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字的笔顺怎么写
笔顺:横、竖、竖、横、横、横
拼音:ěr
部首:耳
笔画:6
基本解释如下: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2.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4.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详细解释如下: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7. 耳,主听也。——《说文》
8.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9.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10.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11. 坎为耳。——《易·说卦》
12.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13.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听觉,听力〖senseof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耳状的东西〖anear-like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sprout(ofgrainonthecereal)〗
14.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
听到,听说〖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附耳而语〖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组词:余耳、洗耳、心耳、畜耳、悦耳、云耳、属耳、植耳、中耳、头耳
2.古代的耳字怎么写
古代的耳字写法:
一、耳的释义:
1、耳朵:~聋眼花。~闻目睹。
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3、位置在两旁的:~房。~门。
二、组词:
中耳、外耳、耳垢、耳饰、附耳
耳背、内耳、耳尖、耳针、耳门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三、相关组词:
1、耳光[ěr guāng]
用手打在耳朵附近的部位叫打耳光。事实给了造谣的人一记响亮的~。也说耳光子。
2、耳热[ěr rè]
指极端兴奋或害臊:酒酣~。说到婚事,姑娘顿觉脸红~。
3、附耳[fù ěr]
嘴贴近别人的耳边(小声说话):~低语。他们俩~谈了几句。
4、耳孔[ěr kǒng]
外耳门。
5、耳轮[ěr lún]
耳郭的边缘,大部分向前卷曲,下连耳垂。
3.之的篆体字怎么写
之的篆体字写法如下图:
其释义为:
〈动〉
(会意。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代〉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助〉
的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
拓展资料: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篆体书法在魏晋以后走向式微,到了唐代以李阳冰为代表。篆体书法在清代迎来了第二次创造高峰,出现了一大批善篆书家如王澍、钱沾、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建国以后篆书代表人物有王福庵、韩天衡、王友谊、沙孟海、黄宾虹、刘江、来楚生、邓散木、张辛、陆维钊、倪和军、商承祚、徐无闻等。
4.“中”字的篆书怎么写
这个是“中”的篆书写法。
基本解释:中 zhōng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中。中原。中华。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造句:
(1) 在那片树丛中间,有一间小茅屋。
(2) 针对盲人的需要,在人行道的中间铺设了盲道。
(3) 大堂的中间悬挂着两条巨幅标语。
(4) 好好的一块玻璃,不知什么时候中间有了一道裂痕。
(5) 跑到马路中间的孩子眼看就要被车撞上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眼疾手快的过路人救下了他。
5.篆书的书字怎么写
如下图: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扩展资料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