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跑步怎么算时间的,怎么这么精确
径赛是通过时间来决定运动员名次的,从最初的使用秒表来计时,到后来使用摄影机来计时,已经可以将成绩精确到百分之一秒。现在国际比赛中采用的电脑计时系统可以将比赛成绩精确到千分之一秒。
随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提出,当代田径运动成绩已经发展到用肉眼无法判读的地步。优秀短跑运动员,在100米比赛中,有着很高的速度,在冲过终点时,凭借人类的双眼和神经系统,根本无法判断和反应名次和成绩,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米勒尔,在100米比赛中最大速度已经达到12米05/秒。当高级别比赛时,顶尖的短跑运动员,成绩只差0.01秒,当到达终点时的一刹那,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谁是第一名,就象刘翔与约翰逊在罗马黄金联赛的13秒06那时,两人几乎同时撞线,最后我们的终点摄影系统告诉我们,是约翰逊领先。尤其是在奥运会这样的重大比赛,谁拿金牌,谁是第一,必须得有根据,否则,很难向运动员解释!成绩发展,科技也在进步,于是,我们有了全自动田径终点摄影计时系统。
这套系统,给我们的成绩和名次做出了合理的判断。当裁判员喊出“各就位“时起点发令系统开始工作,“预备”哪位运动员开始做起跑动作,抢跑系统就开始工作,并告诉裁判员,几道运动员,以毫秒的速度领先于发令抢开始起跑,一般规定,起跑器接受力量大于25公斤时,就判为抢跑。当发令枪枪响的同时,计时系统开始工作计时,运动员跑到距终点10米处左右时,终点摄影机开始开机,并准备拍摄,当运动员象一窝蜂冲过终点时,摄影机拍下了他们通过终点的照片,再用终点成绩判读系统,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来确定运动员的名次和最终成绩,但最后公布只告诉大家后两位,如:12秒91。几乎同时撞线的运动员,用小数点后三位来确定最后名次。
国际田联规定,运动员的正式成绩,破记录只承认电动计时成绩,当运动员破记录时,终点摄影相片应该保留,以待最后考证。现在国际大赛都已经使用电动计时系统。我国田协规定,全国三类以上比赛,必须用电动计时系统。短跑项目达健将运动员,必须是电计时才可承认。
目前,瑞士的OMEGA(欧米迦)日本的SEIKO(精工)都是国际田联承认的电动计时系统,奥运会使用的是国际奥委会赞助商之一的,瑞士的SWATCH(斯沃驰),此系统在运动员比赛过程中可记录分段时间和最大速度,而且在比赛后15秒显示最后成绩。除此之外,我国使用的是我国云南昆明体育电子科研所生产的电动计时系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技已经无所不在的为人类服务,所以,我们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就是“科技奥运”。
2.马拉松赛的写法该怎么写请问马拉松赛计时写法比如2小时4分4秒该怎
马拉松赛是为记念一位希腊战士,在西元前490年时,自希腊的马拉松地方附近的战场,携带著战胜波斯国的消息奔向雅典传达胜利战报。
这位战士却累死於此历史性长跑的终点,因此马拉松赛即是为这位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而设立。 当奥林匹克运动会於1896年在希腊举行时,这位战士的传奇再度被复活,它是以24。
85哩(40,000公尺)自马拉松桥到雅典的运动场为比赛距离,自此马拉松赛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后一项比赛成为传统。在1896年4月10日第一次举行的奥运马拉松赛对希腊人是特别重要。
希腊是主办国希望留住冠军而那也是最后机会为希腊人带来荣耀,25位参赛者聚集於马拉松桥,发令者喃喃数语后即鸣枪开赛。 此时兴奋的群众己会集於奥运场上等待比赛结果。
2时58分50秒后首位希腊跑者史毕林登路易士一位邮局的员工以7分领先群雄跑完40公里。此次比赛结果只有9位完走,其中8位是希腊人,全希腊到处都为此战果疯狂兴奋,马拉松赛於焉诞生。
美国队当年是由波士顿运动员协会资助而参赛奥运会,其中的中距离跑者亚瑟布雷克是唯一的美国人参赛首次奥运马拉松,他是在马拉松赛前三天参赛1500公尺得银牌的选手,但是在马拉松赛14。 5哩的途中退赛,因过度劳累,体能尚未恢复之故。
虽如此,美国的马拉松种子却以下种,在返回美国的船上,国内的第一个马拉松赛已然组成。 第一届波士顿马拉松赛於1897年4月19日仿造1896年希腊奥运马拉松赛模式正式举行,但距离只有24。
7哩,短少了250公尺,只有15位跑者参加,首届波士顿马拉松赛,8位完走,约翰麦克得蒙(McDermont)以2时55分10秒完走39,751公尺得到首届冠军。 1908年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马拉松赛的距离为使终点安排在奥运会场上看台英王爱德华七世的正前方,於是增长385码,此后16年经过极为热烈的讨论,26。
2哩的马拉松距离於1924年法国巴黎奥运中正式被确定。1924年波士顿马拉松赛试图符合奥运标准距离,也跟著调整距离,但数年后却发现短少了161公尺,自1927年立即更正距离为42,195公尺,这也就是为何波士顿马拉松赛的时间纪录被正式承认於1927年之后了。
现代超长距离的比赛,有风行的趋势:如夏威夷铁人三项大赛(2哩游泳、112哩自由车、26。2哩马拉松赛)以显示出现代运动员未满足於单项赛事,有趣的最近趋势则是年纪大的跑者有明显的增加。
以往只有精英跑者才能参加的艰苦马拉松赛,现在则是被一般喜爱追求刺激、健康的市民跑者所淹没了。 他们虽非职业运动员,但却懂得在比赛中如何调息、配速,赛前自我训练和赛后的调养。
由於有这股生力军的注入,野史的国际上有名的马拉松赛会,得以吸引全世界的注目焦点,如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巴黎、柏林、伦敦、火鲁奴奴……等各国城市马拉松赛会,皆能吸引数以万计的跑者前来共襄盛举,屡创参赛人数的新纪录。 只可惜台湾的跑步人口因媒体和主政当局长期以来浅见短视,不知也不懂国民的体力就是国力的浅易逻辑,一直未能得到扶植和鼓励,所以跑步人口也未能明显增加,殊为可惜,也令智者扼腕、顿足。
现代马拉松赛的赛跑距离是1908年在伦敦奥运会上首次采用,规定出精确的距离,以便参赛运动员在王室席前到达终点。 这一距离於1924年确定为标准的马拉松跑距离。
马拉松跑现在已成为一项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每年的伦敦马拉松赛吸引2万多参加者。
1980年代又兴起半马拉松运动,其距离为21公里。马拉松通常在公路上进行。
由於不同赛道的倾斜度有别,所以马拉松长跑并没有正式的世界纪录,而只有这个项目的世界最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