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书葛字怎么写
“葛”字草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赵构。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赵构的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赐岳飞手敕卷》《赐岳飞批札卷》及《光明塔碑》等。
2、第二种:书家——王羲之,作品——成都帖。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3、第三种:书家——李怀琳,作品——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李怀琳是唐代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太宗时待诏文林馆。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相传为李怀琳仿作,共159行,1209字,现藏日本。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扩展资料
“葛”字行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朱熹,作品——与彦修书。
朱熹善书法,名重一时。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2、第二种:书家——米芾,作品——德忱帖。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3、第三种:书家——欧阳询,作品——九成宫。
欧阳询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行书
2.草书葛字怎么写
“葛”字草书写法:1、第一种:书家——赵构。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赵构的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赐岳飞手敕卷》《赐岳飞批札卷》及《光明塔碑》等。
2、第二种:书家——王羲之,作品——成都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3、第三种:书家——李怀琳,作品——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李怀琳是唐代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太宗时待诏文林馆。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相传为李怀琳仿作,共159行,1209字,现藏日本。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扩展资料“葛”字行书写法:1、第一种:书家——朱熹,作品——与彦修书。
朱熹善书法,名重一时。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
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2、第二种:书家——米芾,作品——德忱帖。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3、第三种:书家——欧阳询,作品——九成宫。
欧阳询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3.凤字的草书毛笔字怎么写
凤字的草书毛笔字写法有:“凤”字的意思有:1、传说中的鸟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2、姓。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
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章草笔画简约,有萦带连接,与今草相似。但其结体平正,用笔劲涩,笔画中有波磔,特别是捺画的起笔与捺的末笔,明显的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且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列整齐。
今草即一般所说的草书,它是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形迹,并在章草和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加圆环勾连而成。狂草创始于唐朝,唐人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
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
扩展资料:“凤”字的常见词组有:1、【凤雏】fèngchú喻年少而将有作为的人。庞统有凤雏之称。
2、【凤冠】fèngguān〈名〉古代皇帝后妃的帽子,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亦指妇女出嫁时的礼帽。
3、【凤凰】fènghuáng〈名〉具有鲜艳羽毛和优美体型和动作的一种鸟,从前中国皇宫里将它驯养,并与神话中的凤凰相联系,作为好运的象征,有人认为它就是眼斑冢雉(青鸾)。4、【凤凰衣】fènghuángyī〈名〉小鸡从蛋中孵出后留下的白膜。
可入药。5、【凤毛麟角】fèngmáolínjiǎo〈名〉比喻人或物稀有珍贵天下慕向之如凤毛麟角。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6、【凤藻】fèngzǎo〈名〉比喻华美的文辞挥毫飞凤藻,发厘吼龙泉。――杨夔《送张相公出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书;百度百科-凤。
4.有关听雨的诗句
1、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出自清代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释义:
回忆往事江边上,江水中映着美人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我俩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雨声,各自孤宿,竹席衾被单薄,默默地忍受着严寒。
2、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出自宋代周紫芝的《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释义:
我独自守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天乍凉,秋气充塞罗帷和银屏,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那时,我和她相对调弄宝瑟,拨动炉中温馨的沉水香,同声齐唱《鹧鸪词》,曾是多么欢欣。如今,孤寂地在这西楼,当此风雨凄凄的暗夜,不听清歌也悲泪难禁。
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出自宋代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释义: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出自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释义: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出自宋代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释义:
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5.描写滕王阁的句子
1、南昌郡器宇轩昂的滕王阁在一个阴雨霏霏的傍晚,终于迎来了神情忧郁的大唐才子王勃。
王勃背着简易的行囊,缓缓地行走在通往江南的崎岖蜿蜒的古道上。沿途的湖光山色让他淡泊的心绪变得透亮,洗尽京城的风尘,避开人生路途的磨难,大唐的天空忽而就变得清澈瓦蓝。
二十六岁的王勃走出喧嚣的京城,走进唐朝美好的春光里来…… … …2、对于滕王阁,我是很钟情的,我曾经在一首歌里写道:“有一首歌,唱的是滕王阁,王勃当年豪情化作墨,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千年的文采化作赣江的波。
滕王阁,滕王阁,多少丰碑把你铭刻。有一首歌,唱的是滕王阁,王勃当年挥毫大泼墨。
鱼舟唱晚归家,雁阵惊寒回窠。暖暖的情怀把和谐讴歌。
滕王阁,滕王阁,多少丰碑把你铭刻。” …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仰望着**那苍劲有力的草书,又身置伟楼之中,不尽感叹诗人那神来之笔,虽为概写,也尽收了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远近景物异彩纷呈的画面。置身于如此美景,游人深感不虚此行:“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4、登临滕王阁,自然会想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和它的作者王勃。“阁以文传,文以阁名”。
这位天才少年诗人以一鼓作气之序,令这座江南伟楼名满天下,流传千古。甚至,王勃的天才之序 ( )往往盖过楼阁之盛名。
由此,又让人想起另两座江南名楼黄鹤楼和崔颢的《登黄鹤楼》诗、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之后,历朝历代,又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来到洪洲(南昌),或登阁远眺,或瞻仰遗址,吟咏唱叹,留下无数墨迹。
… …5、站在黄河岸边,夕阳西下,万道霞光四射,江面波涛滚滚,浊浪排空。此情此景,忽然就想起了初唐的王勃。
脑海出现的不是飞天累榭、回廊并抱、俯瞰大江、背依古城的滕王阁,而是面容清瘦、身材矮短、神情忧郁的王勃。耳边仿佛又想起他凄怆而又无奈的富于穿透力的话语:“勃,一介书生,三尺微命”,“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这个王勃,注定一生要与悲情相伴。… …6、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四楼的“地灵图”和**的书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和长天一色”。
四楼的“地灵图”以国画的形式介绍了江西的三清山、龙虎山、圭峰、庐山、井冈山、鄱阳湖等地的美好风光。**的那副对联,据说是他为古代对联撰写的唯一一幅。
**那幅龙飞凤舞的独特个性,成了滕王阁的幸运,也是江西人的幸运。登阁三年来,不曾写过到此一游的游记,今天是三周年,特地补上这一笔。
… …7、“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想当年,风流皇子李元婴筑造了滕王阁,在此穷奢极欲,尽享笙歌宴舞。
他怎能想到日后有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给洪州地方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今,滕王阁和《滕王阁序》闻名天下,可,知滕王阁主人者几人?真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8、今天的滕王阁,是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根据宋代的草图而设计,于1989年10月8日“重九”之日竣工落成的。
它高达57.5米,占地4.3公顷,不仅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而且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尤其是那拾级而上的城墙式基座,那凌空欲飞的七层重檐,那悬缠在阁上的三层回廊,那翠如碧玉的琉璃脊顶,使整座楼阁显得既古色古香,典雅庄重,又灵动飘逸,超凡脱俗。
… …9、夕阳西下时分,与穿梭的旅人比肩登上高阁。正如古人所评价,“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 …1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1、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
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 ( )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
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滕王阁坐落于赣水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有古人亦云:“求财万寿宫,求福滕王阁”。
… …12、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滕王阁四楼的“地灵图”和**的书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和长天一色”。四楼的“地灵图”以国画的形式介绍了江西的三清山、龙虎山、圭峰、庐山、井冈山、鄱阳湖等地的美好风光。
**的那副对联,据说是他为古代对联撰写的。
6.跟蝴蝶搭配的成语
翩然起舞 五彩斑斓 化蝶双飞 轻盈 绚丽 美丽 红尘雾里醉梳妆,巧戏鲜花品蜜香。
展翅翩翩挥寂寞,轻扇彩翼舞秋霜。 魂倾梁祝情飞散,迷彻庄生睡梦长。
从古至今多墨客,吟风晓月韵词章。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春夕旅怀》 崔涂(唐)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骄儿诗》 李商隐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 写少年活泼飞奔追蝴蝶抓柳絮) 《杂诗之八》 (晋)张协 述职投边城,羁束戎旅间。
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 借问此何时?蝴蝶飞南园。
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闽*越衣文,胡马愿度燕。
土风安所归,由来有固然。 《和主薄季哲怨情》 (南朝)谢眺 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
《春感诗》 (唐)李白 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 《古意二首》(之二) 南朝)梁武帝 飞飞双蛱蝶,低低两差池。
《曲江二首》(之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伴莫相违。 [水调歌头](泛湘江) (宋)张孝祥 此事天公付我, 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 蝶梦水云乡。 [思佳客] (宋)吴文英 迷蝶无踪晓梦沉, 寒香深闭小庭心。
《晚日后堂》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 岸柳垂长叶,窗桃落细跗。花留蛱蝶粉,竹翳蜻蜓珠。
《答外》 刘令娴(女) 鸣鹂叶中响,戏蝶花间鹜。 《满江红·点火樱桃》 (南宋)辛充疾 蝴蝶不传千里梦, 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 归难得。 《青陵台》(唐)李商隐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绮莫霞,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李义山诗集》 《咏蝴蝶》 (北宋)谢逸 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晚暖风细, 相逐卖花人过桥。
(谢逸作蝴蝶诗三百首,人号谢胡蝶,《豫章诗话》 ) 《荆南竹枝词·咏梁祝》(清)史承豫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 双双蝴蝶又飞来。
宁波梁祝墓上,宜兴祝英台读书处,常有蝶聚,当地设“双蝶节”于农历三月一日 (祝英台生日) 《江行》(唐朝)鱼玄机 大江横抱武昌斜,鹦鹉洲前万户家。画舸春眠朝未足,梦为蝴蝶也寻花。
后二句,极言江上春色迷人,虽在梦寐之中,亦觉情思摇漾。空灵隽妙,传神语外。
《晴景》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咏蛱蝶》 梁简文帝 复此从凤蝶,双双花上飞; 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 咏英台化蝶句 (宋)薛秀宣 蝶舞凝山魄, 花开想玉颜。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李商隐四首 其一 孤蝶小绯徊, 翩翾粉翅开。
并应伤皎洁, 频近雪中来。 其二 叶叶复翻翻,斜桥对侧门。
芦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温。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
年年芳物尽, 来别败兰荪。 其三 初来小苑中,稍与琐围通。
远恐芳尘断,轻忧艳雪融。只知防灏露,不觉送尖风。
回首双飞燕,乘时入绮栊。 其四 飞来绣户阴,穿过画楼深。
重傅秦台粉,轻涂汉殿金。相兼唯柳絮,所提是花心。
可要凌孤客,邀为子夜吟? 转尾连环 清·佚名 春晴喜鹊噪前津 鹊噪前津柳媚新 津柳媚新花恋蝶 新花恋蝶去来频 频来去蝶恋花新 蝶恋花新媚柳津 新媚柳津前噪鹊 津前噪鹊喜晴春 “转尾连环”是回文诗体的一种,由十六字首尾连成环形,可左右旋读各得七绝一首。读法:第一句从“春”字起左旋,后三句均从前一句的第四字读起。
右旋读法同左旋读法,至左旋读法第一字止。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赠苗发员外 唐.祖咏 朱户敞高扉,青槐碍落晖。
八龙乘庆重,三虎递朝归。 坐竹人声绝,横琴鸟语稀。
花惭潘岳貌,年称老莱衣。 叶暗朱樱熟,丝长粉蝶飞。
应怜鲁儒贱,空与故山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