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分组分成和加减算式
一、6、7、8的分组分成:6的分组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7的分组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8的分组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
二、6、7、8的加法算式:6的加法算式:1+5=6、2+4=6、3+3=6、4+2=6、5+1=67的加法算式:1+6=7、2+5=7、3+4=7、4+3=7、5+2=7、6+1=78的加法算式:1+7=8、2+6=8、3+5=8、4+4=8、5+3=8、6+2=8、7+1=8二、6、7、8的减法算式:6的减法算式:6-1=5、6-2=4、6-3=3、6-4=2、6-5=17的减法算式:7-1=6、7-2=5、7-3=4、7-4=3、7-5=2、7-6=18的减法算式:8-1=7、8-2=6、8-3=5、8-4=4、8-5=3、8-6=2、8-7=1扩展资料数的分组分成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内容,应用数的分成引出加减法。例:看图写算式解:1、问号(?只)号在下方,表示求上方的两边“蝌蚪”的和。
即:4+2=6(只)2、问号(?只)号在下方左边,表示求共有10只,右边有4只左边有几只。即:10-4=6(只)。
2.怎样用短除法求6,7,8,的最小公倍数
解:用短除法求6,7,8,的最小公倍数
一、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这三个数有公有的质因数,可先用 这个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如果其中的两个数 有公有的质因数,可先用它们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并把另外一个数 移下来,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所得的商两两互质为止,然 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三个商连乘起来,所得的积就是这三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例图)
二、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1.短除符号就是除号倒过来。短除就是在除法中写除数的地方写两个数共有的质因数,然后落下两个数被公有质因数整除的商,之后再除,以此类推,直到结果互质为止(两个数互质)。(图1)
2.在用短除计算公倍数数时,对其中任意两个数存在的因数都要算出,其它没有这个因数的数则原样落下。直到剩下每两个都是互质关系。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再用其中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另一数则照抄下来),直到三个商中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为止。最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相乘起来,得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图2)
三、最小公倍数
两个或多个整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
两个或多个整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整数a,b的最小公倍数记为[a,b],同样的,a,b,c的最小公倍数记为[a,b,c],多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也有同样的记号。
3.5的分成在田字格里怎么写
5的分成在田字格的书写如下图所示: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1-5数字的写法
“1”的写法:从右上角附近起,斜线到左下角附近。只写在左半格,不是对角写。
“2”写法:起笔碰左线,再向上,向右碰线,略成半圆,斜线到左下角,碰线一横。
“3”的写法:起笔不碰线,向上碰线。向右不碰线,略成半圆(比2字上端的半圆小),再向中间,在虚线以上停止,转向右下方碰线,向下碰线,弯弯地到左碰线为止。(上下都是大半个圆圈,但上面比下面大。)
“4”的写法:从上线中间起,向左斜线到下格,碰左线后在横过去,向右碰线。第二笔从右上一半不到的地方向下,斜下去到下面的中间碰线。
“5”的写法:从上线一半不到的地方,向左到中格角,再向上超过中线画一个大半圆碰右线、下线到左线为止。第二笔上面一横平,在右上线下面一点,向右碰线。
扩展资料
20以内的分成
1+1=2
2+1=3 2+2=4
3+1=4 3+2=5 3+3=6
4+1=5 4+2=6 4+3=7 4+4=8
5+1=6 5+2=7 5+3=8 5+4=9 5+5=10
6+1=7 6+2=8 6+3=9 6+4=10 6+5=11 6+6=12
7+1=8 7+2=9 7+3=10 7+4=11 7+5=12 7+6=13 7+7=14
8+1=9 8+2=10 8+3=11 8+4=12 8+5=13 8+6=14 8+7=15 8+8=16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4.幼儿园中班数学6和7的分成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的: 1、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复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
2、继续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点数7,知道7的实际意义。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教学准备: 1、贴绒教具,吹泡泡的熊猫1个,大泡泡7个(红5个,绿2个),小泡泡6个(红2个,绿4个)不同动作的小熊猫7个。 2、每人一份玩具小熊猫、小皮球(将画好的熊猫头和皮球贴在青霉素瓶盖上)各7只,每人一袋拼图材料(圆形、七巧板、小棍、积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全体小朋友围在黑板前,出示贴绒教具组成的熊猫吹泡泡图。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请小朋友看是谁?在干什么?(小熊猫在吹泡泡)教师:它吹的泡泡有大的,还有小的,都什么颜色啊?(红的、绿的)它吹的泡泡真好看。
现在,请小朋友坐下来听小熊猫要请你们做什么? 二、基本部分1、点数小熊猫吹出的大小泡泡。(复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教师:小熊猫请你们数数它吹了几个大泡泡,几个小泡泡? 大泡泡和小泡泡哪个多?哪个少?(大泡泡比小泡泡多1,小泡泡比大泡泡少1)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让大泡泡和小泡泡一样多?(引导幼儿说出添上或去掉1个)2、请幼儿用视觉、听觉、触觉来感知物体的数量。
再次学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许多小熊猫图片,请小朋友猜猜比6多1只是几只?请把小盒里的小熊猫图片取出来,数一数是不是7只。
小熊猫很喜欢玩皮球,老师敲几下,请小朋友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几个皮球。 教师:小熊猫多还是小皮球多?用什么办法使每只小熊猫都能玩到一个皮球?(藏一只熊猫或再拿出一只皮球)请小朋友把小熊猫和小皮球全部放在盒里。
3、出示不同动作的7只贴绒小熊猫。让幼儿理解7里面有7个1。
教师:这里还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熊猫,请小朋友数数看是几只(7只),出示数字“7”。 教师:有几只小熊猫拿着飞机玩?(1只)请它排在下面,老师同时出示数字“1”。
有几只小熊猫拿着手绢?(1只)依次类推。 1只小熊猫在爬杆,1只小熊猫在写大字,1只小熊猫在跳舞,1只小熊猫在提小篮,一只小熊猫在举红旗(将它们依次排列整齐并同时出示相应的数字1。
让幼儿数数,7里面有几个1)4、用数字游戏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幼儿可能集体或分组回答。
教师:比6 多1的数是几?比7少1的数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 三、结束部分请幼儿打开自己的小袋取出拼图材料数一数,说出总数。要求幼儿用7个材料,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并讲给老师听。
5.8的分合式怎么做
我觉得应该这样做:
8
/\
1(7)
即8-1=7
8
/\
2(6)
即8-2=6
8
/\
(3)5即8-5=3
8
(4)4即8-4=4
把八分成两个数,已知八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用减法计算,
8的合成:
(8)
/\
17即1+7=8
(8)
/\
26即2+6=8
35
\/
(8)即3+5=8
44
\/
(8)即4+4=8等方法同上,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
6.面试官:6,7,8组成的最大数是多少
第一轮是销售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测试,留下三位表现比较好的求职者,然后面试官抛出了一个奇葩问题:“6、7、8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请在十秒钟内作答,将答案写在纸上。
十秒钟后,每个人逐一公示自己的答案。
第一位面试者是个女生,她的答案是“876”。她说:“按照排列组合,百位数上最大是5,毋庸置疑。降序排列,876一定是最大的。”
第二位面试的男生,他的答案是“8的76次方”。他说:“很显然,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题目,不过对我来说也没什么难度,答案就是8的76次方。”说完自信的看着面试官。
第三位面试者是位研究生,3秒后他便给出了答案:“7的86次方”。
他说:“我只思考了三秒,我学的是理科,以前经常做排列组合这种测算,可能很多人以为8的76次方是最大的,但是这道题最大的数肯定是7的86次方,这道题的确挺有意思,想必您出这道题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女面试官听完,不禁频频点头,夸赞了男子的聪慧,竖起了大拇指!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6.7.8的分成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