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文言文
要写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
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
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
老一辈作家、学者如鲁迅、茅盾、钱钟书、梁实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简洁准确、典雅传神。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就大量阅读和研究古代小说,这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茅盾背诵《红楼梦》的功力历来为人称道;钱钟书首先是一代学者,学贯中西,尤以国学见长,其次才是作家。
世人只知有《围城》,而不知有《管锥编》;梁实秋深谙古典,博览经史子集,体现在其散文作品中,不仅是语言的古雅淳厚,收放自如,还有用典之信手拈来,曲尽其妙。梁氏读书之广与运用之活实在令人叹服。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文言文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 如何学习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四步进行: 一、熟读成诵。
文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的读,不读错字,正确的隔词断句,读出连贯的语气用抑扬顿挫的腔调读。在读通的基础上力求诵读。
从而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我之心”的境界。只有读得声情并茂,流畅自如,才会“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二、理解意思。文言文的大多词语有它那个时代特定的含义,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差别。
小学生初学文言文,课文后面几乎对每句话的重点词语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适时在结合使用工具书,把注释放在全句中整合思考,揣摩句子的意思,自言自语的说后再和小伙伴门自主交流,和老师共同探讨,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三、载情悟道。
小学所选取的文言文都以生动的事例,意味深长地讲述一定的道理。如:《学弈》就是设喻劝学,。
2.一篇文言文的“我的评述”怎么写
XXX,年XX,性豁达,擅言谈,平家子也。古语云人如其名,诚可信也。自幼即誓曰:不求外之美,而求内之秀。幸生而灵,好诗书,幼诵文,长而学。自唐诗宋词,为美而来。乐李诗仙之狂放,欣陶靖节之悠远。放诸今日,冰心之优雅,徐志摩之清柔,泰戈尔之高淳,每每轻吟,有余味焉!
不羡孔北海之座上客常满,但求吾辈架上书常在。自识字,即嗜阅。童蒙借图识故,小学由拼音识意。由是而长,渐登堂而入室。诸名家如巴金《家•春•秋》,朱自清之散文,鲁迅《朝花夕拾》,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玛格丽特米切尔《飘》,尽入吾彀矣!凡读书,不只识其文,更求达其意。
3.怎样写文言文
1.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当然要先能读懂古文,多读、多写、多练,自然而然就越写越好了。
2.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
3.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4.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1. 基本信息:
古文,在我国包含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主要是《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另一种含义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它是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2. 文言文:
古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
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3. 古文字:“孔氏古文”,称后者为“史籀大篆”。古文和籀文的分别是地区性的差异。古文出于壁中书,古人尊经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许慎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又说:“壁中书者,鲁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礼经》的《记》是战国晚期的作品。古代典籍皆用竹简,经过无数次的阅读和传抄,会“韦编三绝,漆书三灭”,使用时间是不长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下令焚书,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极早的写本,一般总是当时的通行本。 即使有孔子所书六经也不过公元前500年。许慎说他所用的资料“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大约都是汉代古文经学家辗转摹写的。它和小篆有差别,许慎从中采用了500多字,约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点,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饰,礼、?作礼、弃,作出大胆的省简,都不是原始汉字的形式,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4.如何写一篇文言文
要写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
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
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
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老一辈作家、学者如鲁迅、茅盾、钱钟书、梁实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简洁准确、典雅传神。
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就大量阅读和研究古代小说,这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茅盾背诵《红楼梦》。
5.怎么写文言文
*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言词语
【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或]有时。[宣]传达。[虽]即使。[御]驾,乘。[疾]快。[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旦]早晨。[肃]寂静。[哀]悲哀。[转(zhuǎn)]婉转。[沾]沾湿。[三]表示概数。
6.孔子文言文《论仁》翻译
论语 《论仁、论君子》 文体: 本篇属语录体。
语录体就是用对话的形式,直接记录人物的言论,条列写载。 主旨: 说明孔子所提倡的仁道的内涵及君子应有的修养风度。
仁的实践先要克制私欲,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至於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一切言行都应合乎义理。 表列: 仁 仁的纲目 1. 总纲 — 「克己复礼」 2. 条目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者本质 「安仁」,可「久处约」、「长处乐」。
「能好人,能恶人」,能本著正道去要求别人。 「不忧」,与知者、勇者同具自信。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视仁比生命更为重要。 行仁方法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无论何时何地都态度严谨认真。
以正道取富贵,以正道除贫贱,片刻不违背仁。 君子 君子品德 「不忧不惧」,兼有仁者和勇者的品德。
时常「内省不疚」,所以胸怀坦荡。 「喻於义」而不「喻於利」。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原则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耻其言而过其行。
」 「病无能」而「不病人之不己知。」 君子行事 方法 仪表庄重、威严。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 「过则勿惮改。
」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各章大意: 《论仁》总括本篇七则语录,孔子对「仁」的涵义论点有: 1. 「仁」是衡量君子的标准,只有君子才能安贫乐道。
2. 「仁」是发自内心的,不随环境改变。 3. 「克己复礼」为仁的总纲,即抑制私欲,依循礼制。
4. 「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是为仁的纲目,一切举止,均合乎礼。 5. 「仁者」心无忧虑,胸怀宽达。
6. 「仁者」待人处事恭敬尽责,能舍己为群。 《论君子》总括本篇十则语录,孔子论述一个君子所应具备的态度和修养有: 1. 君子要仪容端庄,举止稳重,有过则改,方足为人之表范。
2. 君子以忠、信、仁、义为原则。 3. 君子要言行一致,重视实践。
4. 君子心境宽祥,心地光明。 5. 君子待人,成人之美。
6. 君子为学勤恒,在求本身进德,不夸炫其功。 7. 君子凡事严格要求自己,不苛责别人。
【内容讨论】 一、孔子生於甚麽时代?孔子时常论仁、论君子,这些言论反映出那个时代是怎样的? 答: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因而目睹了春秋时代王权低落、礼制崩溃和诸侯杀伐的情形。为了挽救封建礼制,他提出仁的学说,并且举出君子这个理想的人格,呼吁天下人行仁和遵守君子之道。
他的呼吁正好反映出春秋时代人心险诈和小人充斥的政治现象,是一个黑暗时代的回响。 二、孔子认为仁的价值怎样?他对行仁有甚麽具体方法? 答: 在孔子的眼中,仁是至高无当尚的品德,为了实践仁,人是应该不惜任何代价的。
所以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本来每个人都最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在遇到与行仁互相冲突而无所选择的情况时,孔子主张舍弃生命来维护仁德,由此可见仁的价值。 要行仁,当然得依循正确的方法。
这可以分为概括和具体两方面来说: 1. 概括的行仁方法是孔子对颜渊所说的「克己复礼」,而它的条目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简言之,就是言行举止 都要合符礼制,不可逾越。 2. 具体的行仁方法则有两项,一是独处时和待人处事时的态度,二是对富贵贫贱的态度。
在独处时,孔子主张要态度端正;在处事时,孔子主张要态度严谨;在待人时,孔子主张要态度忠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总括而言 ,就是无时不是严谨认真。 至於富贵贫贱,本来人人都爱富贵而厌贫贱,但孔子认为必须凭正道去取得富贵或脱离贫贱,否则就是违背了仁德,而且这种正义的态度必须贯彻到底,不容有一刻疏忽,也不应受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三、试就《论仁》一篇内容,说明下列四项「仁」的涵义: 1. 克己复礼 — 这是为仁的「总纲」。
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回复合礼的境地,而其「细目」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举止均合乎礼,便达到仁德之境。 2. 处事忠敬 — 孔子回答樊迟问仁,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即闲居没有事情做时,要用严谨的态度面对生活,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诚实。 3. 舍己为群 — 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因为他们有崇高的节操,宁可为了维护仁道而献出自己生命,绝不苟且偷生,使仁道受损害。 4. 胸怀宽达 — 孔子说:「仁者不忧」。
仁者乐天知命,悲天悯人,大公无私,不重得失,经常反省自己发觉没有甚麽过错,所以胸怀宽达,无私虑私忧。 四、试综合《论仁》各则内容,说明「仁者」在下列四方面的应有表现: 1. 修养自己: A. 居处恭 平日起居恭谨庄重,做事严谨认真。
B. 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私欲,凡事依礼而行;不合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 不忧 反省自己,问心无愧,可以做到不忧。
D. 安仁 实行仁德就心安。 2. 对待别人: A. 与人忠 对人诚实,尊重。
B. 能好人,能恶人 能公正地喜欢好人,憎恶坏人,不会因私心而好恶某人。 3. 处理事情: 执事敬 — 常抱严肃认真态度处理事情。
4. 环境改变: 仁者的表现不会随环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