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零字草书怎么写
一、零的草书写法:
二、零的释义:
1、零碎;小数目的(跟“整”相对):~用。~售。化整为~。
2、零头;零数:挂~儿。年纪已经八十有~。
3、放在两个数量中间,表示单位较高的量之下附有单位较低的量:一年~三天。八元~二分。
4、数的空位,在数码中多作“○”:三~一号。二~~~年。
三、零的组词:
零件 零散 丁零 零售
零丁 涕零 拾零 打零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零,馀雨也。从雨,令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零,阵雨过后的小雨。字形采用“雨字头”作边旁,采用“令”作声旁。
三、相关组词:
1、涕零[tì líng]
流泪:感激~(因感激而流泪)。
2、拾零[shí líng]
指把某方面的零碎的材料收集起来(多用于标题):赛场~。
3、零星[líng xīng]
零碎的;少量的:~材料。~土地。我零零星星地听到一些消息。
4、零数
[líng shù] 以某位数为标准,不足整数的尾数,比如一千八百三十,以百位数为标准,三十是零数。
5、零落[líng luò]
(花叶)脱落:草木~。
2.草书亮字怎么写
“亮”字草书写法:1、第一种:书家——孙过庭。
孙过庭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
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2、第二种:书家——王献之。
王献之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也有深厚功底。字身喜带长形,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3、第三种:书家——徐伯清。徐伯清幼承庭训,初学颜体和汉隶,稍长攻小楷。
所作小楷寓刚劲于婀娜之中,点画带有隶意,捺趯近乎颜体,笔断意连,挺拔处有瘦金书味,且能作真如草,气势足,韵味浓。50年代起致力于行草,出入晋唐,取法“二王”,旁涉张旭、怀素行以己意,恣肆汪洋,风貌目具。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扩展资料“亮”字行书写法:1、第一种:书家——欧阳询。
欧阳询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2、第二种:书家——董其昌。董其昌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3、第三种:书家——赵孟頫。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3.“旭”的繁体字怎么写
“旭”是形声字。从日,九声。本义:太阳初出的样子。
“旭”的繁体字和简体字没有差别:
——唐代颜真卿《颜勤礼碑》上代“旭”
——明代张瑞图 草书《杜甫饮中八仙歌》的“旭”
——《康熙字典》中的“旭”
4.零字有几种写法
零的各种写法如下:
零拼音:líng,注音:ㄌ一ㄥˊ,部首:雨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13画,五笔:FWYC
仓颉:MBOII,郑码:FVOW,四角知:10302,结构:上下,电码:7190,区位:3367
统一码:96F6,笔顺:一丶フ丨丶丶丶丶ノ丶丶フ丶
释义:
1、液体降落:感激涕零。
2、植物凋谢:零落。凋零。零散(sàn )。
3、整数以外的尾数:零数儿。
4、部分的,细碎的,与“整”相对:零碎。零卖。零钱。零售。道零乱。零工。零打碎敲。
5、整数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数,小于一切自然数,是介于正数和负数之间唯专一的数,记作“0”。有时用来表示某种量的基准,如摄氏温度计上的冰点,记作“0℃”。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零落[líng luò]
(花叶)脱落。
2、零工[líng gōng]
短工。
3、畸零[jī líng]
奇零(jīlíng)。
4、零用[líng yòng]
零碎地花(钱);零碎地使用。
5、零头[líng tóu]
不够一定单位(如计算单位、包装单位等)的零属碎数量。
5.古代密字有很多种写法,求所有写法
西周金文“密”的写法:
战国六书文字:
小篆:
汉代隶书:
唐代颜真卿楷书:
宋代米芾行书:
明代董其昌草书
清代《康熙字典》印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