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学写近体诗
古体诗分两种,一是古风,一是律体。
所谓的律诗就是格律体了。> 一般律体分八句(八句以上的叫长律或排律),绝句(又称截句)得其一半,为四句。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者,“律“便是规矩了。> 诗词格律书店一般有卖,我所给你的只是简化了的而已。
若有兴趣的话,有空去买一本来仔细瞧瞧,能得更多。一:平仄 平就是平声,即现代拼音第一,二声,仄就是仄声.即第三,四声.每句诗都是平仄相间的,这样读起来才有节奏感.就这么简单.(古韵中仄是分3声的,在古韵中,平声是平,仄声是上去入) 二:节奏 汉语中基本以两个字为一个音节,第二个字即为节点.节点是这两个字的支柱,后面要说的"起",即是看第二个字是平是仄,再列格式. 支柱须固定,不可随意变其声调(即这个字如平则不可为仄,仄则不可为平).故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这个论与不论后讲) 三:五,七言诗的基本格式 五言1仄仄平平仄 [上联出句] 2平平仄仄平 [上联对句] 3平平平仄仄 [下联出句] 4仄仄仄平平 [下联对句]> 七言1(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联出句] 2(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对句] 3(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出句] 4(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对句](正体五,七言的诗格便是如此,也只有这四句格式) 四:五,七言诗的四种格式(切记,"起"是指第二个字哦)> a,仄起首句不入韵式:1 2 3 4 3 4 1 2 b,仄起首句入韵式* :4 2 3 4 2 4 1 2 c,平起首句不入韵式:3 4 1 2 1 2 3 4 d,平起首句入韵式* :2 4 1 2 4 2 3 4> 。
.(绝句取前四个,律句即是全部八个)> (看到了没有?两种首句入韵式和不入韵式整首绝句的差别只在第一句,后三句的格式是完全相同的.这样一来,律诗的格式也可以马上掌握了.律诗的后四句中,第六,七,八句的格式和第二,三,四句一样.而第五句都是不入韵的----律诗都押平韵,仄脚句是不入韵的.如果起式是a和c,那么就和第一句一样,即:1 2 3 4 1 2 3 4;3 4 1 2 3 4 1 2, 如果是b式和d式的话,那么b式的第五句和a式的第一,五句一样,d式的第五句则和c式的第一,五句一样.)> > 五:粘对规律(仔细看清楚)(以七言的基本式为例)> 1(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联出句] 2(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对句] 3(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出句] 4(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对句]> 第1句和第2句,第3和第4句的二,四,六三个字正好相反.这个叫"对".第1句和第4句,第2和第3句的二,四,六三个字正好相同,这个叫"粘".尾三字的转换叫"换头".(即平仄仄换为仄仄平,仄仄平换为平仄仄) 这样,假设写的是八句的律诗和更多句的长律,就可以反复这样粘对下去.写好诗后要检查格律, 运用这个粘对规律也可以用来检查.想想看,如果有第5,6句,那么第5,6句应该是什么?(第五句属出句,正好和第四句相粘,所以应用"粘"和"换头",即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而第6句又和第5句相反,用"对",即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然后如果有第7.8句,就再这么反复粘对下去.)> > > > 这四种起式,你可以先用唐诗参照一下,参照可以帮你尽快掌握诗的格式.还能让你生出一些疑问出来,我才好再讲下去.> > 要参照的时候,还要分古风与律体,古风与律体最大的区别是:一,古风平仄韵通押而律体通首只押平韵且一韵到底;二,古风不讲究对仗而律体(八句的)二三联有对仗.(附:律诗八句四联,分别叫首,颔,颈,尾.颔颈两联需对仗) 也不知道上面这些你能不能看得清楚,现在就把五律和七律各自四个格式的例给你看看.(A)五律 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旅夜书怀)1仄仄平平仄 细草微风岸2平平仄仄平 危樯独夜舟3平平平仄仄 星垂平野阔4仄仄仄平平 月涌大江流1仄仄平平仄 名岂文章著2平平仄仄平 官应老病休3平平平仄仄 飘飘何所似4仄仄仄平平 天地一沙鸥 二:仄起首句入韵式(王安石----孤桐)4仄仄仄平平 天质自森森2平平仄仄平 孤高几百年3平平平仄仄 凌霄不屈已4仄仄仄平平 得地本虚心1仄仄平平仄 岁老根弥壮2平平仄仄平 阳骄叶更阴3平平平仄仄 明时思解愠4仄仄仄平平 愿斫五弦琴 三: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李白----送友人)3平平平仄仄 青山横北郭4仄仄仄平平 白水绕东城1仄仄平平仄 此地一为别2平平仄仄平 孤蓬万里片3平平平仄仄 浮云游子意4仄仄仄平平 落日故人情1仄仄平平仄 挥手自兹去2平平仄仄平 萧萧班马鸣 四:平起首句入韵式(李商隐----风雨)2平平仄仄平 凄凉宝剑篇4仄仄仄平平 羁泊欲穷年1仄仄平平仄 黄叶仍风雨2平平仄仄平 青楼自管弦3平平平仄仄 新知遭薄俗4仄仄仄平平 旧好隔良缘1仄仄平平仄 心断新丰酒2平平仄仄平 销愁斗几千(B)七律 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仄仄平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2平平仄仄仄平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3平平仄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4仄仄平平仄仄平 漫卷诗书喜欲狂1仄仄平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2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春作伴好还乡3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从巴峡穿巫峡4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下襄阳向洛阳 二:仄起首句入韵式(李商隐----无题)4仄仄平平仄仄平 昨夜星辰昨夜风2平平仄仄仄平平 画楼西畔桂堂东3平平仄仄平平仄 身无彩凤双飞翼4仄仄平平仄仄平 心有灵犀一。
2.怎样学写近体诗
古体诗分两种,一是古风,一是律体。
所谓的律诗就是格律体了。> 一般律体分八句(八句以上的叫长律或排律),绝句(又称截句)得其一半,为四句。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者,“律“便是规矩了。> 诗词格律书店一般有卖,我所给你的只是简化了的而已。
若有兴趣的话,有空去买一本来仔细瞧瞧,能得更多。一:平仄 平就是平声,即现代拼音第一,二声,仄就是仄声.即第三,四声.每句诗都是平仄相间的,这样读起来才有节奏感.就这么简单.(古韵中仄是分3声的,在古韵中,平声是平,仄声是上去入)二:节奏汉语中基本以两个字为一个音节,第二个字即为节点.节点是这两个字的支柱,后面要说的"起",即是看第二个字是平是仄,再列格式. 支柱须固定,不可随意变其声调(即这个字如平则不可为仄,仄则不可为平).故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这个论与不论后讲)三:五,七言诗的基本格式五言1仄仄平平仄 [上联出句]2平平仄仄平 [上联对句]3平平平仄仄 [下联出句]4仄仄仄平平 [下联对句]> 七言1(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联出句]2(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对句]3(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出句]4(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对句](正体五,七言的诗格便是如此,也只有这四句格式)四:五,七言诗的四种格式(切记,"起"是指第二个字哦)> a,仄起首句不入韵式:1 2 3 4 3 4 1 2b,仄起首句入韵式* :4 2 3 4 2 4 1 2c,平起首句不入韵式:3 4 1 2 1 2 3 4d,平起首句入韵式* :2 4 1 2 4 2 3 4> 。
.(绝句取前四个,律句即是全部八个)> (看到了没有?两种首句入韵式和不入韵式整首绝句的差别只在第一句,后三句的格式是完全相同的.这样一来,律诗的格式也可以马上掌握了.律诗的后四句中,第六,七,八句的格式和第二,三,四句一样.而第五句都是不入韵的----律诗都押平韵,仄脚句是不入韵的.如果起式是a和c,那么就和第一句一样,即:1 2 3 4 1 2 3 4;3 4 1 2 3 4 1 2, 如果是b式和d式的话,那么b式的第五句和a式的第一,五句一样,d式的第五句则和c式的第一,五句一样.)> > 五:粘对规律(仔细看清楚)(以七言的基本式为例)> 1(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联出句]2(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对句]3(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出句]4(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对句]> 第1句和第2句,第3和第4句的二,四,六三个字正好相反.这个叫"对".第1句和第4句,第2和第3句的二,四,六三个字正好相同,这个叫"粘".尾三字的转换叫"换头".(即平仄仄换为仄仄平,仄仄平换为平仄仄)这样,假设写的是八句的律诗和更多句的长律,就可以反复这样粘对下去.写好诗后要检查格律, 运用这个粘对规律也可以用来检查.想想看,如果有第5,6句,那么第5,6句应该是什么?(第五句属出句,正好和第四句相粘,所以应用"粘"和"换头",即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而第6句又和第5句相反,用"对",即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然后如果有第7.8句,就再这么反复粘对下去.)> > > > 这四种起式,你可以先用唐诗参照一下,参照可以帮你尽快掌握诗的格式.还能让你生出一些疑问出来,我才好再讲下去.> > 要参照的时候,还要分古风与律体,古风与律体最大的区别是:一,古风平仄韵通押而律体通首只押平韵且一韵到底;二,古风不讲究对仗而律体(八句的)二三联有对仗.(附:律诗八句四联,分别叫首,颔,颈,尾.颔颈两联需对仗)也不知道上面这些你能不能看得清楚,现在就把五律和七律各自四个格式的例给你看看.(A)五律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旅夜书怀)1仄仄平平仄 细草微风岸2平平仄仄平 危樯独夜舟3平平平仄仄 星垂平野阔4仄仄仄平平 月涌大江流1仄仄平平仄 名岂文章著2平平仄仄平 官应老病休3平平平仄仄 飘飘何所似4仄仄仄平平 天地一沙鸥二:仄起首句入韵式(王安石----孤桐)4仄仄仄平平 天质自森森2平平仄仄平 孤高几百年3平平平仄仄 凌霄不屈已4仄仄仄平平 得地本虚心1仄仄平平仄 岁老根弥壮2平平仄仄平 阳骄叶更阴3平平平仄仄 明时思解愠4仄仄仄平平 愿斫五弦琴三: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李白----送友人)3平平平仄仄 青山横北郭4仄仄仄平平 白水绕东城1仄仄平平仄 此地一为别2平平仄仄平 孤蓬万里片3平平平仄仄 浮云游子意4仄仄仄平平 落日故人情1仄仄平平仄 挥手自兹去2平平仄仄平 萧萧班马鸣四:平起首句入韵式(李商隐----风雨)2平平仄仄平 凄凉宝剑篇4仄仄仄平平 羁泊欲穷年1仄仄平平仄 黄叶仍风雨2平平仄仄平 青楼自管弦3平平平仄仄 新知遭薄俗4仄仄仄平平 旧好隔良缘1仄仄平平仄 心断新丰酒2平平仄仄平 销愁斗几千(B)七律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仄仄平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2平平仄仄仄平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3平平仄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4仄仄平平仄仄平 漫卷诗书喜欲狂1仄仄平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2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春作伴好还乡3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从巴峡穿巫峡4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下襄阳向洛阳二:仄起首句入韵式(李商隐----无题)4仄仄平平仄仄平 昨夜星辰昨夜风2平平仄仄仄平平 画楼西畔桂堂东3平平仄仄平平仄 身无彩凤双飞翼4仄仄平平仄仄平 心有灵犀一点通1仄仄平平。
3.怎样写好古体诗、近体诗、词
在诗词写作方面,这几天看到太多人非议格律,似乎合格律便是食古不化,非高呼打倒格律不足以彰示进步与时髦。但是,旧体诗本来就是一种带着脚镣跳舞的艺术,如果一定要改变它的艺术形态,去格律化,那么,就如下象棋以反对约束为名使车、马、炮任意走,相过河而将军出田字格,此时的象棋还可以名之为象棋吗?
旧体诗是众多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局限处,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你不能因为觉得鹤足过长而去折断它,也不能因为人的身高过于矮了就想强行拉长他。旧诗写作也正是如此。先守其规矩以入其室,而后才可以言及其他。
至于音韵方面,向来便有新旧韵的争论,这个根据各人喜好和习惯。我个人习惯上用旧韵,当然有人愿意用新韵也很正常。可是就算用新韵,也不能乱压一气,最好同时应注明用新韵。
新韵书一般指的是《中华新韵》(十四韵),但即便是编写此韵书的中华诗词学会,也指出新韵与旧韵书的关系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并特别说明:“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 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要取消《平水韵》。”
同时,又指出:“诗韵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更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诗,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知古”就是要 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古知今,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使用新韵并不代表无视旧诗的基本格律,这是两码事。格律是旧诗的立身之本,连这个都要取消,那就真是真正的革命了——彻底要了旧体诗的命。
各位不愿遵守格律的朋友,大多说格律太难学。其实,这个并不难,它不过是从四个基本句式中变化而来,说句不好听的,大家少听一首歌,少回一个贴子,就完全可以将这四个句式背下来。
4.写一首近体诗(律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句数、字数,这个好理解,不多赘述 平仄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
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
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种星?殖隼础2还??绻?潜狈降呐笥眩?峙戮托枰?鸾サ匮?昂驼莆樟恕?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
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每一句句子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粘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反或是相反类型。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
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有个学生问过我,为什么每联间的平仄要相粘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首联出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的话,那么对句的二四六字则必须为(仄平仄),基于近体诗的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间的原则,如果颔联的二四六字不与首联对句的二四六字相粘同为(仄平仄)的话,那它只有重复首联出句,成为(平仄平)了,以此类推,每一联的平仄都会重复首联的平仄,那读起来该有多单调呀。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
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孤平与拗救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
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
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
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
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
5.(急)写近体诗的规则
〖 简介 〗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 规则 〗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
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2009-3-13 22:36 回复 霜天冷月 342位粉丝 2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 (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
6.各位写近体诗是如何看待格律
对楼上的回答实在无话可说,近体诗是格律诗的另一种称谓……
写近体诗我们还应沿用《平水韵》。首先它是一种传统的延续,其次近现代多数诗家作诗仍使用它,第三它有利于兼顾各地方言。《平水韵》韵部划分繁琐,就今人而言最困难的在于入声字,现下提出要取消《平水韵》者这也多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入声字自元代起就已在官话区中消失,迄今已有700余年,但写诗所用韵书直至近代都并未随实际语音的变化而变化,这不得不说前人就已考虑到了我前面所讲的几点。
以上就是我对近体诗的看法。另外只就音律而言,我认为难处并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