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的象形字怎么写 图片
如下图:
山拼音:shān
笔顺:丨フ丨
释义:
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
2、形状像山的。
3、形容大声:山呼万岁。
4、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山楼[shān lóu]
山间楼房。
2、山寇[shān kòu]
旧时称占山为王的强人。
3、嵞山[tú shān]
即涂山。山名,即浙江省的会稽山。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
4、圌山[chuí shān]
山名。在 江苏 镇江市。形势险要,宋 在此置 圌山寨。建炎 三年,韩世忠 驻军于此,防 金 兵由海路进攻 江 浙。
5、山泥[shān ní]
取自山地的腐殖土,土质呈酸性。供种植杜鹃、山茶等嗜酸性花卉用。
6、山梁之秋[shān liáng zhī qiū]
比喻得到良好的时机。
7、开山鼻祖[kāi shān bí zǔ]
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8、穿山度岭[chuān shān dù líng]
翻越山岭。
9、出山之虎[chū shān zhī hǔ]
庚寅年出生的人。
2.“山”字的象形文字图片是什么样的
山字的象形文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
白话版《说文解字》: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所有与山相关的字,都采用“山”作边旁。
扩展资料
东巴文: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
外地人来到云南丽江,不仅为秀美的玉龙雪山、大研古镇所折服,也为纳西族独有的东巴文所吸引。这可是世界上至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
早在2003年,东巴古籍作为东巴文化的载体,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记忆录”。在中国迄今为止已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五项遗产中,东巴古籍是唯一一项少数民族世界遗产。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和丽峰(纳西族)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东巴文是丽江纳西族的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东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使用之中。
从文字自然形态发展的角度看,东巴文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随着纸的发明,纳西先民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
东巴文中的每一图像符号都有它约定俗成的线条和笔法,形成固定所指的概念,并具备了表示某字、某词的符号。
从保留下来的卷帙浩繁的《东巴经》看,留存至今的东巴经书和文献多达1500余种,共两万多册,其中属东巴经典的约有一千多部,广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民俗民风,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大百科全书”。
有趣的是,在丽江,纳西族的老百姓会讲纳西语,但不会写东巴文字,因为东巴文字只有“东巴”才有资格学,而“东巴”是纳西族的“祭司”。
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及有关研究机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体而言,主要是三大工作,一是开展深度研究,二是加强了对东巴传人的培养,三是立法。
早在1980年6月,丽江地区行署就正式发文成立“丽江东巴经翻译整理委员会”。1981年5月,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由省社会科学院和丽江地区行署双重领导,2004年改为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
国家民委、云南省民委、省文化厅、省社科院都先后资助东巴圣典翻译工作。为抢救东巴文化,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近年来整理出版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共计一百卷(为国家“九五”重点出版工程)。
还编写出版了一系列东巴文化图书,如《东巴文化艺术》、《东巴文化研究所论文选集》、《纳西族东巴教仪式资料汇编》等,对现存的东巴典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广泛开展了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丽江市还用特殊的“学院加民间”的方式培养新一代“东巴”,让他们在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仍保持自身与乡野社会的联系。
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2002年,东巴文化研究院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共同开办了“纳西族语言文学和东巴文化方向”本科班;
2003年,经重庆市学位委员会批准,东巴文化研究院与西南师范大学文献所共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东巴文化登上了大学殿堂,填补了东巴文化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空白。
2005年5月,“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国际标准化”正式立项,由云南省民语委牵头,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正在进行中。(记者任维东)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东巴文: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
3.山字怎么写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
“宣”,指地气,徐锴注“山出云雨,所以宣地气”;“有石而高”是指“地气”产生于高高的石山之上,王筠注“无石曰丘,有石曰山”;“象形”,徐锴说是“山”字“象山峰并起之形”。可见,“山”字的本义不是指山,而是指有石头的山项上可视的“地气”(山岚);因为最古老的“山”字“象群峰并起之形”,因形转意,后来“山”字才富有山的含义。
老虎洞山顶上的那块巨石活象“群峰并起之形”的“山”字,其山在连山小平原又相对地势较高,看上去常常有白色云烟状“地气”产生,与“山”字的起源特征完全吻合,于是我们认为中国的“山”字是连山的古人发明的。“山”字发明在什么年代呢?这涉及到中国文字起源的问题。
2003年7月8日的《湖南日报》报道,湘西沅陵发现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古人类洞穴遗址,洞内石壁上有古象形文字。《中国原始社会史》载,中原地区在六千年前的半坡仰韶遗址陶器上发现百多个“Ⅰ”、“Ⅱ”、“ⅴ”、“↙”、“Ο”、“∏”、“△”、“〗”、“〥”等刻画符号,古文字界认为是中国文字的先驱。
近年发掘距今七千四百年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也有“⊙”、“井”、“圭”、“▽”、“♀” 、“Ⅰ”、“Ⅱ”等符号,其中“⊙”与甲骨文的“日”字一模一样,特别是有“月干母”三个符号连在一起,明显具有一定的表意(只是还没有专家能够解读),这些比半坡遗址的符号出现要早一千多年。众多考古证据表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而古黔中地区是中国文字的发源之地。
会同属古黔中地区,会同连山与洪江高庙遗址直线距离仅几十公里;“山”字又是一个常用基本字。因此,我们认为,“山”字的发明不会晚于高庙遗址的七千四百年。
4.和山相似的字有哪些
形声字是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或者跟读音相似的声旁两部分组成的,山的形声字,其实非常简单的,就是有“山”为部首的字。
汕、崖、峰、峦、嶂、峡、岗、崔、崩
巴山越岭 巴:攀援。攀山过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跋山涉水 跋:踏;山:山岭;涉:趟水;水: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路途奔波之苦
百二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
百二山河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逼上梁山 逼:逼迫;梁山:又称梁山泊,今山东省境内。比喻被迫起来反抗。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藏之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崇山峻岭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峻的山岭
丛山峻岭 无数高大险峻的山岭
笃定泰山 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
范水模山 比喻效法模仿他人
放火烧山 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堆积如山 聚积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堆山积海 形容东西极多
航海梯山 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号令如山 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积土成山 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积少成多
锦绣河山 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锦绣江山 形容美好的国土
军令如山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必须贯彻执行
挨山塞海 形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
开山鼻祖 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开山老祖 佛教语,指最初建立寺庙的人,即始祖。比喻学派的创始人
庐山面目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庐山真面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砺带河山 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小得像磨刀石。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
满山遍野 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盟山誓海 对着山海盟誓,指男女相爱坚贞不屈
名落孙山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后。指考试没有被录取,榜上无名
排山倒海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安如泰山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巴山蜀水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巴山夜雨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拔地摇山 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拔山超海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拔山盖世 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白山黑水 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半壁江山 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宝山空回 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背山起楼 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被山带河 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表里山河 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冰山难靠 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兵败如山倒 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不识泰山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残山剩水 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