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写大龙邮票的作文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大龙邮票》。
晚上回家,我查了一下大龙邮票的资料,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从邮票上增长知识,来分享故事吧! 大龙邮票是我们中国第一枚正式发行的邮票。这张邮票的图案是一条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的大龙。
大龙邮票分别有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这几种。大龙邮票是1878年发行的,因为大龙邮票图片是一条龙,所以象征着中国。
并且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平银 分银)”的字样。 看了这枚大龙银票,真是太好了,不愧是中国第一枚邮票啊!有机会我也要收藏这枚邮票。
2.关于大龙邮票的资料三百字作文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
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
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清代邮票多用“龙”做图案,这是因为“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最近,据大龙邮票专家考证,认为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者是个中国人,而不是先前推测的外国人,但设计者姓名及发行的准确时间很难查明,成为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进口纸张不同的缘故, 分三次印刷发行。 第一次1878年发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纸,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次于1882年发行因排版时每枚邮票之间的距离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纵横各宽出2毫米,称为“阔边大龙”,其中5分银未使用过的新票极少见,25枚的全张新票存世仅一张,是中国早期邮票最著名的孤品。
第三次于1883年发行。纸质比前两次都厚一些,通称“厚纸大龙”,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邮票、大龙邮票后由于铜模损坏,没有再印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较珍贵,在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邮电部于1988年7月20日发行小型张一枚,以全套3枚大龙邮票为主图,采用票中票的形式设计,首次用7色机印制成功,这在邮票印制史上罕见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香山举办“大龙邮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邮票博物馆举办大龙邮票专题邮展,中国集邮出版社出版“大龙邮票 纪念专集”,还摄制了“中国邮票电视系列片(一)---大龙邮票电视专题片”。
第一枚邮票的产生 黑便士 人类使用邮票,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关于邮票的诞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十九世纪初的一天,在英国的一个乡间,邮差给一位少女送来一封信,照例向她收邮资,可是这个少女只在信封上瞥了一眼,却拒不收信,也不交邮费。邮差便和她争执起来,这时恰有一个叫罗兰·希尔的人散步走到这里,当他得知姑娘因付不起邮费,执意不肯收信时,便替这位少女交纳了邮费。
这位少女很感激他的帮助,并向他叙说了拒收来信的秘密:“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钱交纳邮费,所以事先与我那远方的未婚夫约好,如果他一切安好,就在信封上画一个暗记。我看到这个记号,知道他一切平安,就没必要交那么多的钱收信了。”
这件事启迪了罗兰·希尔。他看到按路程远近向收信人收取邮费的办法漏洞太多,于是提出改革邮政的方案——由寄信人买邮票贴在信封上,表明邮资已付,不再由收信人付钱了。
世界第一枚邮票 黑便士 1837年1月,罗兰·希尔发表了《邮政改革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的小册子。他建议在英国本土邮寄重量不超过半盎司的信件时,不管路程多远只收1便士的邮费,邮资必须预付。
这个开拓性的建议在议会讨论时,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直到两年之后,罗兰·希尔改革邮政的提案才被通过。
接着,罗兰·希尔积极地投入印制邮票的准备工作,公开征求邮票的图案。后来考虑到邮票是国家发行的有价票证,既要防止伪造,还要有象征国家的权威性,所以采用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头像为邮票图案。
1840年5月1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枚邮票问世了。英国邮局出售的这种邮票,面值1便士,黑色。
后来,集邮者将邮票的面值和颜色联系在一起,给它起了个“绰号”,叫“黑便士”。“黑便士”没有齿孔,出售时要用剪刀一枚枚地剪开。
罗兰·希尔将十几个便士的邮资降为一便士,使当时的英国邮政当局顾虑重重,担心本来就不景气的邮政业更无法维持。事实上,罗兰·希尔的改革确实具有科学的眼光,因为邮费太贵,信件就少;而即便由甲地寄往乙地的信只有一封,邮差也要送一次。
除了多携带一些信件外,其他劳务都没有什么增加,邮资的收入却增多了。当然,这项改革,并不是顺利的。
使用邮票之后,不少人对购买邮票预付邮资的制度不那么习惯;在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中,更有人觉得这种办法是寄信人看不起收信人,认为收信人钱付邮费才这样做的,有失体面,但这些保守势力终究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英国开始使用邮票前,全国一年只有7600万件邮件;1841年——使用邮票后的第一年,邮件猛增到20800万件;十几年后,长期财政拮据的英国邮政转亏为盈。
在邮政业务里增长的众多因素中,使用邮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 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世界上第1枚邮票,1840年5月1日在英国问世,5月6日开始使用。
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由弗莱德列克·希思(Frederick Heath)雕制印版,承印者是派金斯。巴肯(Perkins Bacon)公司。
面值1便士,用有王冠水印的纸印黑色,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 这种黑便士。
3.大龙邮票是什么
悬案一 :大龙邮票 谁之手笔 猜测1:费拉尔,上海海关造册处德籍职员。
费拉尔的确设计过不少邮票,而且最著名的是中国邮政史上第一套纪念邮票、第一套多图邮票、第一套知道设计者的邮票———万寿邮票。这套纪念慈禧老佛爷60寿辰的邮票,让费拉尔着实在海关风光了一把。
当时担任造册处税务司的葛显礼显然很赏识他,故把设计邮票及监制邮票的工作都委托给他。 从1894年发行的慈禧万寿邮票,到以后发行的加盖改值票、蟠龙邮票以及邮资明信片等,几乎全由他一人操持。
同时,他还为上海、镇江等地的商埠邮政机构设计、印制过邮票。 但是他绝对不是大龙邮票的设计者。
排除理由:很简单,没有设计时间。费拉尔是1892年9月进入上海海关的,距离大龙邮票的发行已逾14年。
猜测2:马士,上海海关美籍职员,曾任税务司。 至今无法得知“大龙邮票”设计者的姓名,很多集邮家认为是外国人,理由之一是宝塔绘成6层,这位洋人显然不懂佛教。
佛教的宝塔,层级都取单数,从七级浮屠到十三层宝塔,从来没有双数的。于是,有人便指出是曾任海关税务司的美国人马士设计的邮票。
但后来马士本人否定了此事。 排除理由:给友人的一封信。
马士在1929年7月25日,给鲍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柯尔氏邮书中说首次发行的中国邮票的设计出自我的手中,是一个误会。
有关此项早期邮票发行与图案情况,你可以在1905年中国贸易报告第一编统计要览内获知一切详情…… 猜测3:中国艺术家。 马士告诉朋友去看1905年中国贸易报告第一编统计要览,便知端倪。
在他说的这份要览的附录中,有篇《华邮纪要》中写道“第一套邮票计有一、三、五分银三枚,有本国技师镌制铜版……” 以后又有人说是邮票由华人设计极有可能,因为不论是象驮万年青等样票以及后来正式发行的大龙邮票,图案都具浓厚的中国气氛,而且邮票上中文写得很漂亮,而英文和阿拉伯数字则相对显得笨拙。 存疑:镌制铜版就等于设计图案吗?虽然找不出铁证确认,但也举不出反证驳斥。
悬案二:大龙在天津何日发行 1878年7月18日,赫德向德璀琳发出第68号公函,内称:根据你上月15日第十四号公函提出的印刷面值3分银和5分银邮票各10万枚的要求,我现在通过上海海关邮局寄上盒子一只,包好的盒子外面有造册处印章加封……内装有500张,共12500枚5分银的邮票。 关于大龙邮票发行日期之谜,集邮界已经争论了数十年,7月说、8月说、10月说甚至12月说,如今论证得也算有个结果,绝大多数人肯定了7月下旬说,并将上限定在7月24日。
这一悬案能逐渐拨云见日,归功于上海海关的老专家杜圣余。杜圣余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在海关档案中查找到了天津海关邮局于7月24日收到首批大龙邮票的记载,也就是德璀琳的签收单。
1940年,老集邮家黎震寰在与天津邮局邮票发行总经办人徐家麟聊天的时候,得知徐的岳父——一名老邮政,在大龙邮票1878年7月24日到达柜上的当天,便随即发售,徐的岳父也买了一枚。之所以记得清清楚楚,是因为这一天是徐家麟岳父的农历生日。
悬案虽然暂时认定,但人们仍期待着一张尘封已久的1878年7月24日首日封早日现身。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大龙邮票的图有收益要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