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给日本捐物上面写什么诗词好
看得2113出来,日本捐赠物资时用的口号颇为得体5261,但也仅此而已,4102不过尔尔,大可不必慨叹本国如何风雅1653凋丧如何粗鄙不文。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拟答曰:“弦歌欣再理,和乐醉人心。”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拟答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拟答曰:“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第一联答复,基本是重修旧好,和睦安乐的意思了。当然,重点不只是这个,诗句选自李白的《赠从孙义兴宰铭》,注意,敲黑板,赠、从、孙。另外诗里还写了“元恶昔滔天,疲人散幽草。惊川无活鳞,举邑罕遗老。”
如果日本友人肯翻一下全篇的话,想来一定不会因为捐了点儿东西而产生什么道德优越感。
第二句答复,语出《小雅·伐木》,以雅复风,很合适。意思也挺好理解,天日昭昭,见证和平呗。但我之所以引这句话,是因为它的前面还有话——“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心意领了,但鸟人仍然是鸟人。要靠小恩小惠洗白历史罪责,还欠了十成十的火候。
第三联答复,原本想用韩文公的“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想了一想,又换成文忠公这句,看起来顺眼多了。怎么说呢,该解冻的势必解冻,该宽赦的终将宽赦。但现下的冬天还未曾过去,那些为了几个桔子几根笋就急着高喊春天来了的骚人,请恕我直言,屁股过于轻飘,春的不太正常。
2.一篇写诸葛亮的文章
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文臣而且他善于用兵。
就能力来讲,他完全可以废刘禅当皇帝,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将他一军,而且刘家是汉朝后裔,做皇帝名正言顺,而诸葛亮做了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总而言之并不适合当皇帝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
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
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
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
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
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
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
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
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
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
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
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
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
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
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
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
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
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
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
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
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曰奈森亚梦用曰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