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羡林的荷塘清韵写了哪三件事
季羡林大师最喜欢荷花,文章开头写道三十年前初搬来时,他住的地方楼前有清塘数亩,曾经有过荷花记忆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每一次望见自己的池塘空空的感觉,在他看来是塘,应有绿色的,那怕是芦苇也行,但他最渴望有的还是塘里应有荷花。
季羡林写道:”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这可见季羡林对荷花的喜爱。他写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他的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荷花作为一种美和精神的象征,是季羡林愿意为此付出渴望找寻到的。
我想到了他的心迹,他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有时很难一时有什么成果出现,他把这一切心情都写在这篇散文中了。 季羡林渴望自己的塘中有荷花,有湖北的朋友为他送来洪胡的莲种,他写道:“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他写的这个莲种,“外壳呈黑色,极硬”,给这个莲种加上了作者的性格投影在里面,我很喜欢这个极硬的莲种,希望它破壳而出,人们对一种美好的事情渴望,无不是这种心情。 季羡林把莲种下到自己的池塘里后,天天去池塘看,这种心情是每一位朋友都有过的,我有一段时间给一家报社投稿,能不能发表,天天都要把电子邮箱点开一次看看编辑有没有回信,我想和我的这种心情是相同的。
有一天季羡林去池塘看时,看到了自己盼望的情景出现了。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看到这情景季羡林心中涌出高兴的心情,总算自己的劳动没有白付。他希望自己的池塘开出灿烂的荷花。
第二年池塘并没有开出有如自己希望的荷花,他写道:“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我联想到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希望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出些什么成绩来,可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想当归想法,所希望的并不出现,这种心情只人经历过对美好有所追求的人才能休会到的。
比如爱好文学的朋友虽然爱好着,读书练习写作,投稿,可是没有一篇作品发表出来,这时候的心情失望,急躁虽然不顶用,“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这一句说到我的心上去了,季羡林希望荷叶从淤泥中长出来,看它的目光时那种心情,能用目光给吸出来吗。 第三年总算有奇迹出现了。
季羡林写道: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以花写事,写人的心情,以花写人的性格。
虽然有了一些收获,可是作者还希望有更大更多新的收获,可是第三年对他来说虽然有希望却还不并很大作者对第三年的描写心情是这样的:“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最给季羡林带来希望的是第四年,作者这样写道:“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作,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
季羡林所希望的荷花盛开的局面终于在第四年成真了。 以下季羡林写自己通过荷花开放写自己的心情。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世界美的事物需要人们欣赏看它,看时就会净化心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季羡林欣赏荷花时,获得了一种特别宁静的心情。 作者写荷花对人生的参悟,他这样写道:“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池花对影落,细细地思考下去,确是很有意味的,是花开花落,是生命的永存,是有限和无限,是一瞬和永恒,能给我很多思考的空间。
季羡林。
2.荷塘清韵阅读文中什么这个词中表现出荷花生长速度很快
1、概述:
“走动”一词表现了荷花生长速度很快。
“跃出”是写荷叶。
2、原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作,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季羡林《荷塘清韵》
3.季羡林荷塘清韵的鉴赏文
文章如下:
五月草长莺飞,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暧昧。这样的春日,适合捧一本丰沛的大书在阳光下闲览。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正是手边一种: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风而立,书内夹有同样的书签,季羡林的题款颇有古荷风姿。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散文名篇,写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用它作书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张中行在序言中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这三个词,用于荷花也适合。在我看来,季先生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专,所通梵巴语、吐火罗语,均属国内绝学,是公认的学界泰斗,其精深与朴厚,均可想见,恰如荷花灼灼其华,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读他的散文,难以意会,就像不爱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领会其清净与孤高。
大学问家长于散文随笔者多的是,季羡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过之者寥寥。这情,一是对散文写作的迷恋,书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华梦忆》写于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怀》写于同年12月20日——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应该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吧;二是季老表达的对世事人生的深情,全书共十辑,“寻根齐鲁”,“魂断德国”,“清华梦忆”,“燕园春秋”,“拥抱自然”,“馨爱市井”,“感悟人生”,“品味书香”,“屐叠芳草”和“收藏落叶”,从年轻时的才俊文章,壮年时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怀旧之文,贯穿始终只一个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却浓厚有加,这已经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处还不仅在此:一方面理智发达,足以成长为大学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炼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学问家里少见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远大于欢意。他喜爱动物花草,“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马缨花慰寥寂寞,二月兰同其痛苦,牡丹、香橼振奋精神,枸杞、夹竹桃凭添诗意,二十岁与兔子,八十多岁与老猫、喜鹊经历同样的悲欢离合。在他眼里,书,斋,小胡同,山水,无一不关情,可以说寓情深于草木虫鱼,寄心魄于日月星辰。还有家国之爱恨,凡世之情爱,最让人不能卒读的是他的怀人之作,悼师友之谊泪湿青衫,念母亲之恩五内俱焚,尤其《母与子》、《三个小女孩》、《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重返哥根廷》,几乎就是和着泪写成,在明媚的五月,读来添无限惆怅。同样怀胡适,张中行写来满纸诙谐,季羡林忆得却通篇心酸,这种情感,在他写陈寅恪、吴宓、傅斯年、沈从文、胡乔木中俯首皆拾。季羡林散文向来被视作“学者散文”一派,因为他学问大,饱经忧患,又见多识广;敢说真话,又洞明世事,集史、识、才、情于一身。但他的情之浓,郁之深,悲之切,同类大家中恐怕无人能及。季羡林写他最喜欢的书,是《史记》、《红楼梦》,杜甫诗,李煜、纳兰性德词,等等,多是悲郁之作,想来也就释然。
说来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却几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纠葛。前些日子翻看杂志,偶然读到一篇关于季羡林婚恋的文章,是根据季先生回忆录《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写的。年轻的季羡林在留学德国时与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恋,一台打字机是他们之间的桥梁,但季羡林因为国内有妻儿,拒绝了爱情。季羡林在回忆录中写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文章最后说,有好事者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结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对深情人。可惜了。这是题外话。季羡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对于他的高深学问,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对他表达的情感世界,却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测。季羡林在谈到散文创作时曾写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亦是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谓也。学问无大小,人生无贵贱,文章无高低,情感却有真假浓淡深浅——算是这个春天我读季老文章的一大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