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什么是语文被动句(要具体点)
被字句是与把字句相对应的一种句式,把字句是主动式,而被字句则是被动句式。它的结构特点是:「被」字引出施动者,并指明主语是受动者。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2.什么是语文的被动句
语文学习中的基本句型
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可分为四大类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陈述句:说明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
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
祈使句:要求或者希望中国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
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
一、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
陈述句指说明意见、叙述事实的句子。反问句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句子。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有两种情况:
1 肯定语气改成反问句如:
天才来自勤奋。改为:难道天才不是来自勤奋吗?
2 否定语气改成反问句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注意点: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要把句中表示肯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的词,句末的句号改成问号,并加上“吗”、“呢”等句末的句号要改成问号。来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也有两种情况: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要把“难道”和“不”等词删去,把句末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
练习 :
1、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3、难道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吗?
4、老师对我的教导,难道我会忘记吗?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互换:
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例如,“人人都都遵守课堂纪律。”可以改写成“没有一个人不遵守课堂纪律。”改写后句子的肯定语气要比原来的句子更强。改写时要注意:双重否定是表示进一步的肯定,所以必须用上两个表示否定的词,也就是“否定+否定=肯定”。如果只用一个否定的词,句子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注意:
练习: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学好语文和输血,对青年人的成才才会起促进作用。
3)同学们都觉得书籍是我们的好老师。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4)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会找到春天的。
5)上坡下的每一块地都被大水淹没了。
6)事情的来龙去脉得向你说清楚。
7)这里的情况你是清楚的。
三、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改写:
我们在说话或写作中,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例如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看见。”这是直接叙述的句子。如果要改成转述的句子,就可以改成“雨来摇摇头说,他在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改写时应注意三点:一是改换人称,将对话中表示“谁”(如我、我们等)的人称代词改成“他”或“他们”。与引号前的人称一致起来。二是改变标点,将冒号改成逗号,双引号去掉。三是适当调整词语,需要时可作少量的文字改动,但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使句子通顺。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例: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它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1)他轻轻地说:“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3)小华告诉我:“ 我的《儿童时代》先借给你看。”
4)妈妈对我说:“ 我今晚要加班,不回家吃饭了。”
5)小华对小丽说:“明天我们班要参加区文艺会演,我得早点到校排演。”
四、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如:他碾死了小青虫。可改成
⒈“把”字句:他把小青虫碾死了。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移到表示动作的词前面,加上“把”即成把字句。在变换句式时必须保持原句的意思。
⒉“被”字句:小青虫被他碾死了。把陈述句改成被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接受动作的词调到句首,换上“被”就成了被字句。
这两种句子的变换只要调换句中的某些词的位置就行了。
如上面句①中只需把“碾死了”和“小青虫”的位置调换一下,再在他的后面加个“把”字;句②则把“小青虫”与他“他”之间加个“被”字就行了。两个句子互相改换之后,它们原来的意思不能改变。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
3.找什么是语文被动句(要具体点)
被动句,顾名思义,就是这样一种句子: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这一对被动句的界定,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基本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在对文言文被动句的界定上,采用的标准却常常与现代汉语不同。
以下一些句子,大概谁也不会把它当作被动句:
①我确实是怕被大王欺侮而辜负了赵国啊!
②那么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就可以雪了。
③我还记得周顺昌的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再看以下一些句子: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这三个句子,很多资料包括教材都认为是被动句(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句式)。这些句子是被动句吗?①②③句是④⑤⑥句的翻译,而且基本上是直译。为什么文言文的被动句一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不是被动句了呢?
我们不妨来作一些语法分析。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这三个句子的主语“臣、燕国见陵之耻、予”并不是谓语 “恐、除、记”的被动者,并不存在被动关系,因而不可能是被动句。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把它们当作被动句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文言文被动句的分析只注重了形式上的辨认,只注意到了句子局部的结构关系,而没有从句子整体着眼来加以研究。人们常常把句子的某种成份含有被动意义就把整个句子误作了被动句,或者说,把被动短语当作了被动句。
在句④中,“(我)见欺于王而负赵”,是一个有被动关系的主谓短语,有表被动的“见……于……”形式,可以看成一个被动短语,但它只是“恐”的宾语,怎么能说整个句子是一个被动句呢?
在句⑤中,“燕国见陵之耻”是一个偏正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这个短语的定语“燕国见陵”是一个被动短语,“见”是一个表被动的语言标志,但它只是整个句子的一个定语,从被动句的定义来看,只有整个句子的谓语有被动意味,才能算是被动句,这个句子,怎么能说是被动句呢?
在句⑥中,“周公之被逮”是一个主谓短语,中间用“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个主谓短语是一个被动短语,但是这个被动短语仅仅是整个句子宾语部分(主谓短语作宾语)中的主语(主语又是一个主谓短语),同样不能说整个句子是被动句。
综上所述,之所以把这三个句子误认为被动句,是因为只看到了句子的局部有被动的成份,而没有从句子整体来加以分析。这样做,混淆了被动短语和被动句的区别,将被动短语也当作被动句来对待了。这容易引起语法概念的混乱,不利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地址:/zxyw/Html/jxwz/.Html
4.语文古文的被动句如何判断
一、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八种形式:用“于”字表被动、用“见”字表被动、用“见……于”表被动、用“受……于”表示被动、用“为”字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被”字表被动。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奚、曷”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四、成分省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常见的省略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和介词后的宾语。
五、词类活用: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一下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两种倒装句和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在考题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谓语前置是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语言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的句子,多在后面加“者”字,主要有三种格式:“中心词+之+定语”“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如曾考过的“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何用姓字为?”考查的都是文言固定句式。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有: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如……何(译为“对……怎么办”)、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无以……(译为“没有可以拿来……的”)、其……乎(译为“难道……吗?”)、得无……乎(译为“恐怕……吧”)、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孰与(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与其……孰若(译为“与其……哪如……”)、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5.什么是语文的被动句
一、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八种形式:用“于”字表被动、用“见”字表被动、用“见……于”表被动、用“受……于”表示被动、用“为”字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被”字表被动。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奚、曷”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四、成分省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常见的省略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和介词后的宾语。 五、词类活用: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一下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两种倒装句和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在考题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谓语前置是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
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语言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的句子,多在后面加“者”字,主要有三种格式:“中心词+之+定语”“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6.语文中,什么叫“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主动句,被动句”
长、短句是根据诗歌的字数而命名的,七言的称为长句,五言的称为短句。
单个句子无所谓整散,许多句子组织在一起就有了整散的区别。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散句则是指结构不同,形式错落的句子。整句和散句是相对的一组概念。
从语言的交际功能看,散句是它的自然形态,也是基本形态,人们平时说话、写文章,主要用散句;整句则是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辅助形态,它除了在格律诗、快板诗、对口词等少数文艺形式中起主导作用外,一般都要与散句结合使用。
一般说来,凡带有“主—动—宾”结构的主动句通常都可有相对应的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