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实录怎么写
课堂实录简明写法(附案例一篇)
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课堂实录怎么写?下面做简要说明,供老师们参考。
一、要实录的课必须是优质课。
二、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剧本对白式。即采用师生对白的方式记录,并用括号“()”补注课堂气氛、动作等情况。这种写法简洁明暸,教学过程一目了然。缺点是太单调,缺乏可读性。
第二种:叙事描述式。即采用叙事的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用写记叙文的一般方式记录下来,不仅记录师生的对话,对课堂情况也可以作较为具体、生动的描述。这种写法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缺点是有时会过于罗嗦,或过于“生动”而失却实录的本意。
三、实录完成后,最好在实录后面加上“教学后记”或附上“听课评价”,更有助于阅读者的理解把握,也有助于体现授课者的教学追求。
附:
测量平均速度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公式,大家还记得平均速度怎么求吗?
生:用路程除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师:好,看来大家课后都很努力,没有把功课落下。
师:那么接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大家都预习过了,那么你们说说看这次实验需要用到什么器材?实验原理是什么?
三、实验前讲解
师:在开始实验之前,我给大家讲一下这次的实验要求以及做法:这次实验我要求把长木板分成三个路程,一个是全程路程S1,一个是上半段路程S2,最后一个是下半段路程S3,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全程长度S1和下半段路程的长度S2;再用秒表测出小车走完全程的时间t1和走上半段的时间t2;测完数据后大家根据所测数据求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较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V2、V3)的大小关系,得出什么结论?(讲的过程用幻灯片配合演示)
师:刚才是多媒体演示,现在我用真实仪器做一次给你们看,大家认真看清楚。(演示完,分发器材到各个小组中,强调不能损坏仪器)
四、实验环节
学生把器材拿到手后开始做实验,老师到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帮组,看学生测出的实验数据是否出错。并指导如何记录数据。
完成试验后把器材回收上来。
四、数据分析与总结
师:大家都已经完成测量并进行了计算,那么你们得出大三个速度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生:V3大于V1,V1大于V2
师:小车做什么运动?
生:变速直线运动
师:小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生:越来越快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并对小车的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希望大家写好课后练习,加深记忆。
五、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 练习是,写同步练习上的第9至第10页内容
2.如何拍摄课堂实录
1.景别的运用课堂教学录像的景别一般可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
全景:表现的是某一被摄对象(如课堂、人物等)的全貌。主要用于事物全貌的介绍或展示,如课堂的环境、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态等,强调的是课堂的氛围、情景,揭示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
此景别在课堂录像的开头、结尾及中间环节都会用到。中景: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一个场面局部的画面。
中景与全景相比,表现的范围缩小了,进一步接近了被摄主体;画面中展示的除了被摄主体外,还有与主体有关的周围环境,此时环境和背景因素起着辅助、陪衬或烘托的作用,并与主体一起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中景主要是用来揭示主体人物的情绪、身份以及动作目的。
如用中景拍摄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情景,不但可以表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同时还可显示邻座学生的反应(如表情、动作等)。近景:是人物**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它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内容也更趋单一。它主要是用来表现含人物面部表情的动作和变化等,可给人以交流感。
如学生回答问题、朗读、做作业、做实验;老师讲课、写板书、做演示实验等。这是课堂录像中最常用的一种景别。
特写:是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对事物细小部位的放大,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加深记忆。如板书内容、实验现象、师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等。
2.镜头的运动和运用摄像机常用的拍摄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恰当地运用镜头,才能达到好的拍摄效果。摇镜头:所谓摇镜头,就是摄像机位置不动,借助于三脚架上的云台,按某一方向水平或垂直转动摄像机所拍摄到的镜头。
其画面效果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绕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其目的就是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使画面更加开阔,给人完整的印象。
如为了强调课堂上学生活动或反映整个课堂气氛,就可用这种拍摄方式拍摄全景来完成。当然,在用该方式拍摄时应注意画面起幅和落幅时的停顿(一般为3——5秒)和画面内地平线的水平,同时还应控制好使用的次数与转动的方向,摇镜头过于频繁地使用或来回摇动都容易使观众感到不适。
推镜头:所谓推镜头,就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逐渐向被摄主体接近的一种拍摄方法,其目的就是逗引导地甚至逗强迫地观众对被摄体的注意,有突出主体、强调局部的作用。如用于引导观察板书、挂、投影、人物表情或动作以及实验现象等。
由于推镜头是通过画面的运动来引起观众对某个形象或教学环节的注意,因此,其应有明确的表现意义,那种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为了表现摄制技法而推的镜头应该避免。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拉镜头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由小到大、由近变远的一种拍摄方法。
它强调的是主体与整体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如起幅是学生专注的眼神,然后再慢慢拉开,落幅是这个学生在专心做实验的近景;又如起幅是老师,慢慢拉开到老师与学生在交谈,最后落幅是课堂内学生激烈讨论的全景等。拉镜头在一个镜头由小景别向大景别连续的变化中保持了表现空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画面表现上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跟镜头:跟镜头就是摄像机镜头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老师或学生等),并且要求这个被摄对象在画框中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以利于展示运动主体的神情变化和姿态变化,如拍摄老师在课堂上巡视、学生表演节目等。拍摄时要注意把握好焦距的调整(自动档除外),以免像模糊不清。
移镜头(移动拍摄):移动拍摄是将摄像机架在可移动物体(如装有滑轮的三脚架)上并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考虑到画面的稳定性,在课堂实录中一般不太使用这类镜头,只有当被摄体被前景挡住无法正常取景时才使用。
组合拍摄:组合拍摄是指在一个镜头中有机结合推、拉、摇、移、跟等几种不同摄像方式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也叫综合运动镜头。如在拍摄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时,可先用全景表现课堂中热烈的讨论气氛,然后随着老师走动可使用跟镜头跟上,当老师走近某一组学生时,再用推镜头推至中景表现出老师和学生讨论的情景。
3.镜头的组接和特技的运用课堂教学录像是课堂上教师形象、教学行为的直观体现,除了要求拍摄人员客观、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每个镜头外,作为现场导播(切换人员)还应在画面的选择与组合、镜头的切换、机位的调度、特技的应用等方面做到适时、适度、准确、合理,切忌画面停顿过短或镜头切换频繁以及过多地使用特技镜头而造成中心不突出、画面零乱,以致削弱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一些用单画面难以完全展示的教学环节,如师生对话等,可用画中画或左右画的技巧,分别用近景突出教师提问题时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用中景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情和神态,使画面能产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效果。
在拍摄用现代教学媒体(投影、电视)及其他手段(挂、板书等)展示的一些教学。
3.《价格变动的影响》课堂实录怎么写
◆教材依据:
本节课内容是依据新课程标准1.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评述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展开的。
本课主要由对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的影响两个目题组成,涉及的基本观点有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以及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底子薄,学习热情不高,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参与能力强,因此采用导学案的形式,设计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经济生活中来,能提高学习的热情,也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记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这为本节课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知识贴近经济生活,课堂上可以从学生常见的经济现象出发,列举具体示例,进行分析,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影响不同;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成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分析面对手机价格的下降,经营者该如何做,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替代品、互补品的含义
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理解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分析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价格变动
4.小学音乐课课堂实录怎样写、
1、教学方面(1)教学行动1、利用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2、面向全部学生、关注差异、发挥主体、增进发展、多项测试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师生、生生互评,师生、生生互动,发展评价(2)学科特点(3)教学能力1、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结构、教学节奏、教学密度)2、教学多媒体利用3、教态大方自然、语言准确、明晰、公道2、学习方面(1)学习方式1、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学科体验实践活动(演唱、创编、感受、鉴赏)2、有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2)学习水平主动参与学科活动,积极思考,应用已积累的学科技能,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创新意识、个性有发展(3)学习效果1、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对学科学习有兴趣,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有自信心2、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举1反3的能力,通过所学的知识对个人及社会相干问题构成正确的认识。
5.如何写读后感课堂实录
写读后感教学实录师:同学好!生:老师好!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文体是?生(齐答):读后感师:大家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读后感?生:就是读过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下的真实感受就叫读后感。
师:嗯,大家说说写读后感最基本的要求是?生(齐):读是基础,感是重点。师:我们还一起阅读了《“渔王”与渔民》这篇文章,完成了读后感的初稿。
今天,我们要以一些同学的读后感初稿当作例子,进行讲评,使自己的读后感初稿修改得更好,所以我们今天课堂主要的学习任务是来评改自己和别人的读后感。【板书:评改】这两天呀,张老师认真地阅读了大家的读后感初稿。
全班同学都能按时上交,有95%的人书写比较工整,77%的同学语句是通顺的,还有18%的同学没有错别字,64%的同学在写后进行了修改。针对读后感这种文体,我们有93%的同学在刚刚接触读后感之后,就能够像教材中作者写的《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这篇例文那样,清楚、简练地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
好,我们先把《“渔王”与渔民》原文拿出来,谁先为大家声音洪亮地朗读一下这篇文章。大家边听边回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了什么?生:(朗读原文一遍)“渔王”与渔民一天,一个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的人和一个普通的渔民相遇,情不自禁地诉说起自己的苦恼:“我捕鱼技术一流,可我的三个儿子为什么捕鱼技术这么差?”渔民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渔王”说:“从他们懂事起,我就给他们传授捕鱼技术,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能够捕到更多的鱼……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还不见长进!”渔民沉思了片刻,问:“他们长这么大,独自下海捕过鱼吗?”“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陪着他们。”
“渔王”回答。渔民笑了笑,说:“老兄,你从不让他们亲自体验成功或失败,他们捕鱼技术怎能提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王”向渔民诉苦,自己的捕鱼技术特别好,可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很差,然后渔民就告诉“渔王”,如果不让他们独自体验成功或失败的话,他们的捕鱼技术是不会提高的。
师:嗯,同学们还在读后感当中,自拟出了一些题目,我们看看这些同学拟定的题目,你们来向大家汇报一下。(出示课件)生1:我的题目是《亲自体验是成功的源泉——读〈“渔王”与渔民〉有感》生2:我的题目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生3:我的题目是《实践出真知——读〈“渔王”与渔民〉有感》生4:我的题目是《体验的价值》生5:我的题目是《让雄鹰飞翔——读〈“渔王”与渔民〉有感》师:感觉他们的题目怎么样?生:(纷纷点头)师:挺好的!我们还有95%的同学能够用凝练的一句话,明确自己的感受点。
我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并且还呈现出了许多角度呢。好,课件上出示了谁写的感受点,你就来给大家读读,并且告诉大家,你是从哪个角度写的?生1: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实践出真知。
我是从第一个角度“实践出真知”来谈我的感受的。生2:亲自体验是多么重要。
我是从第二个角度谈的。【课件将角度二变红:亲身体验对于学习和成长多么重要】生3: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亲身体验对我们太重要了。
我也是从第二个角度谈感受的。生4:家长不能什么都包办代替,否则将一事无成。
我是从第三条来谈感受的。【课件将角度三变红:家长要让孩子亲身实践是重要的教育方法】生5:家长不能不放手。
我也是从第三个角度来理解的。师:咱们班王雪岩同学的角度也挺独特的,他说:“在生活中我们要当像渔民那样善于总结,发现问题的人。”
他是从第四个角度——“要像渔民那样寻找问题的根源”去说的。在读后感当中,我们有91%的同学结构是比较完整的。
看到大家完成了上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认真的写作态度,我真替你们感到高兴。但是大家的初稿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征得王泽鑫同学的同意,我们先以她的这篇读后感初稿当作例子,进行评改。
好,王泽鑫,请你给大家读读你这篇读后感的初稿,边听请你边想想:这篇读后感除了具备刚才所说的优点,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什么不足?生:(朗读自己的读后感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