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砼怎么读音
拼 音: tóng(声母t,韵母ong,读第二声)
部 首: 石
笔 画: 10
五 笔 :DWAG
基本释义:混凝土。
笔顺: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素砼 [ sù tóng ]
指单纯的混凝土。
2、砼柱 [ tóng zhù ]
混凝土。
3、砼梁 [ tóng liáng ]
简介砼tóng 混凝土的意思。
4、砼浇筑 [ tóng jiāo zhù ]
砼浇筑指混凝土浇筑,是将混凝土浇筑入模直至塑化的过程。
5、防水砼 [ fáng shuǐ tóng ]
俗称防水水泥,又称特种水泥。
2.介末的拼音点写
1 拼音
jiè mò
2 概述
芥末是芥末菜的成熟种子碾磨成的一种粉状辣味调料。原产于我国,历史悠久,从周代起就已开始在宫廷食用。芥末微苦,辛辣芳香,味道十分独特,可用作泡菜、腌渍生肉或拌沙拉时的调味品,亦可与生抽一起使用,充当生鱼片的美味调料。芥末粉润湿后有香气喷出,具有催泪性的强烈刺激性辣味,对味觉、嗅觉均有刺激作用。
做绿芥末的原料是一种生长在山上的植物山葵,它的根和茎可以用来制作芥末粉;黄色芥末的原材料是辛辣的芥末菜,其叶子专用来做芥末粉、芥末浆。
3.“砼”怎么念
tóng
混凝土。
“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是搞基本建设的同仁们,大概都认识这个字。但“砼”是谁创造的?什么时候被批准全国通用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迄今正好50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一传十,十传百……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tong(同),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既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和“WTO”接轨!真是巧合。
拼音:tóng 注音:ㄊㄨㄥˊ 部首:石,部首笔画:5,部外笔画:5,总笔画:10 五笔:DWAG 仓颉:MROM 郑码:GOBI 笔顺编号:1325134121 四角号码:186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783C[1] 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混凝土。
[1] “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是搞基本建设的同仁们,大概都认识这个字。但“砼”是谁创造的?什么时候被批准全国通用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编辑本段字的来历“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是个建筑工程专用字。[2]
4."砼"怎么读音
砼,汉语词汇,拼音为tóng。
砼是混凝土的同意词。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经常把“混凝土”三个字简写为“砼”。“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
相关组词:素砼 砼梁 砼柱 砼浇筑 防水砼
1、素砼:"素砼"即“素混凝土”,就是指单纯的混凝土,相对于钢筋混凝土而言的,当按照现代力学进行分析,将钢筋和混凝土配合起来,就形成了坚固的受力体系。
2、砼梁:是混凝土梁。严格的讲,应该是钢筋混凝土梁。因为梁中没有钢筋是不合理的。
3、砼柱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ng zhù,意思是混凝土。
4、砼浇筑:指混凝土浇筑,是将混凝土浇筑入模直至塑化的过程。
5、防水砼:俗称防水水泥,又称特种水泥。是通过在水泥中添加高效防水粉达到防水效果的水泥。
扩展资料:
汉字来历
“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
化学特性:
砼: 预拌混凝土在一定的时间内呈流塑状态,浇注入模,捣实固化后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构筑物或构件,其成型后一段时间里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使混凝土硬化,硬化后的混凝土具有一般石料的性质,所以混凝土也叫砼,人工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