学实验报告
标准的心理学实验报告或期刊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以及参考文献。
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写作技巧。 (一)题目和作者 题目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因此必须简洁明了。
它应该是对论文的主要观点的概括性总结,包括所研究的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字母大小写对记忆速度的影响”,就是一个较好的题目,它表达了重要的信息。题目也可以是一个理论观点。
应避免使用含义笼统的词语,这只会增加题目的长度并误导索引者。诸如“方法”和“研究结果”这样的文字,以及“一项……的研究”或“……的实验研究”之类的繁琐用词都不宜出现在题目中。
而且,题目中还要避免使用缩略词,应给出术语的全名以方便读者对论文进行正确而完整的检索。APA格式所规定的题目长度为10~12个单词;中国心理学会规定的中文期刊的题目则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论文的作者是那些对发表的文章具有主要贡献,并对数据、概念和结果解释负责的人。作者中既包括论文的撰写者,也包括对研究具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如直接参加了研究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的工作。
(二)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而全面的概括,能够让读者迅速总览论文的内容。并且,与题目一样,摘要也是各种数据库中常见的检索对象。
APA(1984)告诫所有作者:“一旦刊登在期刊上,你的摘要就将作为印刷版或电子版的摘要总集的一部分开始其活跃而长久的生涯”,因此一个好的摘要是整篇论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摘要既要具有高度的信息浓缩性,又要具有可读性,还要组织良好,篇幅简洁且独立成篇。
一篇好的摘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准确性。
摘要应能准确反映论文的目的和内容,不应包含论文中没有出现的信息。(2)独立性。
摘要应自成一体,独立成篇,对所有的缩写、省略语和特殊术语作出说明。(3)简练而具体。
摘要中的每个句子都要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并尽可能地简洁。APA格式规定的摘要长度不能超过120个单词;中国心理学会规定的中文期刊的摘要则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而且英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转译,需要简洁、准确地将文意译出。
摘要应以最重要的信息开头,可以是目的或主题,也可以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只需包含4个或5个最重要的观点、结果或含意。
一篇实验报告的摘要应说明:要研究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用一句话来表达;被试,详细说明相关特性,如数量、类型、年龄、性别、种类等;实验方法,包括仪器、数据收集程序、完整的测验名称、使用的任何药剂的剂量和方法;结果,包括统计显著性水平;结论、含意或应用。而报告的主体应该是对摘要的扩展(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摘要都要放在最后写的原因)。
(三)引言 引言往往包括提出问题、说明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这三部分内容。 1.提出问题 在正文的开始部分用一段文字提出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并描述研究策略。
在开始着手写引言时,需要考虑:所要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如何?假设和实验设计与该问题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该研究有何理论意义?与同领域内先前研究有何关系?所要检验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好的引言会用一段或两段文字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总结相关论点和数据,清楚地告诉读者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2.说明背景 对以往的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但并不是毫无遗漏地进行历史性回顾。
要假定读者对该领域具有一定了解,不需要向他们作完整而冗长的说明。也就是说,在对先前的研究工作进行学术性回顾时,应只引用和参考与具体问题相关的研究工作,而不要引用和参考无关或只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研究工作。
需要总结先前研究,但应避免无关紧要的细节描述,要强调相关的发现、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和主要的结论。在介绍别人的研究时,要始终让读者觉得你正在建立自己的研究题目。
同时,还应公平地对待尚有争议的问题。不管个人的观点如何,在陈述一个争议性问题时,应避免敌意和带有个人偏向的陈述。
3.阐明目的和理论基础 和说明了背景情况后,接下来就要说明具体的研究。在引言的最后一段,要定义变量并对研究的假设作一个正式的说明,这些有助于增加论文的清晰度。
在写引言的结束部分时,要记住以下问题:我打算操纵什么变量?期望得到什么结果以及为什么我期望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我期望它们”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应该是明确的,并且还要清楚地说明每个假设的理论基础。至此,应该使读者认为你的研究正在填补一个重要的空白。
(四)方法 方法部分要详细描述研究是如何进行的,说明你对变量的处理过程。这部分一定要写得清楚、完整,尽量告诉读者他们需要知道的每件事。
这样的描述可以使读者对你的方法的适当性以及你的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也可以使感兴趣的研究者能够重复这个研究。通常方法部分被分成三个带标题的层次,这些层次包括被试、仪器(或材料)及程序。
1.被试 就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而言,对研究被试作恰当的说明非常重要,特别是评估研究结果(在不同的组间作比较)、概。
3.学前儿童心理学 分析典型事例 “儿童模仿实验”
儿童在电视上、电影里和游戏里看到的暴力,会不会导致他们形成攻击性行为?这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在50年前也是热门话题。
那时候,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以确定孩子们是如何通过观看暴力影像而学会攻击的。攻击性根源于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从人与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到战争,难怪这一话题会成为心理学最热门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互动和集体行为的一个分支领域,在这一领域工作的科学家提供了大量人类攻击性行为的证据。有一个著名的,也是最有影响的实验,叫做“波波玩偶实验”。
阿尔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成功地演示了儿童是如何学会攻击性的方式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在观察和与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
班杜拉预言 班杜拉的实验是将儿童置于两组不同的成人模特当中,一组是具有攻击性的模特,另一组是非攻击性的模特。在观察了成人的行为之后,让他们进入一个没有模特的房间,观察他们是否会模仿先前所见到的模特的行为。
班杜拉事前就预言会有几件事情发生:1、他预言,观察到成人模型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即便没有成人模特在场,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2、观察到非攻击性行为模特的儿童比要比另一组少得多,观察非攻击性模特的一组也要比对照组的攻击性行为少得多。3、儿童模仿同性行为比模仿异性行为要多得多。
4、男孩的攻击性要比女孩强。 试验方法 在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参与实验的是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年龄3—6岁,平均年龄是4岁零4个月。
这些孩子被分为8个实验组。在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中,24位被安排在实验对照组,其他的被分为两组,每组24人。
其中的一组去观察攻击性行为成人模特,另外24位儿童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模特。最后这些孩子又被分为男孩和女孩两个组,在每一组中有一半是观察过同性成人模特的,另一半是观察过异性成人模特的。
在试验之前班杜拉对孩子们的攻击性做了评估,每个组参与实验孩子的攻击性平均是大体相等的。实验过程 每个儿童在实验过程中都保证不会受到其他儿童的影响。
孩子们被带进一个游戏室,在那里模特展示出不同的行为。实验员把一个成人模特带进房间,让他(她)坐在凳子上,然后参与孩子们的活动。
10分钟过后,让他们开始玩一套套零件玩具。在非攻击性一组中,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摆弄玩具,完全忽视了波波玩偶。
在攻击性一组,成人模特则猛烈地攻击波波玩偶。“成人模特把波波玩偶放倒在地上,骑在上面,猛击它的鼻子。
模特又把波波玩偶举起来,拿起锤子敲打它的头部。敲完之后,模特猛烈地在空中摔打玩偶,在房间内把它踢来踢去。
这一攻击性行为连着重复三次,其间还夹杂着攻击性的语言。” 除了对玩偶的身体的攻击之外,成人模特还有语言的攻击,如“踢死它”,“怂包软蛋”。
成人模特也附加有非攻击性词语:“这是个强硬的家伙”,“它还会回来的”。10分钟之后,孩子们被带进另一个房间,那里摆放着一些吸引人玩具,其中包括一套洋娃娃,消防车模型和飞机模型等。
但是孩子们被告知,不允许去玩这些有人的玩具,目的是让儿童产生一种挫折感。最后,每个儿童都分别被带进最后一个实验室。
这间房子里有几样“攻击性”玩具,包括一把锤子,一个用链子吊起来的求,球面涂成脸庞形状,还有标枪,当然还有波波玩偶。房间里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玩具,包括蜡笔、纸张、洋娃娃、塑料动物和卡车模型。
孩子们被允许在这个房间玩20分钟,实验的评价人从镜子里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并给出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等级。结果 这一实验证实了班杜拉预言中的三个。
1、成人模特不在场的时候,观察暴力行为一组的孩子们的倾向是模仿他们所看到的行为。2、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也预言观察非暴力行为的一组的孩子们会被比对照组的攻击行为弱一些。
结果显示无论性别,这一组的孩子们都展现出比对照组孩子的攻击级别低一点。其中观察异性模特的男孩的攻击行为似乎比对照组稍微强一点。
3、无论被观察的模特是同行还是异性,孩子们的性别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研究者们对语言做出了修改,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要强。
男孩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高出一倍他预言,观察到成人模型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即便没有成人模特在场,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探讨 波波玩偶实验的结果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致的。
班杜拉和同事们认为,他们的试验揭示了特定的行为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形成的。实验人员指出“社会行为的模仿可能是在模仿中简化或走捷径,没有按照斯金纳的逐次逼近法则去做。”
按照班杜拉的意见,是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儿童的暴力行为,这一点是可以采纳的。他还说,实验结果证明,儿童更倾向于对未来的攻击性受到挫败而做出反应。
在此后1965年所作的另一个实验中,班杜拉发现,当成人模特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赞赏时儿童就更喜欢模仿攻击行为,而当他们看到成人模特因他们的疯狂行为受到惩罚或谴责时,儿童的模仿就会少一些。 批评意见 和其他任何实验一样,对波波玩偶实验绝不会只是一片赞扬声。
1、因为这个实验室在实验室进行的,有些评论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观察到的或许不能。
4.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问题,来研究不同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实验者以保育院的40个小朋友为对象,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在冬天的夜晚,实验者要求儿童去取柴火,发现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 ①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教育, ② ,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 ③ 。
①而大部分孩子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 ②敢于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 ③儿童在勇敢方面是有差异的(①句,1分;②③句,)
试题分析:解答补写题,要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注意从文段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本题中,①的上文“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因为它与“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有直接关系,提示了“另一些孩子”所干的事必定是“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从得出此处应填语句。②填的应是“受过教育”后的情形,且“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于是可知②应填的句子内容该是“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之类。由“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一语可知,③填的应该是结论,此结论应同文段开头所说“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有关。
5.怎么介绍心理学实验
可以写感觉阈限的那个实验。
一、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感觉能力的高低,它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2、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个强度的刺激,在它多次给予被试的情况下,有50%的次数被试是感觉到,另有50%的次数是没引起被试感觉的。我们就把这个刺激强度定为感觉阈限值。
3、在实验心理学中,我们给感觉阈限,或者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有感觉与无感觉分界线上刺激强度,或者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4、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是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这个最小的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简称j.n.d。
5、对重量变化的感觉能力,不能以一个绝对量来表示,而要以它与原来重量的比值,即它们之间的相对量来表示。韦伯还发现,同类感觉刚刚能觉察到的差别,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恒定的。用公式表示即:ΔI / I=K,式中I为原来刺激的强度;ΔI为刺激的增量,即最小可觉差;K是相对差别阈限,又称韦伯比值或韦伯分数。韦伯发现的这个规律叫韦伯定律。
6、研究表明,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研究还表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总结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我们在学习这些方法的时候,要特别注重于它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6.实验设计怎么写
一种有计划的研究,包括一系列有意图性的对过程要素进行改变与其效果观测,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确定过程变异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这过程。
定义
实验设计在实验心理学上,实验设计是这样定义地:
广义
广义的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一系列内容。它给研究者展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概貌,试图解决研究的全过程。
狭义
狭义的实验设计特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
狭义的实验设计着重解决的是从如何建立统计假说到作出结论这一段。
实验设计的活动
包括如下:
1.建立与研究假说有关的统计假说;
2.确定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处理(自变量)和必须控制的多余条件(额外变量); 3.确定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单元(被试)的数量及被试抽样的总体;
4.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
5.确定实验中每个被试要记载的测量(因变量)和使用的统计分析。
主要步骤
研究者在实验前根据研究目的拟定的实验计划及方法策略。其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实验程序,并提出将如何对实验数据作统计分析、心理实验设计的主要步骤可归纳为:①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假设;②拟定验证假设的方法、程序;③选择适当的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的统计方法。
功能及其评价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对变量的控制,首先是在控制条件下有效地操纵或改变自变量,使因变量(即反应变量)的变化得到观察。例如,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时,实验设计者应安排使其他条件尽量相同,如选择家庭和学校环境相似、学业基础相似,年龄相同的两组儿童,只控制使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考查二者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良好的实验设计主要表现在合理安排实验程序,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心理学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些可以象理化实验那样通过一定的实验仪器及技术予以排除,但大部分难以排除,因而必须依靠实验设计平衡或抵消其影响。这种控制方法称作实验控制法,常用的有几种:
①消除或保持恒定法:主要利用实验室条件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对于不能排除的年龄、体重、实验环境、被试水平等变量,则设法使其保持恒定;
②平衡法:即按随机原则将被试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使无关变量对两组的影响均等;
③抵消法:其目的在于控制由于实验顺序造成的影响,主要采用循环方式(只有两个实验处理时采用AB、BA法);
④纳入法:即把某种无关变量当作自变量处理,使实验从单因素变为多因素设计,然后对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从中找出每个自变量的单独作用及交互作用。还有一些无关变量,虽然明知它对结果有影响,但限于实验条件,不可能用实验控制法加以平衡或抵消,而只能在实验结束后,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出来,从结论中排除。这种控制方法叫做统计控制法。常用的统计控制法主要是协方差分析或称共变量分析。当研究工作由于事实上的困难或行政上的理由不能以个人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必须保持其团体的完整性(如以班级为单位)时,常使用这种方法。
评价一个实验设计可以有许多标准,但主要是看其能否充分发挥以下功能:①恰当地解决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实验设计必须与研究问题匹配;②有较好的“内在效度”,即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使反应变量的变化完全由自变量决定;③实验结果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遍性,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即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儿童心理学实验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