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文心经的词,大家帮忙看看准不
阿利亚哇罗吉帖梭啦,菩提萨埵哇甘比然伯拉芝泥亚巴拉密打查哩庵查拉玛诺,唯亚哇罗吉帝斯玛,般扎斯干达阿萨打斯查,梭巴哇循泥庵巴夏啼斯玛,一哈莎哩布特拉鲁伴循泥庵,循泥亚打一哇鲁伴。
鲁巴呐卫打循泥亚打循泥亚打亚哪卫打洒鲁伴,雅鲁伴洒循泥亚打雅循泥亚打洒鲁伴,一哇庵一哇唯达哪,三泥亚三斯咯啦唯泥亚南。一哈沙哩布特拉洒诺哇大诺玛,循泥亚打喇迦哪,阿奴巴哪阿泥鲁达,阿玛啦阿唯玛啦阿奴哪阿巴哩不哪。
他斯抹莎哩布特啦循泥亚打亚庵哪鲁伴,哪唯达,哪三泥亚哪三斯咯啦哪唯泥亚南,哪扎素斯罗特啦怒啦哪济哇,卡呀玛哪洒哪鲁伴萨布达干,达乐洒斯巴打唯亚大诺玛,哪扎朔达笃呀瓦哪,玛诺唯泥亚南达笃,哪哪唯第亚,哪哪唯第亚家哟,呀瓦哪洽啦玛啦南哪洽啦玛啦南家哟,那嘟卡洒目达亚泥罗达玛嘎,哪泥亚南,哪怕啦啼,哪比洒玛亚,他斯抹哪伯啦啼笃佳菩提萨笃哇南,伯啦之泥啊巴啦密淡阿斯哩第亚唯哈啦第亚,积打阿哇啦哪积打阿哇啦哪,哪期第笃玛,哪特啦斯都,唯吧哩亚洒阿第咯然打,泥斯打泥哇南,啼哩亚笃哇唯亚哇斯第打,洒诺哇菩达伯拉芝泥亚吧啦密淡,斯哩地亚阿奴打啦三雅三菩顶阿比三菩达,他斯抹泥亚打唯庵伯啦芝泥亚吧啦密打,玛哈曼特啦,玛哈唯第亚曼特啦,阿奴打啦曼特啦,阿洒玛洒玛啼曼特啦,洒哇嘟卡伯啦莎玛都萨依庵阿弥啼亚笃哇,伯啦芝泥亚吧啦密打姆卡曼热啦打第亚他嘎帖嘎帖,吧啦嘎帖,吧啦三嘎帖菩提梭哈。
2.有梵文和藏文版的心经吗
豆瓣上有梵文、藏文、汉文对照的心经。你在百度上搜“梵文、藏文、心经、豆瓣”就可以找到。抱歉不能直接发链接,否则答案不让通过。
ps:梵文和藏文的心经跟现在的通行的玄奘译本的中文心经不能完全一一对应,因为梵文原文很多句子很繁琐,玄奘在翻译时进行了一定的省略。(比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句,后面的受想行识每一个都要再写一遍“X不异X,X即是X”的。还有五蕴皆空,梵文原文是五蕴自性空,中文少了自性这个词等。所以对照时需要注意。)
3.谁有藏文版的心经阿藏文版的,不是梵文的哦,拜托了,急需,谢谢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
尔时,薄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见五蕴皆自性空。
於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乐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应作是观(应以五蕴亦从自性空真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受想行识,亦知是空。
舍利子!以是诸法性空无相,不生不灭,无垢亦无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舍利子!是故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罣碍故,无恐怖,远离颠倒,究竟涅盘,三世安住,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成佛道。
故应谛知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除一苦咒,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爹雅他:嗡!噶德、噶德、巴喇噶德、巴喇桑噶德、菩提娑哈。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习深妙般若波罗蜜多。」於是薄伽梵从三昧起,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复云:「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深妙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薄伽梵作是语已,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暨诸眷属,天人阿修罗,乾达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
4.《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如何用梵文兰札体
日本法隆寺贝叶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经》,原本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
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由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传入日本[5]。净严和尚于1694年以梵文悉昙体手写抄录。
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国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订梵文本。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经[6] 巴黎,菲尔(H. L. Feer)校订之梵文本。原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帝国图书馆,Catalogue No.967,为梵藏汉蒙满五本对照本,其梵文为兰札(lan-dza)字体。
汉译本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吴·支谦译 缺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402-4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649年)略本 存 艺本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7]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 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重译)(738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广本 存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 存 欧阳询书心经 其中以玄奘法师汉译本流通最广,共260字。
其译本内容约有20处与今日所见的梵文本不同。日本通行的汉译本共262字,比中国通行本多了2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中的“一切”。
唐代义净的汉译本,在咒语后有一段不同一般译本、独有的流通分,描述读经的功效[8]。有些学者认为此版本可能是玄奘汉译本的误用,因此《大正藏》未收录,但日本存有此本的抄本。
依藏文本汉译的有: 赵孟頫书心经 《大内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清康熙据西藏番字旧本译。依此版本,雍正皇帝御制《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藏满蒙汉对照版,雍正元年十二月初八日制成。
1948年贡噶呼图克图于上海依藏文本作汉译本《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1994年方广锠依《敦煌遗书》的《心经》异本作修订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9]。
依梵文本所造的汉字音译本有: 敦煌遗书S2464号“观自在菩萨与三藏法师玄奘亲教授梵本不润色·《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0],及S5648号。白石真道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房山石经藏不空汉字音译本[11]。福井文雅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房山石经藏慈贤汉字音译本[12]。
福井文雅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宋·兰溪大觉禅师,汉字音译本[13]。此本于西元1246年(宋·宽元四年),兰溪大觉禅师自中国传到日本。
《玄奘感观音亲授记梵文心经》,此本引自愣严解冤释结道场仪,为明清时期云南阿咤力僧常用之科仪,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底本藏于云南图书馆[14]藏文本 德格版《西藏大藏经》中,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译本。其一是由印度堪布无垢友(梵Vimalamitra)及译师宝车(藏Rin chen sde)比丘所翻译,经名《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归入续部。
另一版本,经名《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者佚名,归入般若部。均为广本。
敦煌藏文文献中,有第三种藏译本,经名《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略本,收录在《敦煌大藏经》中,有20种抄本,内容大致相同。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 Beal)于1864年依玄奘汉译本所译。
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将梵文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并首次将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英文传至欧美国家。穆勒转译时间早,且当时英文的佛教用词尚未固定,故此译本以今日标准看并非佳作,但这无损于穆勒在心经研究史上的地位。
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 Conze)校订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并译成英文。孔睿是二十世纪欧美研究般若经典最出色的学者,其心经译本几乎被当成标准本,地位等同玄奘译本在汉字文化区的地位。
其他语文译本 其他语言译本多依梵文本、玄奘汉译本、藏文本而译。 德译本:1960年何内等三人(I. B. Horner,D. Snellgrove,A. Waley)依孔睿校订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德文。
1982年法勇比丘(Bhikkhu Dharmaviro)依玄奘汉译本作德译本。 法译本:1984年吴其昱依玄奘汉译本作法译本。
日译本:1972年松原泰道依梵文本作现代日语译本。1977年榊亮三郎依法隆寺修订梵文本作日文意译本。
1988年白石真道依修订梵文广、略本作日译本。昭和16年,高岛米峰、清泉芳严依法月、般若共利、智慧轮、施护、法成等汉译本作日译本。
昭和52年,寺本婉雅依藏文本作日译本。 俄译本:1989年,切连契耶夫(Terentyev A. A.)作俄译本。
韩译本:1994年,越祖,宋醉玄著《般若心经讲论》,依鸠摩罗什、玄奘、法月等汉译广、略本心经作韩文音译及意译。 越南文:净行法师依玄奘汉译本作越文音译及意译本。
荷译本:Rob Janssen依梵文本作荷兰文译本。编辑本段相关疏注 由印度论师所造的《心。
5.《心经》心咒到底该怎么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心经》,中略称《般若心经》,全经只有一卷。
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
该经在《大正藏》中有过七种汉译本。最为有名的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260字。
《心经》元赵孟頫书 (唐朝玄奘译本) 般若,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波罗蜜多",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或"到彼岸"。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言下之意是说,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宋史艺文志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俗亦简称心经。说大般若精要诸法皆空之理。
藏传佛教唐卡《般若佛母》 佛家认为:般若佛母生诸佛。智度论三十四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
"同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存不名为失利。"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般若心经》对于佛家的重要不言而喻。藏传佛教唐卡《四臂观音》图上方为四臂观音藏文心咒 而《心经》的心咒就更为重要。
心咒即是诸尊之神咒,为梵文咒语。心为真实精要之义,如《心经》之心。
又可以叫:陀罗尼,是为如来心中之胜法,故名心咒。心咒为密说。
佛法本来分为显密两种,显明者,佛经借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示现于人,导人修持而得利益。秘密法则含有咒语这样的方法,佛法的本质在至极之处是不可说的,佛只是为了众生利益才不得不说法,那神妙不可说的秘密只有借咒语来教授了。
秘密法门之一的陀罗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汉译,但念诵仍是有效力的。 由此而知,心咒,即是佛的梵文咒语真言,又是每个经文的精要所在,还具备等同念诵经文的效力。
那么《心经》的心咒,就是精要中的精要,尤为重要。所以《心经》心咒怎么读,准不准?就是关键中的肯綮,肯綮中的关键!藏传佛教唐卡《释迦牟尼佛》 可是,在不同版本的七个《心经》译本中,出现了心咒的七种不同写法(按译本时间排序):1、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后秦)2、揭帝揭帝。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菩提僧莎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唐) 3、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莎婆诃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唐)4、[卄/(阿-可+辛)/木]谛[卄/(阿-可+辛)/木]谛。波罗[卄/(阿-可+辛)/木]谛。
波罗僧[卄/(阿-可+辛)/木]谛。菩提娑(苏纥反)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唐) 5、唵(引)誐帝誐帝。
播(引)啰誐帝。播(引)啰散誐帝。
冒(引)地娑缚(二合)贺(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诏译】(唐) 6、峨帝峨帝。波啰峨帝。
波啰僧峨帝。菩提莎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炖煌石室本)》【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唐)7、怛[宁*也](切身)他(引一句)唵(引)誐帝(引)誐帝(引引二)播(引)啰誐帝(引三)播(引)啰僧誐帝(引四)冐提莎(引)贺(引五)《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宋) 以上七种心咒写法用字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忽略用字的不同,也可以按句子的多少形式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四句类。其中以【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版流传最广。
又以【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版注音最为清楚。第二类、开头加“唵”的四句类。
在【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诏译】本中的开头加了“唵”。第三类、五句类。
在宋代【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版中,加了一句“怛[宁*也](切身)他”可以读作“怛[宁-也]他”。而后四句和上述译本相同也是四句,而且此译本也在四句开头加了“唵”。
其实,以上七种《心经》版本结构也不相同。从心经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类。
一、精炼类。精炼类的版本有两个:【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这一版本都是从观自在菩萨说起,主体是观自在菩萨向舍利子(即舍利弗)解释般若波罗蜜多的精要所在,最后是教授般若波罗蜜多心咒。二、完整类。
这类的版本有五个,都是详细的描述了:佛祖召集弟子的地点,参加的人员,而后是观自在菩萨针对舍利子演讲、教授般若波罗蜜多心咒,最后佛祖表态予以肯定。所以,完整类的内容更具丰富性。
而宋代【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版中把标题叫为《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在标题里直接表述佛祖对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肯定,这也使标题更为贴切。 为什么《心经》和《心经》心咒会有如此的不同? 首先,我们要研究一下经书是怎么来的。
佛祖释迦牟尼生前未写一字一句,他的佛法是口授口传的。这一点和表述孔子思想的《论语》和表述基督耶稣思想的《圣经(旧约)》惊人的相同,《论语》和《。
6.西域轩 用藏文如何写
西域轩 :
西域在藏文古代文献中"stod payogs"(上部),指西域位于西藏西北部.有的文献中"li yul" 和"gru guvi yul",其实,"li yul"和 "gru guvi yul"分别是现新疆的和田和古代突厥活动的地区.所以,没有统一的词汇.
从汉语的字面上理解,西域藏文里应该叫:nub phyogs, 西域轩:nub phyogs kyi vkgor lo,(简单的译法).
藏文的输入你下载这个软件试试
甘肃兰州同元信息研究所最近研制出藏文办公自动化软件,可实现藏文在OFFEIS环境下使用.
软件下载位置请连接/s?wd=%B2%D8%CE%C4%CA%E4%C8%EB%B7%A8&cl=3
西域轩输入法:
在word或写字本中输入法转换成同元藏文输入法后,按着下方的输入,
fuhjbyoksj.yija,o'jloJ(每一个字有j来分开,J是结束符号)
若有问题请留言!
7.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音译原则一般是音对即可,一般如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中文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所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1卷。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在玄奘译出前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密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旧传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①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②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③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④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⑤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⑥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玄奘译本、失译本和敦煌本为“小本”,只有正文;其余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玄奘所译为通常流行本。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盘,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此经现存梵本有尼泊尔发现的广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种传写摩刻小本两种。日本手抄贝叶梵本,约在609年以后制作。另外,在敦煌还发现《心经》的7种译本,其中广本与藏文大藏经所收录的《心经》相同,而与小本不同。
相传有注疏200余种。据记载,仅中国撰述即有40余种。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心经注》1卷;中国有唐新罗僧人圆测《心经赞》1卷,明旷《心经略疏》1卷,慧净《心经疏》1卷(敦煌发现),窥基《心经幽赞》2卷,法藏《心经略疏》1卷,宋智圆《心经疏》1卷等;日本有空海《心经秘键》2卷,最澄《心经释》1卷,真兴《心经略释》1卷,宗纯《心经注》1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