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皇帝是怎么写立后的圣旨的
一.朕惟乾坤德合、式隆化育之功。内外治成、聿懋雍和之用。典礼于斯而备,教化所由以兴。咨尔何舍里氏,乃内大臣噶布喇之女也。世德钟祥,崇勋启秀,柔嘉成性,宜昭女教于六宫。贞静持躬,应正母仪于万国。兹仰承太皇太后懿命,以册宝立尔为皇后。其尚弘资孝养,克赞恭勤,茂本支奕叶之休,佐宗庙维馨之祀。钦哉。
二.朕惟道法乾坤,内治乃人伦之本。教型家国,壸仪实王化之基。资淑德以承庥,宜正名而惇典。咨尔妃钮祜卢氏,乃公遏必隆之女也。钟祥世族,毓秀名门。性秉温庄,度娴礼法。柔嘉表范,风昭令誉于宫庭。雍肃持身,允协母仪于中外。兹仰承太皇太后慈命,以册宝立尔为皇后。尔其诚孝以奉重闱,恭俭以先嫔御。敬襄宗祀,弘开奕叶之祥。益赞朕躬,茂著雍和之治。钦哉。
三.朕惟德协黄裳,王化必原于宫壸。芳流彤史,母仪用式于家邦。秉令范以承庥,锡鸿名而正位。咨尔皇贵妃佟氏,乃领侍卫内大臣舅舅佟国维之女也,系出高闳,祥钟戚里。矢勤俭于兰掖,展诚孝于椒闱。慈著螽斯,鞠子洽均平之德。敬章翚翟,禔身表淑慎之型。夙著懿称,宜膺茂典。兹仰遵慈谕,命以册宝,立尔为皇后。尔其祗承景命,善保厥躬。化被蘩苹,益表徽音之嗣。荣昭玺绂,永期繁祉之绥.
2.皇帝赐死圣旨怎么写
给你看一个乾隆朝的赐死谕旨
《乾隆朝实录》:
乾隆十四年。己巳。九月
○丙寅
○又谕。据四川总督策楞等奏称、据泰宁寺喇嘛达尔罕堪布具禀、班滚前于莎罗奔投诚。荷皇上赦宥之后。即遣人来寺。求其代为乞恩。今班滚又来恳求。并将伊子罗藏丁得、到寺出家。悔罪颇为真切。因遣弁员前往泰宁。班滚率领弟兄土目头人等、出界跪迎。誓死明心。因未经出痘。不敢深入内地。具有夷禀。实属悔罪输诚等语。班滚未死。早有明验。今既亲身率众归诚。从前庆复等之欺罔捏饰。更无可置辩。此何事也。而朕岂可赏罚不明乎。且班滚今日之归诚。实由见莎罗奔之向化。为所感动。则知前此金川之蠢动。实由见班滚之肆逆。相率效尤。前事不臧。更贻后害。身其事者。罪不容诛。庆复现在朝审已入情实。本欲于勾到之日。明正典刑。但念伊勋戚世旧。皇考时、即已简用为大臣。且与讷亲、张广泗、之负恩偾事。老师辱国者。尚稍有间。不忍令赴市曹。著御前侍卫德保、赴京。会同来保、阿克敦、将策楞原摺、令庆复阅看后。宣示朕旨。加恩赐令自尽。
3.皇帝玉玺下刻的是什么字
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
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4.康熙皇帝御印刻哪些字
御印即是玉玺,玉玺一般刻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乾隆时期也是刻得这些文字。
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后人称这二十五印章为“二十五宝”。
清朝二十五方御用宝玺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满文“皇帝之宝”、栴檀香木“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钤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始于秦。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玺始出于周,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出处 : 《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古代皇上下谕旨的御是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