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步测于目测作文150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能够进行简单的步测和目测. 教学重点 用步测测量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步测和目测的准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根.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状. 1.口算7.2÷0.120.38*10000.87-0.49530+2705.6*1.014.2÷3.53.9+2.0326.1-3.5-7.5 2.计算(1) 142*5+182÷13 (2)(300+22.5÷5)+14.9 3.五年级三个班去植树.五一班栽了53棵,五二班栽了50棵,五三班栽了47棵.这三个班平均每班栽树多少棵?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准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板书:步测和目测 2.步测. (1)请大家看书115页“步测和目测”第二段. (2)互相讨论.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3)汇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 ①步测是由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 ②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时,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一步指两脚尖间的距离.板书:1.走一步的长度 ③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用测量工具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 板书:(1)量一段距离 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 提问: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直线行进等. 板书:(2)反复三、四次 根据每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 板书:(3)算平均步数 根据这段距离的长度和每次的平均步数,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板书:求平均步长 3.教学例1. 出示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80步.他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重点理解50米与79步、81步、80步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三次走的距离不变,步数却不相同. (2)指名板演.提示:可以分步解答,除不尽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订正.提问:①79+80+81表示什么? ②(79+80+81)÷3表示什么? ③50÷80=0.63表示什么? 4.教学例2. 出示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这个操场大约有多少米长? (1)读题,理解题意.提问:求要测量的这段距离的长度,除了知道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以外,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明白还要知道要测这段距离一共走了多少步. 板书:2.所测距离的步数. (2)学生试做.订正. 5.练习:你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实际测算一下. 教师先在操场上测出50米的一段距离.让学生用均匀的步子走3次.根据结果,完成下表.姓名测量距离第一次步数第二次步数第三次步数平均步数平均步长 6.目测. (1)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估量距离.因此,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 (2)什么叫目测?学生试说.(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长度) (3)初步介绍目测的方法. ①设标.用卷尺量出500米的一段距离.每隔10米分别插上杆标,让同样高的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 ②练习目测固定距离. 观察实际距离是10米、20米……有多远,从不同方向,反复数次.使学生体会出相距10米、20米……远的人或物体的大小,以及分别到自己所站的地方这段距离的远近. ③估测.去掉标杆和人,让学生估测10米、20米……距离. ④观察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了解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和轮廓. (4)小结. 目测时,有时受地形影响造成错觉.如:开阔的地方,容易把长距离估测得偏短,狭窄的地方,容易把短距离估测得偏长.因此,需要长期积累,反复练习. 三、巩固发展. 1.在操场上选两个固定点,让学生目测一下它们的距离,再用测量工具量出这段距离,看一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多少. 2.选择5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 提醒学生计算时参照做一做的计算结果. 3.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可以选择篮球场地.如两篮球架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根据测量结果填好下表,最后进行评比,看谁的答案量接近准确值. 测量距离记录 (1)目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 )米 (2)步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 )米 4.步测一下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距离.(课外完成) 四、全课小结. 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 五、布置作业. 李新沿80米长的直路走了四次,第一次124步,第二次125步,第三次126步,第四次125步.照这样的步子,他从学校到家走了500步.他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 六、板书设计步测和目测 1.走一步的长度: ①量一段距离 ②反复三、四次 ③算平均步数 ④求平均步长 2.所测距离的步数探究活动走一走 看一看 活动目的 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活动准备 卷尺. 活动过程 1.教师指名叙述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学生按照所讲方法实际测出自己每步的大小. 3.先目测一段指定距离,再步测这一段距离,并做好每一次记录,最。
2.测量的方法有:( )、( )和目测
测量距离常用的三种方法是工具测量、步测、目测。
距离测量是指测量地面上两点连线长度的工作。通常需要测定的是水平距离,即两点连线投影在某水准面上的长度。它是确定地面点的平面位置的要素之一。是测量工作中最基本的任务之一。通常需要测定的是水平距离,即两点连线投影在某水准面上的长度。
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地形测量和工程测量等工作中都需要进行距离测量。距离测量的精度用相对误差(相对精度)表示。即距离测量的误差同该距离长度的比值,用分子为1的公式1/n表示。比值越小,距离测量的精度越高。距离测量常用的方法有量尺量距、视距测量、视差法测距和电磁波测距等
3.数学里目测指的是
数学里目测指的是用眼睛看。
目测,拼音mùcè,visualization 用眼睛估测距离、高度和角度的方法;measure the distance with the eye 不利用仪器,只用肉眼测量,实际上这是一种军事上的测距的方法,叫臂长尺测量距离。
目测,就是根据视力、目标清晰程度和实践经验来判定距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法和判断法。
就是把要测的距离和已知距离相比较。也可将要测量的距离分成若干段,分段比较,推算全长。
4.测试的测能组什么词
测试的测能组什么词 :
测量、
猜测、
探测、
推测、
揣测、
测绘、
观测、
臆测、
测报、
叵测、
测算、
测定、
测度、
测探、
实测、
抽测、
遥测、
体测、
蠡测、
检测、
监测、
目测、
测候、
不测、
草测、
预测、
测字、
勘测、
窥测、
测评、
测验、
测控、
测旗、
仪测、
揆测、
测恩、
测测
5.怎样简单的目测距离
向前伸直手臂树起拇指,闭上左眼,右眼、拇指、目标形成直线,闭上右眼,睁开左眼,此时记住左眼、拇指延长直线目标右侧那一点,目测那一点与目标的距离并乘以10,即你到目标的大概距离。
竖起大拇指。手臂放平目光通过指尖是与水平线的夹角约120密位,看目标高度估算出视线经过目标顶部和目标底部的两条实现的夹角为多少密位,用密位乘以目标高度(凭经验)即为目标距离 例如,日军身高约1.5米,视线通过其头顶和脚底的夹角约100密位,距离为150米 这个几何学中有介绍。
由于通常情况下,某些物体的长度是一个已知量,比如汽车、房屋等,那么根据在目测中占据多大角度(军事测量中采用密位),就可以推算出其距离远近。用伸直手臂之后竖起的大拇指所遮挡的范围的密位数是固定的,由此参考被测目标,就可以得到这个角度值。
经过换算就可以得到距离的大致数据。密位是一个圆平分为6000份每一份是一密位,还有伸出右手,闭上左眼,对准一个物体,让他恰好挨着你的大拇指左侧,手不要动换一下眼,你会发现物体产生跳动一段距离,根据物体目测宽度,跳动宽度,之比乘以50.为大约距离。
还有经验积累,。密位计算也是实际物体在你手上相对应的一个密位数通过计算得出的大约距离。
理论上讲,将胳膊伸直,竖起拇指,根据眼睛到拇指的距离(约为臂长),拇指长和所测物的高进行相似计算。但实际上,使用这项技能时,基本是凭经验测距,要长时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而且,要更正的是,手指测距多用于行军和炮兵定位粗测,且是每个士兵必修。而狙击手很少用手指测距,因为手指测距要将手臂伸直,很容易暴露自己,狙击手多直接用目测。
手指测距一般能估测2-4公里(有明显地物,如房子,树等时适用),经验丰富的士兵误差不超过200米,目测一般用来估测一公里内距离,误差50米以里。 手指测距和目测都是需要长期练习的,还要了解一般地物的大小,及其在不同距离的视觉大小,能熟练利用距离已知的参照物进行比较等。
如果你能刻苦练习,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大拇指测距法"是根据直角三角函数来测量的假设距离我们N米有一目标物,测量我们到目标物的距离: 1、水平端起我们的右手臂,右手握拳并立起大拇指 2、用右眼(左眼闭)将大拇指的左边与目标物重叠在一条直线上; 3、右手臂和大拇指不动,闭上右眼,再用左眼观测大拇指左边,会发现这个边线离开目标物右边一段距 离; 4、估算这段距离(这个也可以测量),将这个距离*10,得数就是我们距离目标物的约略距离 另附中国和美国军队中常用肉眼测距法: 中国军队及警察中的狙击手一般用的测距法是跳眼法:右拳紧握,拇指向上,平伸右臂,闭上左眼,用右眼在拇指的一侧刚好观察到目标,这时保持姿势,闭上右眼,用左眼在拇指的同一侧观察到另一参照物---参照物和目标之间的距离乘以10,即为你和目标之间的实际距离。
美国军队的,有点相似:右拳紧握,拇指平放,平伸右臂,闭上左眼,用右眼在拇指的上侧刚好观察到目标,如果目标刚好一步跨过,则你和目标相距100码,如果目标刚好两步跨过,则你和目标相距200码……………… 其它目测以物体为准的 目测距离,就是根据视力、目标清晰程度和实践经验来判定距离。目测距离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法和判断法。
(l)比较法。就是把要测距离与某段已知距离(如电线杆距离、已测距离或自己熟悉的100米、200米、500米……等基本距离)相比较以求出距离。
也可将要测的距离折半或分成若干段,分段比较,推算全长。 (2)判断法。
就是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来判断距离。在正常视力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分辨的目标距离可参考下表。
但因各人的视力不同,使用此表时应根据自己的经验灵活掌握。 根据目标清晰程度判断距离表 距离(米) 目 标 清 晰 程 度 100 人脸特征、手关节、步兵火器外部零件可见。
150~170 衣服的钮扣、水壶、装备的细小部分可见。 200 房顶上的瓦片、树叶、铁丝可见。
250~300 墙可见缝,瓦能数沟;人脸五官不清,衣服颜色可见。 400 人脸不清,头肩可分。
500 门见开闭,窗见格,瓦沟条分不清;人头肩分不清,男女可分。700 瓦面成丝,窗见衬;行人迈步分左右,手肘分不清。
1000 房屋轮廓清楚瓦片乱,门成方块窗衬消;人体上下一般粗。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动,动作分不清;树干、电杆可见。
2000 窗是黑影,门成洞;人成小黑点,行动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门难辨,房上烟囱还可见。
用臂长尺测 人都有一双胳臂,如果问他:你的臂有多长?他可能摇头说没量过。若要再问“臂长尺”是怎么回事?恐怕就更无法回答了。
这是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胳臂还能测距离。其实,说开了,臂长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划的铅笔(或木条)。
可是和手臂一结合起来,就变成一具非常灵活方便的测距“仪器”了。 铅笔上的分划,是按每个人臂长(手臂向前平伸,从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离)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画的,所以叫臂长尺。
比如,某人的臂长是60厘米,那么臂长尺上的一个分划就是6毫米。有了臂长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标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长尺测出距离。
6.目测距离法的测量方法
利用的是比例三角形原理。
大概是这样子。AB:AD=BC:EDAB=(BC*AD)/ED这里的ED是眼睛的距离 定值AD是手臂长度 定值BC是交换眼睛后的物体偏移距离,估算.。
(如图)目视估算距离:方法一:伸直右手手臂,竖起拇指放在右眼正前方位置。先闭左眼,对右眼沿拇指看到第一个点事物(测量目标)做出记录,右手大拇指不动,然后闭上右眼,用左眼沿大拇指记录第二个点事物,然后根据经验估算两点事物间目视的大致距离。
如一个士兵正常每步75厘米,普通成年人身宽五十厘米左右,楼房层高三米以内、三扇的窗户宽在两米左右,两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一般为50米。用目视测距范围内可利用的地物估算出两眼间目视的大致目标区域距离。
人的瞳孔间距约6cm,单臂长约60cm,二者之比为10倍。相似三角形原理。
因此:两点事物间距 * 10 = 目标距离(这种测算方式只能大致估算距离,误差因人估算能力有所区别)我另介绍几种军队常用的估距方法:方法二:不同距离上不同目标的清晰程度距离(米) 分 辨 目 标 清 晰 程 度100 人脸特征、手关节、步兵火器外部零件。150—170 衣服的纽扣、水壶、装备的细小部分。
200 房顶上的瓦片、树叶、铁丝。250—300 墙可见缝,瓦能数沟;人脸五官不清;衣服、轻机枪、步枪的颜色可分。
400 人脸不清,头肩可分。500 门见开关,窗见格,瓦沟条条分不清;人头肩不清,男女可分。
700 瓦面成丝;窗见衬;行人迈腿分左右,手肘分不清。1000 房屋轮廓清楚,瓦片乱,门成方块窗衬消;人体上下一般粗。
1500 瓦面平光,窗成洞;行人似蠕动,动作分不清。2000 窗是黑影,门成洞;人成小黑点,停、动分不清。
3000 房屋模糊,门难辨,房上烟囱还可见。方法三:准星覆盖法。
准星的宽度是2毫米,瞄准时眼睛到准星的距离,各种武器都可以直接量出(如半自动步枪为74厘米)。目标(主要是人体)的宽度一般是50厘米。
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就可以计算出各种武器在不同距离上准星宽度与目标(人体)宽度的关系。根据计算,当准星宽度恰好能遮住一个人体时,各种常用武器的距离分别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200米,五六式冲锋枪160米,轻机枪170米;若遮住半个人体,就是它们距离的一半,即100米、80米和85米;若准星的一半就能遮住一个人体,那就是它们距离的一倍,即400米、320米和340米了。
所以,只要记住准星遮盖目标的情况,就能立即估出距离来。方法四:用指北针测指北针不但能给东西南北方向,还能告诉你到目标的距离。
工厂在设计制造指北针时,就已经考虑到用它测量距离的问题了。打开指北针,你马上就能发现有准星、照门。
准星座两侧尖端的宽度恰好是准星座到照门距离的十分之一。准星座就是估计判定距离的,所以叫“距离估定器”。
测量距离时,将指北针放平,用右眼通过照门、准星观察目标,记住距离估定器照准现地的宽度,然后目测现地的宽度,并将该宽度乘以10,就是到目标的距离。若目标太窄也可以用估定器的一半照准,则应乘以20。
例如,测得敌坦克约为估定器的一半,已知敌坦克长约7米,则可以算出到坦克的距离为:7米*20=140米。方法五:用臂长尺测臂长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划的铅笔(或木条)。
臂长尺上的分划,是按每个人臂长(手臂向前平伸,从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离)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画的,所以叫臂长尺。比如,某人的臂长是60厘米,那么臂长尺上的一个分划就是6毫米。
有了臂长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标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长尺测出距离。臂长尺上的每个分划是臂长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占一个分划时,也正好是距离的百分之一,占两个分划,就是百分之二。
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离:目标高度(间隔)=100(臂长)∶分划数(臂长尺),就可以得出求距离的公式:距离=高度(间隔)*100分划数例如:测得前方电话线杆的一个间隔,约5个分划,我们知道一般电话线杆间隔是50米,那么到电线杆的距离是:50米*100=1000米。如果不知道物体的宽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长尺来测量距离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创造一个已知距离条件,才能计算出所求距离。
当你用臂长尺观测各种物体的分划时,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观测某物体的间隔(或高度0时,离物体越近,测的分划数越多;反之,离物体越远,测的分划数越少。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在前后两个位置上对同一个目标测出大小两个分划数,并测出前后两个观测位置间的距离,有了这三个已知数,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出距离了。
距离=前进(或后退)距离*小分划大分划-小分划。例如,某工兵部队,为了完成架桥任务,先派出侦察员测量河宽,这个侦察员先在河岸用臂长尺测得河对岸两地物的间隔为8个分划,然后照直后退30米处又测得该两地物的间隔是5个分划。
把这些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出河宽是:30*5=50米。方法六: 用望远镜测用望远镜测量距离的方法是:拿起望远镜,先调整一下目镜的间隔和焦距,便能清晰地看到:在右镜筒的玻璃片上,刻有十字分划。
从十字交点起,左右的叫方向分划,上下的叫高低分划。每一个大分划是十密位,每一个小分划是五密位。
测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