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五绝的诗
五绝的写法及格律 好多人都说,五绝好凑,字少。
其实五绝是最难写出佳作的。然而五绝又是最自由,章法最多的。
绝句虽然都可以末句出采,然而,五绝的这个倾向要明显小于七绝,因为字数少,所以仅仅靠五个字出采的难度也就大了许多。一共二十个字,如何排列组合才够味道呢?可以说每一首好的五绝都与众不同,不大好划分呢。
1. 整体不可划分型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个例子是古时诗话经常说的,看单句没有任何意义,挑不出彩来,然而整篇却感情真挚,回味无穷。有人推这首五绝为唐诗五绝之冠。
这首诗基本靠整体构思,像一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虽然短小,却一波三折。如果仅看头尾,则似乎一点联系没有,四句浑然不可缺,构成一个完美的表述。
这种形式对作者的创意提出了最高要求。我之所以首先提它,是因为它的语言朴素,毫无华彩,然而意境之深远,构思之巧妙,可以说百折千回,味道之厚重,压过了许多名篇。
作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 2. 单句彩全篇强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吊寒江雪。 这个严格说是首古绝,然而是比较典型的章法,所以借用一下了。
这首是句句出采,意境寒瘦孤绝。这种形式,也许对作者构思谋篇的要求不像第一种那么高,然而对遣词造句的手段有相当的要求。
3. 常见是哪种?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感觉最常见的五绝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混和物。即句子虽然不是每一句都凝练若斯,但是还是比较有单句的意境的,而整体感、立体感又强。
五绝比较能锻炼人的遣词造句,因为用少量的字抒发复杂的情感,对用词和谋篇都是苛严的。许多人写个五绝,感觉像七绝,而且动不动都是假禅意,空花明月的,其实五绝的佳作,内容很少重复。
只是现在的人,对创新的自我要求不够,才会造成“复制意境”的现象。 4. 汉古诗型 寥落古行官,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五绝一共二十个字,如果重复几个如何?那还不得罗嗦死?然而汉古诗经常是用这个字词的重复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意境,而这首唐五绝,居然二十个字里有三个“宫”字,然而,就是这“行宫”、“宫花”、“宫女”,突出表现了盛世不在的悲哀,以及白头宫女空虚冷落的生活。这种五绝在网络也能见到,但是要写出汉古诗的味道,则不是简单地重复字词就可以的,多读些汉古诗可能有比较好的助力。
5. 写什么和怎么写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看上去是形式2还是形式3?读一下似乎都不是。关于五绝,最有趣的话题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了。
上面说,网上五绝多为禅意,而五绝佳作则往往不是。因为五绝的气质最像汉诗,而汉诗中自然白描的感觉也最适合禅意,再加上现在能融入作者灵魂的诗作不多,造成了五绝似乎最适合说禅的假象。
其实古人写五绝,基本没有禅意。即使是王维的冲淡清雅,也是对自然一种从容的热爱,而不是什么说禅说法。
五绝最不适合用来说理,无论是禅理还是道理。所以,选择禅意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可能会引起不少人惊叹和赞美,但是细品起来,味道假假的,根本不能和这些名篇相比,关键的原因是,为了写而写,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写。
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写,到底有多少禅可以说呢?所以,写什么,看上去是个自由选择的问题,其实还包含了一个人能不能用诗歌表达自己,而不是写诗这个写诗的基础哲学。既然有了目标,就还有怎么写的问题。
五绝比律还能锻炼人的构思能力,如果认真写五绝,而不是把五绝推向虚禅的话。一个意念靠20个字表达,这个痛苦的创造过程,是写古诗词里最美妙的。
五绝类型一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五绝类型二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五绝类型三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韵) 南行别第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五绝类型四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韵)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2.五绝诗七绝诗五律诗七律诗有哪些
七绝:鹧鸪天
曾约江湖共做家,卿为金鲤我莲花。西风秋夜凉侵水,微露春晨絮染霞。
缘未尽,命才斜,忽然月夜不闻琶。从今卿化轻云去,只影徒留向岸沙。
五绝:受戒
雪域斜阳尽,云山晚课新。
灵童初转世,浪子远红尘。
十六字令·仓央嘉措活佛禅。
悟尽灯花影自单。
将真爱,倾注在人间。
五律:《秋心》
冷夜寒风摧,秋澜水皱眉。
新月残光淡, 旧友离别醉。
此去经年渺,相逢在何岁?
旦枕明朝日,丹心永世垂。
七律《醉春》
和风拂柳枝如丝,
细雨涤尘露似珠。
灿灿虹桥天边挂,
翩翩彩蝶花间舞。
雨后镜湖蛙声脆,
春回秀草绿意足。
弃橹离舟人归岸,
入亭临风酒一壶。
3.怎样写七绝诗
一、培养兴趣,增加爱好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而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诗经到当代诗词,我们的前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作品,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的海洋。 来讴歌伟大的时代,咏颂祖国的大好山河。
二、学会欣赏、打好基础 写诗难,欣赏诗词同样难。欣赏诗词,是写好诗词的第一道门坎。
欣赏和写作诗词,能够寄托情志,交流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欣赏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
一首作品如何欣赏呢?首先,要反复吟诵,慢咽细嚼 四、勤观细察,积累素材 我们写诗词,一首作品,取什么材,是写事写景,还是写人写物。都必须经过作者认真仔细的构思和观察。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这两句诗来看,作者对刚出水的小荷观察得非常细致,完全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成为千古名句。
又如“珠江三尺雪,月来泛寒光”,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蛮有诗意,但仔细一想就不对劲了。珠江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它从何而来的雪呢?这是作者失察了。
严重脱离实际,就像我们星子戏唱脱了板,结果全无,闹笑话了。在二000年,我应某杂志社《专家论作诗》栏目写的二首七绝,作了简明的回答。
其一“欲作诗词意境开,为寻腹稿久徘徊。闭门难遣生花句,妙语都从实践来”。
其二“熟读诗书铁锁开,平时积累少徘徊。勤观细察真情在,自有神工笔底来”。
五、不厌其改,推敲提高 如何提高诗词的质量,古人云:“好诗改百遍”。俗话又说:“乖孩子是哄出来的,好诗词是改出来的”,可见改诗对诗的质量尤其重要。
每一首作品,先应反复推敲,然后请别人提高,不要怕别人指出不足之处,不要怕丑。在这方面,我是有过深刻的体会。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写了一首《七绝.初夏》“杏卸残装藕叶青,西风瘦柳夜啼莺。桃花流水同春去,听取新蝉报夏声。”
写完后自我感觉良好,后给一个网名叫静夜诗语的人看,半天不说话,我就急了,问她怎么样,她摇摇头说“句子很美,诗味也足,总的来说不及格”。接着就指出了这首诗致命的缺点,因为红杏在二月开花,杏卸残装,藕叶还未长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应改为李卸残装藕叶青为妥。
这一改就符合客观了,整首诗就活了。真是一字之师,终生难忘啊! 再是推敲提高的问题,诗词是语言艺术,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新颖的构思,需要善于运用优美、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以作者遣词造句必须反复琢磨,反复推敲。
贾岛“推敲”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值得我们借鉴。
杜甫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苏轼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卢延让说:“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可见古人是何等重视对每个字的推敲,也就是“炼字”,字炼得好,一字传神,境界全出,诗也就活了。 六、相得益彰,功在诗外 首先要充实生活,学会做人。
人到中年以后,打拼的时代基本过去,业余时间相对较多,有些人把时间用在打牌、酗酒上去了,终日嬉游,无所适从,奉劝这些同志不如写点诗词,作为一种调节和享受,一种休息和解脱,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次通过诗词创作可以调节情绪,修身养性。
当创作出一篇满意的诗词作品时,往往使人心旷神怡,兴奋不止,久久地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人的情绪便是自己疾病的良医”。
在写作诗词的过程中,专心致志,凝神静气,忘却烦恼和忧愁,这对我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享受。我的一个南昌朋友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说他写的每一首诗词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每每读来,当时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叫人感慨万千,那些浮燥的情绪,一下子烟消云散,使人心平气和,事实确是如此,于我心有同感焉。
再次写诗可以健脑强身,益寿延年。我国自古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
为什么老年人的记忆力不如年轻人强呢?主要变化在脑细胞数量比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减少15%,脑的重量减轻8-9%,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左右,从医学角度来看,预防衰老,防止“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老年人一定要多用脑,勤用脑,使有潜力的脑细胞活动起来,代替已失去功能的脑细胞。我们作诗填词,主要就是用脑。
同时在写字时,能使肌肉关节得到锻炼,从而使心率均匀,血压平稳,呼吸顺畅,内脏各器官的功能也得到调整,使新陈代谢旺盛,反应灵敏,抵抗力增强,对于某些疾病往往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在有益处的。
4.问一下五绝七绝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本文章转载于:灵动水滴原创文学网 /
5.五绝七绝一定得按格律写么
是的 律诗在韵和律上都有严格要求 律诗的特点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编辑本段]律诗的形式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