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作品
丧乱帖
《丧乱帖》可能是我国大书法家王羲之存世的唯一墨迹,全文8行62字: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流落日本1300多年,一直藏于深宫之内,从未示人。《丧乱帖》上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中国唐代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由此可以断定此帖确是唐代传入日本的,至于是否与鉴真有关,尚无任何证据。
2.王羲之的丧乱帖释文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大意
羲之顿首:时局动乱不堪,先祖的坟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残害,追忆之思之甚、哀号伤心之极,都痛彻心肝,面对悲痛如何是好!虽经立即修复,但无机会飞奔驰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来愈深,如何是好!面对信纸泣不成声、悲不成言。王羲之顿首顿首。
注解
《丧乱帖》的“丧乱”是原意是指死亡祸乱,在文中谓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离”同罹,受苦难或不幸。“荼毒”:毒害,残害。这段先写形容丧乱之极,然后再叙原因,可见情悲意切。“追惟”,亦作追维。意味追忆、回想。“号慕”:指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恋追慕之情。“摧绝”:伤心之极。“奔驰”:泛指飞速前往。晋李密《陈情事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3.语文书八年级上附录欣赏王羲之书法
欣赏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
因官至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古人评价他的书法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由于年代久远,难以认定王羲之有真迹流传下来,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都是后人摹写、勾填的,或者从石刻上拓(tà)下来的。墨迹摹本有《兰亭序》《奉橘帖》《丧乱帖》等,刻本有小楷《乐毅论》《黄庭经》,行书集字《圣教序》《金刚经》,草书《十七帖》等。
王羲之《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共四十余人在会稽山(在浙江绍兴西南)上一个叫兰亭的地方举行消灾祈福活动(即“修禊”)。
大家分坐溪水两旁,饮酒作诗,王羲之受命为众人的兰亭诗作序。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周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身在其中.“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既“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又乐而生悲,“临文嗟悼”,于是乘着洒兴,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写下这一文学和书法的名篇。
其中有增删涂抹的痕迹,可见此帖是即兴之作。待到他醒过酒来,“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总觉得不如那一本好。
传说唐太宗在世时把《兰亭序》“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死后把它带进昭陵做陪葬。不过好在他于贞观十年(636年),曾让人摹拓十本以赐近臣。
一般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近真,较好地表现了王羲之书法的形貌与精神。我们现在欣赏的,正是这一摹本。
笔画 全篇各种笔法兼备,各种笔画的起止、转换、顿挫都极其圆熟,各得其宜,各显神采。多数笔画以中锋运笔为主,显得劲、稳健,字中某一突出笔画尤其如此,如“群贤毕至”的“毕”的一竖, “少长成集”的“少”的一撇,这种笔画稍有一偏侧就成为败笔了。
但是也偶尔用偏锋侧锋,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映带左右”的“带”的多个起笔,可以见出各种不同的尖颖,尽显纤细精巧之状,蕴涵妩媚秀丽之风。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和高雅的艺术情趣难以达到这种境地。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笔画的神奇变化,看出王羲之当时书写的精神状态。我们看“茂林修竹”的“茂”字,点画有轻有重,游丝连绵,行笔灵活连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堪称笔墨舞蹈。
结体 体式变化多端。《兰亭序》里,字的笔画或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甚至有许多横扁字、瘦高字,王羲之都顺着字的自然形态来书写,不像其他帖里那样严整、规矩。
其中“之”“以”“也”“为”等字都有重复,但都有意或无意地变换了字的形态,绝无雷同。尤其是“之”字,全篇有二十多个,个个别具情态,即开篇六行而论,其中三个“之”字写出了三种体式、三种风格。
古人早有评价:“凡(总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章法 书写时顺势而下,没有刻意追求丁巧,字列之间或宽或窄,有些字列旁边有添字,还有多处涂改,在率意之中显出天然之美。
篇中偶有笔画粗重的字,分外醒目,也有形体颇大的字.显得整中有变,又可以看出率意之中的精心。古人评价其章法时说:“若千丈文锦,卷舒展玩,无不满人意。”
丰富多彩的笔画和多姿多态的结体,造成满篇飞动的神采,如同创造了一个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百花园。这是王羲之创造力焕发的表现。
《丧乱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书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代勾填本。既然是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
不过仍可见出笔法的精深造诣。其中有方笔,如首列字的横画起笔,显得斩截、劲利;有圆笔,如第五列“复”字的右半边的起止笔,显得温润、含蓄;有粗笔,如第七列的“临”字左边一笔,显得厚重;有细笔,如第三列的字,显得轻灵、秀气。
另外,笔画有直有弯,直笔劲健直挺,如第二行的“再”字和“荼”字;弯笔画成弧线,柔和、优美,如第三列“绝”字的末笔,第六列“哀”字朱笔。细看任何一笔,均妥帖得宜,无论运笔如何多变,无一败笔,如第四列的“当”字就多有转折,笔法不乱。
当然,这些笔画也是交叠使用的,有时同一个字里就有多种笔法同时存在。相比较而言,《丧乱帖》的笔法与《兰亭序》有所不同:《兰亭序》的笔法更精巧、纤细,仍有有意作书的意味;《丧乱帖》的笔法更加率意、天然,这是由书信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
在结体方面,基本上采用往**侧之势,比《兰亭序》字的倾侧感更强。横画右端上提,竖画下端往右偏移;字的右上角往上突,左下角往下坠。
“势如斜而反正”,看似不稳,其实很稳,显得生动活泼而不呆板。第六列“奔驰”两字动感很强,若有奔驰之状。
第三列“摧”字结体奇特,而别有情趣。第一列“羲”字左密右疏,第七列“感”字左疏右密,如此疏密也许是无意中的创造,但宛如精心设计、安排的。
有些字虽。
4.贯字的笔顺动画演示
“贯”字的笔顺动画演示:扩展资料:贯【guàn】汉语拼音:guàn笔顺:基本解释:1.穿;贯通:如雷~耳。
学~古今。2.连贯:鱼~而入。
累累如~珠。3.旧时的制钱,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个叫一贯:万~家私。
4.世代居住的地方:籍~。乡~。
5.事例;成例:一仍旧~。6.姓。
相关组词:1、贯序【guàn xù】:序次;按顺序排列。2、贯穿【guàn chuān】:穿过;连通。
3、籍贯【jí guàn】: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4、贯注【guàn zhù】:(精神、精力)集中。
5、万贯【wàn guàn】:数量词。指一万贯铜钱,形容钱财极多。
6、贯彻【guàn chè】 :彻底实现或体现(方针、政策、精神、方法等)。
5.王羲之《丧乱帖》背景
写作背景
关于王羲之先墓两次造荼毒的事件,韩玉涛在《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中认为,右军的“先墓”是指王羲之祖墓,即从西汉王吉以下,至两晋王览以上的墓地。先墓所在地,是在临沂都乡南仁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先墓”初“离荼毒”是五胡乱华之际,即晋室渡江前后,不过此时王羲之尚未成年。“再离荼毒”,韩玉涛认为是发生在公元356年(永和十二年)燕太原王慕容恪与段龛于广固之战时。其时,慕容恪围段龛于广固七个月,归降东晋并被任命为镇北将军的段龛难以支撑,遂向东晋求援。356年八月,东晋派徐州刺史荀羡前往解救。荀羡行至琅琊,逢燕军王腾、赵盘攻打琅琊、鄄城。于是荀羡进攻阳都(今山东沂南南),斩王腾。
《晋书·荀羡传》载:“及慕容俊攻段龛于青州,诏使羡救之。俊将王腾、赵盘寇琅琊、鄄城,北境骚动。羡讨之,擒腾,盘并走。军次琅琊,而龛已没,羡退还下邳,留将军诸葛攸,高平太守刘庄等三千人守琅琊,参军戴遂、萧辖二千人守泰山。”
韩玉涛在考证后认为王羲之在琅琊临沂的先墓,是由燕军荼毒的,而作为王羲之好友的荀羡在斩了王腾之后“即修复”,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认为:“《丧乱帖》所写的,是永和十二年八月的事”。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王羲之先墓被一毁再毁,而自己却不能奔驰前往整修祖墓,遂写作信札,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不仅汉代,即使是'礼玄双修'的东晋,这也是至苦至痛,不可容忍的。表现在《丧乱帖》中的一片哀呼,也就不难理解了”。[17]
6.语文书八年级上附录欣赏王羲之书法
欣赏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
因官至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古人评价他的书法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由于年代久远,难以认定王羲之有真迹流传下来,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都是后人摹写、勾填的,或者从石刻上拓(tà)下来的。墨迹摹本有《兰亭序》《奉橘帖》《丧乱帖》等,刻本有小楷《乐毅论》《黄庭经》,行书集字《圣教序》《金刚经》,草书《十七帖》等。
王羲之《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共四十余人在会稽山(在浙江绍兴西南)上一个叫兰亭的地方举行消灾祈福活动(即“修禊”)。
大家分坐溪水两旁,饮酒作诗,王羲之受命为众人的兰亭诗作序。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周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身在其中.“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既“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又乐而生悲,“临文嗟悼”,于是乘着洒兴,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写下这一文学和书法的名篇。
其中有增删涂抹的痕迹,可见此帖是即兴之作。待到他醒过酒来,“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总觉得不如那一本好。
传说唐太宗在世时把《兰亭序》“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死后把它带进昭陵做陪葬。不过好在他于贞观十年(636年),曾让人摹拓十本以赐近臣。
一般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近真,较好地表现了王羲之书法的形貌与精神。我们现在欣赏的,正是这一摹本。
笔画 全篇各种笔法兼备,各种笔画的起止、转换、顿挫都极其圆熟,各得其宜,各显神采。多数笔画以中锋运笔为主,显得劲、稳健,字中某一突出笔画尤其如此,如“群贤毕至”的“毕”的一竖, “少长成集”的“少”的一撇,这种笔画稍有一偏侧就成为败笔了。
但是也偶尔用偏锋侧锋,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映带左右”的“带”的多个起笔,可以见出各种不同的尖颖,尽显纤细精巧之状,蕴涵妩媚秀丽之风。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和高雅的艺术情趣难以达到这种境地。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笔画的神奇变化,看出王羲之当时书写的精神状态。我们看“茂林修竹”的“茂”字,点画有轻有重,游丝连绵,行笔灵活连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堪称笔墨舞蹈。
结体 体式变化多端。《兰亭序》里,字的笔画或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甚至有许多横扁字、瘦高字,王羲之都顺着字的自然形态来书写,不像其他帖里那样严整、规矩。
其中“之”“以”“也”“为”等字都有重复,但都有意或无意地变换了字的形态,绝无雷同。尤其是“之”字,全篇有二十多个,个个别具情态,即开篇六行而论,其中三个“之”字写出了三种体式、三种风格。
古人早有评价:“凡(总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章法 书写时顺势而下,没有刻意追求丁巧,字列之间或宽或窄,有些字列旁边有添字,还有多处涂改,在率意之中显出天然之美。
篇中偶有笔画粗重的字,分外醒目,也有形体颇大的字.显得整中有变,又可以看出率意之中的精心。古人评价其章法时说:“若千丈文锦,卷舒展玩,无不满人意。”
丰富多彩的笔画和多姿多态的结体,造成满篇飞动的神采,如同创造了一个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百花园。这是王羲之创造力焕发的表现。
《丧乱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书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代勾填本。既然是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
不过仍可见出笔法的精深造诣。其中有方笔,如首列字的横画起笔,显得斩截、劲利;有圆笔,如第五列“复”字的右半边的起止笔,显得温润、含蓄;有粗笔,如第七列的“临”字左边一笔,显得厚重;有细笔,如第三列的字,显得轻灵、秀气。
另外,笔画有直有弯,直笔劲健直挺,如第二行的“再”字和“荼”字;弯笔画成弧线,柔和、优美,如第三列“绝”字的末笔,第六列“哀”字朱笔。细看任何一笔,均妥帖得宜,无论运笔如何多变,无一败笔,如第四列的“当”字就多有转折,笔法不乱。
当然,这些笔画也是交叠使用的,有时同一个字里就有多种笔法同时存在。相比较而言,《丧乱帖》的笔法与《兰亭序》有所不同:《兰亭序》的笔法更精巧、纤细,仍有有意作书的意味;《丧乱帖》的笔法更加率意、天然,这是由书信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
在结体方面,基本上采用往**侧之势,比《兰亭序》字的倾侧感更强。横画右端上提,竖画下端往右偏移;字的右上角往上突,左下角往下坠。
“势如斜而反正”,看似不稳,其实很稳,显得生动活泼而不呆板。第六列“奔驰”两字动感很强,若有奔驰之状。
第三列“摧”字结体奇特,而别有情趣。第一列“羲”字左密右疏,第七列“感”字左疏右密,如此疏密也许是无意中的创造,但宛如精心设计、安排的。
有些字虽。
7.求
丧乱三帖
王羲之“丧乱三帖”:“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 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帖有“延历敕定”朱文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805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德宗朝。此三帖实为唐模本。可见当时模写后不久即流入日本。(注:此卷现已被改为轴装)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笔走龙蛇。唐太宗云“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一、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顿首。
二、王羲之《二谢帖》 摹本 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三、王羲之《得示帖》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当代书法大家崔学路先生评《二谢帖》曰:“二谢书先正即行,终为大草,亦庄亦谐,亦方亦圆,亦轻亦重,全由心出,一任自在,当为右军晚年书,真大化境地耳。”。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王羲之痛贯心肝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