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土怎么写
古代“土”的不同写法:
1、商代甲骨文:
2、西周金文:
3、秦代小篆:
4、汉代《曹全碑》隶书:
5、唐代虞世南楷书:
6、王羲之行草:
“土”字是一个象形字。
在甲骨文字中,上半部分象土块,下面象地面;到了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
本义: 泥土,土壤。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引申义:
1、土地
甘食其土之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领土,国土
天府之土。——《三国志·诸葛亮传》
3、田
土,田也。——《尔雅》。
4、土地神。后作“社”
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5、测量土地
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周礼·地宫·大司徒》
6、吐
土,泻也。——《广雅》。
2.古代的至字怎么写
至,zhi,象形、会意,下来也。像鸟飞从高下至地也。或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从一,一犹地也。不,上去;而至,下来也。
到:~此。自始~终。从古~今。~于。以~。甚~。
极、最:~少。~亲。~交(最相好的朋友)。~诚。~高无上。~理名言。
至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达。至的本意为到,引申指到达了极点,完全达到,又引申指极、最,用做副词,还引申表示一件事已经做完,再做另一件事情。
与“致”的区别:
致:表达;集中精力; 到达 实现; 招引; 情趣; 精细
3.古代的写怎么写
北宋版标准格式
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就这样写: 某某某,因*******,有夫*****,情愿立此休书,任其改婚,永无争执。恐后无凭,自愿立此文约为照。 立约人:(签名或摁手印) 年月日 如果是因为对方的原因就这样写: 某某某,有夫***,因其******,故立此休书休之,此后各自婚嫁,永无争执。恐后无凭,自愿立此文约为照。 立约人:(签名或摁手印) 年月日
林冲版休书
可用作军婚之用哈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年月日。
唐朝休书
唐·离婚协议: 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唐·离婚协议(根据上述修妻版改编滴修夫版): 愿相公相离之后,重振雄风,再创伟业,巧娶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女。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七出之条
(古代休妻版)立书人蒋德,系襄阳府枣阳县人,从幼凭媒娉定王氏为妻,岂期过门之后,本妇多有过失,正合七出之条,因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情愿退回本宗,听凭改嫁,并无异言,休书是实。 成化二年 月 日 手掌为记 (现代休夫版,hiahia) 立书人___ ,系___人士。因奴少年不经事,受汝花言巧语所骗,兼慕汝之才干,遂以夫妻相待。汝本当尽人夫之责,对奴怜惜疼爱,未曾料之汝竟不知其所以,无善待之心,反生诡戾,多有过失,其________正合七出之条。千般万瑞,奴晰晰在目,每念此,奴焚心彻骨,泪如雨下。但念及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情愿将其退回本宗,并无异言,是以情愿立此休书。 愿相公相离之后,重梳发型、再刷皮鞋、巧打领带、选名牌衬衣,喷法国香水,用XX牌TT、开宝马之车,坐哥伦比亚飞船,娶窈窕之姿,聘高官之女,此相携遨游天际,切莫返回。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每当月明之时,奴家当偕帅过皮特、富过盖茨、才华出众、智慧超群,温柔体贴之新欢遥祝安康。恐后无凭,自愿立此为照。 立约人:年月日:
4.我要写小说,不知道古代屋子怎么描写
1、房间四角立着汉白玉的柱子,四周的墙壁全是白色石砖雕砌而成,黄金雕成的兰花在白石之间妖艳的绽放,青色的纱帘随风而漾,刹青痕站在这高达十米的建筑里,如果不是杀手特有的镇
定,他早就晕过去了,脑海中一直浮现两个字:奢华。淡淡的檀木香充斥在身旁,镂空的雕花窗桕中射入斑斑点点细碎的阳光,细细打量一番,身下是一张柔软的木床,精致的雕花装饰的是
不凡,身上是一床锦被,侧过身,一房古代女子的闺房映入眼帘,古琴立在角落,铜镜置在木制的梳妆台上,满屋子都是那么清新闲适。
2、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
5.古代的字是怎么写的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主要使用石刀划刻
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主要使用金属铭刻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同时期产生了毛笔,主要使用毛笔书写,之后均主要采用毛笔书写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楷书: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美,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