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井”就像一口方形的什么状,周围是井沿的石条
甲骨文中,“井”字字形很像是一口方形的井。
井,甲骨文 井 是象形字,字形像两横两纵构成的方形框架。金文 井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井在方形框架 井 中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框中有物。
造字本义:名词,人工开凿的提取地下水的深水坑,为避免儿童老人坠入其中,四周设有方形护栏。
附
文言版《说文解字》:井,八家一井。象沟韩形罋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属皆从井。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井,古制八家共汲一井。“井”字像木头纵横构架的形状,像汲瓶的样子。据说古昔时代一个叫伯益的人最早发明了水井,所有与井相关的字,都采用“井”作边旁。
2.古代的井字怎么写
古代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产生和使用环境不同。
“名”又叫“本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
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3.甲骨文井就像一口方形的什么状呢
甲骨文中,“井”字字形很像是一口方形的井。
井,甲骨文 井 是象形字,字形像两横两纵构成的方形框架。金文 井 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 井在方形框架 井 中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框中有物。造字本义:名词,人工开凿的提取地下水的深水坑,为避免儿童老人坠入其中,四周设有方形护栏。
附 文言版《说文解字》:井,八家一井。象沟韩形罋之象也。
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属皆从井。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井,古制八家共汲一井。“井”字像木头纵横构架的形状,像汲瓶的样子。
据说古昔时代一个叫伯益的人最早发明了水井,所有与井相关的字,都采用“井”作边旁。
4.山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
“宣”,指地气,徐锴注“山出云雨,所以宣地气”;“有石而高”是指“地气”产生于高高的石山之上,王筠注“无石曰丘,有石曰山”;“象形”,徐锴说是“山”字“象山峰并起之形”。可见,“山”字的本义不是指山,而是指有石头的山项上可视的“地气”(山岚);因为最古老的“山”字“象群峰并起之形”,因形转意,后来“山”字才富有山的含义。
老虎洞山顶上的那块巨石活象“群峰并起之形”的“山”字,其山在连山小平原又相对地势较高,看上去常常有白色云烟状“地气”产生,与“山”字的起源特征完全吻合,于是我们认为中国的“山”字是连山的古人发明的。“山”字发明在什么年代呢?这涉及到中国文字起源的问题。
2003年7月8日的《湖南日报》报道,湘西沅陵发现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古人类洞穴遗址,洞内石壁上有古象形文字。《中国原始社会史》载,中原地区在六千年前的半坡仰韶遗址陶器上发现百多个“Ⅰ”、“Ⅱ”、“ⅴ”、“↙”、“Ο”、“∏”、“△”、“〗”、“〥”等刻画符号,古文字界认为是中国文字的先驱。
近年发掘距今七千四百年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也有“⊙”、“井”、“圭”、“▽”、“♀” 、“Ⅰ”、“Ⅱ”等符号,其中“⊙”与甲骨文的“日”字一模一样,特别是有“月干母”三个符号连在一起,明显具有一定的表意(只是还没有专家能够解读),这些比半坡遗址的符号出现要早一千多年。众多考古证据表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而古黔中地区是中国文字的发源之地。
会同属古黔中地区,会同连山与洪江高庙遗址直线距离仅几十公里;“山”字又是一个常用基本字。因此,我们认为,“山”字的发明不会晚于高庙遗址的七千四百年。
5.空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你好,没有找到空字的甲骨文写法,这里给出它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文字)和小篆(秦朝文字)写法。如图,依次是金文、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