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字左右、写读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的说理文
我很喜欢买书,但我更喜欢读书。每到一个新地方,我总要先去寻找新华书店,因为读书早已成为我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
每当我走进书店,心中常常既有喜悦之情又有一种失落之感。喜悦的是:我又从读书中获取许多能陶冶我情操、开阔我视野、增长我才干、鞭策我前进、有利我成长的新老知识;失落的是:偌大一个书店,观者寥寥,更不用说卖书了,那冷清的境况,真是令人担忧。“书,非借不能读也”?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坚持不懈、敏而好学”应该是每个要求上进人的学习准则吧!古人所说的“读书万遍,其意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我们也不应该去怀疑什么吧!
为什么古人对书是如此的爱不释手,对读书是那样的刻苦勤奋呢?对读书的重要性审视的那么深刻透彻呢?尽管当时的学子们有的是为“金榜题名”而读、有的是为“书香门第”而读。但他们读书的勤奋意识、博览群书的精神却是无可厚非的,并且是应该为世人学习和景仰的。在古人读书学习的历史的长河中,给后人留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读书佳话,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学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正由于匡衡的博学苦读,终于成为西汉经学大师,特别是对《诗经》非常精熟。时有“匡说《诗》,解人颐”之说。晚年的陶渊明曾寄书后代:“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后“开卷有得”演变成“开卷有益”。还有很多成语如“韦编三绝”“牛角挂书”“悬梁刺骨”等等,足见古人读书之用心,读书之勤奋。难道不值得现代人去学习和效仿吗?
古人是如此的爱书,如此的惜书。为什么现代人却对读书是如此的平淡和肤浅呢?为什么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知识越来越重要了,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呢?难道人们真的已经聪明到无师自通的地步了吗?其实也未必,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观念问题,是人们对读书的意义认识不足。有的人认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事,不愿读书;有的人忙于应酬,无暇读书;有的人在商海中沉浮,不能读书;有的人重权重势,鄙视读书。台湾学者高希均提出的“新读书主义”,是很让人受启示的。他说:“自己再累也要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应该是我们现代人读书的理念,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若不继续读书学习又该如何去迎接挑战、如何去化解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如何去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尴尬局面呢?
知识是现代社会的灵魂,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读书人口数量越多,读书质量越高,文明程度就会越高,发展就会越快,而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知识的作用越是显著,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特征更加突出。因此,不断读书学习应该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离开了对知识的不断拥有,一个人就不可能在社会中自由“驰骋”,更不用说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多少贡献。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谁都知道,莎士比亚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不是书籍本身的多么重要,而在于启示人们要努力读书,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实在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吧!
2.形容必不可少的成语
写情势危急的成语有哪些?
1.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鱼游沸鼎,比喻情势之危急 ,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十分危险,有行将灭亡之虞.
3.朝不谋夕/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4.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5.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6.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7.十万火急: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
8.急于星火: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9.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危急境地.
10.一触即发: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11.火烧眉毛 :火烧到眉毛.比喻事到眼前,非常急迫.
12.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13.命悬一线:比喻身出危险之中,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
14.盲人瞎马;盲人骑着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15.岌岌可危: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兵临城下
鱼游沸鼎 危如累卵 十万火急 千钧一发 一发千钧 刻不容缓 迫在眉睫间不容发 刻不容缓 十万火急
迫在眉睫 火烧眉毛 燃眉之急 危在旦夕 急如星火 一触即发 险象环生 火烧眉睫 如履薄冰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