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舍散文的评论丶要300字左右的
春风》老舍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两地的春可都被风给吹毁了。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的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的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的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摘自《人间四景》,湖南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厉害
2.求描写青岛的诗歌和散文
诗歌美丽的青岛——海云庵 香火还在缭绕, 慈悲的尼姑大师在高诵佛号。
一年一度的糖球会, 人流如海、如云、如潮。 暮鼓晨钟,敲醒世间名利客, 山呼海啸,鱼民们痴心寄庵庙。
没有了赶海的鱼船, 祈求烟火还在缭绕, 那朗朗的诵经声、和那声声虔诚的祈祷! 海云庵,还是古香古色, 女大师,还在高诵佛号。 “娘娘”在享受着供奉、香火, 这是青岛的风光一道。
散文——美丽的青岛青岛是美丽的,很多人都觉得在北方没有真正的风景,但青岛是个例外。也许会有人举出大连来,是的,大连也很美但大连除了大海更多靠的是人工培植的草皮还有广场,而青岛不是,大连有的青岛也有,青岛有的大连不一定有,比如说城市雕塑,比如说崂山。
在离崂山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泰山,泰山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水,大多数时间里人字瀑都是干涸的,也许只有雨中登泰山才会看到想象中的人字瀑。如果没有水,山就少了一份灵气,就好象人没有了眼睛,而崂山则是一个明眸善睐的姑娘。
崂山有水,有奇石,石头林林种种,形状各异。曾经和大学的同学同登崂山,一路上大家被崂山的石头吸引了,纷纷揣测这象什么,那象什么。
崂山给我们那一群年轻人的想象力飞翔的天空。登崂山,你不会感到劳累,因为一路看到的是美景,一路听到的是流水叮当。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路上有绿树成荫,而泰山这些方面就让人失望了,不过这也正常,泰山突出的是其磅礴的气势与丰厚的历史底蕴,如果像崂山这般的小家碧玉,就有些不伦不类了。 走在青岛洁净的街头,街道的两旁不是上了些年头的西欧建筑,就是具有现代气质的大厦。
只有高楼的地方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而在青岛你猛一抬头就会看到别具匠心的雕塑,五月的风,奔放,三个美神,美丽,就象冬天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冰雕,给城市添色不少。在青岛的街上处处可以看到穿着入时的美丽姑娘,青岛人曾经认真的争论过,青岛的祖先从那里来,大多数人都说是从云南。
青岛的姑娘因而汇集了南方女孩的秀气,北方女孩的身材,自有一种风韵在里面。 如果我可以选择,那么我将选择在青岛生活。
早上起来沿着环海路跑上一圈,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听听大海的声音。工作的当然是在五四广场周围的一家写字楼里,从那里可以看到广场上绿绿的草坪,火红的雕塑,蓝蓝的大海,洁白的帆船。
午餐就在JUSCO要就不在家乐福。傍晚,华灯初上的时候,下班途中正好可以看看青岛美丽的夜景,看看栈桥。
周末,邀上三五个好友,带两瓶啤酒,去北九水任意一处坐下来打牌聊天,洗去一周的疲惫。 人生于青岛如此不亦乐乎。
3.写青岛的作文
[写青岛的作文]
写青岛的作文 青岛,清丽如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也在养育着一方的风景,写青岛的作文。大海波澜壮阔,西湖水平如镜,泰山峰峦雄伟,香山红叶似火……那么,青岛又是怎样的呢?李辉英的散文《青岛的春天》,以淡墨勾描青岛春天的清丽,给人以淡淡的幽香,如同国画几笔勾勒即显山露水秀丽动人。青岛的春天,清丽;青岛,清丽如春。 青岛的春天,你看,漫山遍野的树林,成了“岸上的绿波”,微风吹过,“互为激荡”,波涛阵阵,涟漪圈圈,是多么壮观美丽。你听,“像在絮语”,“像在相呼相和”,充满着灵性,静静地交谈着林海的快乐。 青岛的春天,梧桐树也充满着灵性,作文素材《写青岛的作文》。新生的硕叶,会“掀起你的思乡症”;坐在梧桐树下,“痴望着远海的风帆沙岛”,你会有“沉人海市蜃楼境界中的奇妙感觉”。当然,你要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痴迷才会心醉,心醉才会有奇妙的感觉。 青岛的春天,你也会“为那随春而来的花国艳装所沉醉”。那一片娇黄的“迎春”,长出翠绿的嫩叶,黄绿相间,色泽艳丽。最叫人心醉如痴的“当是四月中旬盛开的樱花”,开得娇娇羞羞,妍妍丽丽。樱花,日本的国花,自'然会联想到美貌如花的日本少女,自然会联想到日本侵略者的罪恶,美是世界的,牢记罪恶告诫后人同样是一种美丽。 青岛的春天,“各式各样的花朵,继续开放,争奇斗妍,在大自然中,给青岛以点染,到夏天,到秋天”。所以,青岛的春天,一年四季,四季如春,春天是清丽的,青岛的四季都是清丽的。 青岛,如诗如画。如果说“青岛的春天”是诗题,那么心上的诗句是“青岛,清丽如春”? 让我们静静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你是否也能寻找到“XXX的春天”? 《写青岛的作文》 〔写青岛的作文〕【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4.文学评论怎么写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文学评论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思想评论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定题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
定题也称为“选题”。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
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应该怎样定题呢?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
标准就是:(1)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
(《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
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2)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3)个人的专长。
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
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其次要定好中心。
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
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
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
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
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
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
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
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
一些批评家能定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评论评论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
主要应。
5.求:琦君写的《母亲的书》和梁实秋写的《忆青岛》
母亲的书: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
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
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
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
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
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
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
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
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
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
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
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
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
《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
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忆青岛:“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我尚未去过。
《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
珠光宝气,未能免俗。真不想去。
新的耶路撒冷是这样的,天堂本身如何,可想而知。至于苏杭,余生也晚,没赶上当年的旖旎风光。
我知道苏州有一个顽石点头的地方,有亭台楼阁之胜,纲师渔隐,拙政灌园,均足令人向往。可是想到一条河里同时有人淘米洗锅刷马桶,不禁胆寒。
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只见红男绿女游人如织,谁有心情看浓汝淡抹的山色空蒙。
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 我曾梦想,如果有朝一日,可以安然退休,总要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逸的地点去居住。
我不是不知道随遇而安的道理。 树下一卷诗, 一壶酒,一条面包—— 荒漠中还有你在我身边歌唱—— 啊,荒漠也就是天堂! 这只是说说罢了。
荒漠不可能长久的变成天堂。我不存幻想,只想寻找一个比较能长久的居之安的所在。
我是北平人,从不以北平为理想的地方。北平从繁华而破落,从高雅而庸俗、而恶劣,几经沧桑,早已无复旧观。
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青岛位于东海之滨,在胶州湾之入口处,背山面海,形势天成。
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德国强租胶州湾,辟青岛为市场,大事建设。直到如今,青岛的外貌仍有德国人的痕迹。
例如房屋建筑,屋顶一律使用红瓦片,山坡起伏绿树葱茏之间,红绿掩映,饶有情趣。民国三年青岛又被日本夺占,民国十一年才得收回。
迩后虽然被几个军阀盘据,表面上没有遭到什么破坏。当初建设的根柢牢固,就是要糟蹋一时也糟蹋不了。
青岛的整齐清洁的市容一直维持了下来。我想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净的一个。
“。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忆青岛散文评论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