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粮票能干什么,我有一些是真的
能换钱。
可以到当地的文玩场。而价格高低与品相、是不是整版全套的珍藏有关。
现在场上品相好的也就几元钱,而流通最广、量最大的年和年的全国通用粮票,在各地粮票场上全套在5元以下。粮票中比较有收藏价值的是一些军用粮票和早期发行的地方粮票,很少见,价格较高,一般的都是上百元。
现在场上有一些介绍粮票的书,有兴趣建议看看我国第一套粮票发行于年,在年底粮票停止流通。目前收藏场上的粮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全国通用粮票。
这种粮票较易收藏到的是年和年版,最难收藏到的是年后加印的一两、二两、拾斤、叁拾斤、伍拾斤粮票;二是地方粮票,使用期限短,流通量不大,但作为收藏品有独特意义;三是特种供应票,它包括军用粮票、奖励粮票、各种补助粮票以及其他专用粮票,收藏难度较大。
2.粮票的由来以及使用方法,一系列的详细规定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粮票最早在晋冀鲁豫边区,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逐步建立粮食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25日,**下达《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
9月5日,粮食部以命令形式发布暂行办法。同年,地方政府开始实行这项制度。
此后,长期实行粮油凭票证供应制度。居民除在国有粮店凭供应本购买基本口粮外,在商店或饭店购买食品、商品时,必须同时支付票证和货币。
簿册和票证的发行,及粮食关系与户籍制度紧密挂钩。城镇居民以户为单位,依照粮食户口领取居民粮食供应本,有称购粮本、粮本或粮油本,以月份为期限在国有粮店购买粮食、食用油。
粮票获取的主要途经,由城镇居民凭居民粮食供应本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另对体力劳动者有所补贴。
改革开放后,商品供应逐渐充分,1985年,政府放开粮食价格管控。商品敞开供应后,进入1990年代,凭票供应制度已名存实亡。
1992年11月,粮票被废除。扩展资料:粮票自身是没有价值的票证,但凭粮票可买到国家牌价粮食,实际上粮票成了一种有价证券。
粮票的面值等于国家牌价粮价与市场价之差。1993年后中国已取消使用粮票,粮票很快进入了收藏品的行列,全国集“粮”爱好者也在不断扩大。
近两年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欧美一些国家高价购买竞相收藏中国粮票中的珍品。随着时间推移,集粮热的升温,粮票收藏品市场也必将上扬。
只要掌握好收藏粮票的基本原则,投资收藏粮票前景十分可观。粮票曾作为中国的第二“货币”,在中国历时40年,它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粮票。
3.粮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的
粮票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的,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这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
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真是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
扩展资料:
粮票之最:
1、最早的粮票
1951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粮食局发行的大米票。
2、面额最大的粮票
1962年、1963年上海市粮食局发行的“粮食支拨书”,面额为1400斤。
面额最小的粮票
1960年南京市粮食局发行的“南京市粮食局流动购粮凭证”,面额为壹钱。
票幅最大的省级粮票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发行的“广西流动人口粮油定额供应卡”,该票长17.3厘米,宽6厘米。
票幅最小的省级粮票
1955年浙江省印制的“随证粮票”,该票长0.9厘米,宽0.8厘米,仅有小手指甲大小。
流通时间最长的粮票
国家粮食部1965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流通时间长达28年。
流通时间最短的粮票
国家粮食部1962年发行的车船粮票,流通约一个月。
面额最多的套票
1975年河北省邯郸市粮食局革委会发行的工种补差粮票,这套票共60枚,面额从1斤到30斤。
面额最大的语录套票
1967年发行的军用供给粮票,全套分大米、面粉、粗粮、马料4种,每种又有50、100、500、1000斤4种面额,全套面额高达6600斤。每枚粮票背面均印有不同的**语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