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铜镜的铭文分类
唐镜铭文十分规整, 没有汉镜铭文缺笔少画的现象。字体多为正楷,字形扩大,字文清晰,笔法谶巧而不苟,十足表现出瑰丽华美之姿态,最富时代特性。唐镜铭文与隋镜有其划时代的一脉作风,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四字或五字骈体铭文。铭文依据辞意可分为两种:
一是歌颂赞美铭文,均为韵语,多四言、五言,及少数长短句,文藻华丽清俏。有的采用时人的诗词语句,又有回文式铭。骈体铭文中的回文体是全铭以每一字或两字循环诵读,皆能成文,读法有正读,脱卸读,首尾交加读等,如“镜发菱花,净月澄华”。
二是宗教铭文,唐末道家八卦五行说流行,镜铭亦有表现,此类镜铭多配山川、日月、干支、十二辰图纹。
2.清代福禄寿喜铭文镜
铜镜的直径有42厘米,刻有福禄寿喜铭文。
这枚铜镜已经超出了使用价值的范畴,起到了一种避邪和祈福的作用,它应该是大富大贵人家的吉祥物。这枚铜镜使用的是黄铜,做工精细,不是一般的小作坊能做出来的,含锌量特别高(我查了资料,此镜含锡量约为5.1%,含铅量为8.57%,含锌量为17%~23%)。
铜镜上的七个字布局规整,当中有个钮,钮上刻有“湖州薛晋侯制造”,我参观故宫时,慈宁宫内也有相似的铜镜,是清代湖州铸镜名家薛惠公的传世名作,清代湖州薛惠公铸镜多有名品问世,因其做工精美常常被当作贡品。湖州(今浙江吴兴)镜从北宋末年出现,南宋时已颇有名气,流行一阵后明清时又再度崛起,湖州成为生产铜镜的重地,如今从全国各地都发现过湖州制造的铜镜。
3.铜镜铭文指的是什么
铜镜作为妆奁工艺用品,在青铜器中独成体系。
它萌芽于红铜时代,兴于战国,盛于汉唐,衰干宋元。初无图案装饰,后加饰简单图案,随着发展,图案又日渐精美,花样构成变化繁多,到了西汉,篆书又被卷了进去,既作为图案装饰构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有其独立的意义,即内容多为吉祥祝福之辞,以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
尤其应注意的是,将书法与图案装饰相结合,将文字组成铭文带,首先是在汉代出现的,而且首先是出现在铜镜的装饰构成中。它既是文字,有书法艺术情趣,又是图案,有装饰艺术情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一样于过去文字及其书法在器物上出现只是记事性的,并不明显具有装饰意图,其审美欣赏活动也只限于书法本身。 而汉镜中将书法作为装饰图案总体设计的一部分,这种变化,标志着书法审美观念上的一个突破,又标志着书法向着多样化的形式方向发展,在装饰图案形式美法则的作用下,使书法美的形式构成及其点画表现形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各种新的艺术情趣,因而使汉代铜镜铭文书法成为汉代书法中不应被忽视的一个卓有成就的方面。
汉代铜镜铭文的书体,在西汉早期以小篆为主,后流行缪篆,中期则多变形篆体或隶体,新莽、东汉之后转而流行简化隶体,并出现装饰性很强的变形篆隶体。具体表现在结体和点画形态上,则姿态万千,意趣难以尽说。
尽管如此,从大处着眼,两汉铜镜铭文书法风格能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自然书写型,一是着意刻划型。 前者多笔墨书写趣味,后者多刻划装饰趣味。
4.汉代铭文铜镜
汉代铜镜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 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 ,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强盛汉朝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汉代铜镜的特点。
价格不好说,具体价格多少,铜镜现在市场上很比较热门,不同年代的铜镜价格差别很大,2007年春季拍卖会上,曾经有一枚直径23厘米的汉代博局神兽镜以15万的价格成交。建议拿着实物去找专家鉴定一下年代及价值。 价格一般在3000-20万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