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字草书怎么写
一、“飞”的草书
二、“飞”的行书
三、“飞”的楷书
四、“飞”的基本释义
1.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跃。~鸟。
2. 在空中运动:~雪。火箭~向太空。
3. 形容极快:~驶。~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4. 极,特别地:刀子~快。
5.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语。
6.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桥。~阁。
7.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眼。
扩展资料
“飞”的字源演变
飞,金文是象形字,字形像鸟儿振动双翅的样子。籀文字形画出翔鸟的完整形象,鸟头鸟身和振翔的双翅。
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鸟头鸟身简化。有的篆文省去表示鸟头鸟身,并将左右对称的双翅写成上下重叠的双翅。
造字本义:动词,鸟儿振翅翱翔。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的双翅写成。简体楷书则用单翅代替篆文字形的双翅,即简体楷书字形是篆文字形中一支羽毛的变形。“飞”是鸟儿振翅翱翔,“翱” 、“翔”、“翻”、“翩” 是对“飞”的不同姿态的具体描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飞 (汉语汉字)
2.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当是寻常草书怎么写
人生若只如初见①,何事西风悲画扇②。
等闲变却故人心③,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④,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⑤,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释】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 》,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参见《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讲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
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 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
亦可通。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所有的点点滴滴一到了回忆一定全是美好,失去卢氏后的纳兰:秋更凉,思断肠,唯词技见长。
的确:最美丽的诗歌皆自真情,有些不朽的作品纯粹就是眼泪。而这里的只言片语不是眼泪,是欲哭无泪、哽在喉间无尽的痛。
回忆越清晰,斯人越心痛,往日里那么多温馨旧事,多到了人不懂得珍惜,多到了浪费成了自然之举,多到了当时只道是寻常。
3.急需李煜《虞美人》草书字帖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部注释】 1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2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现在南京)。 3雕栏玉砌:雕有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
此泛指宫殿建筑。砌,台阶。
4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翻译】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年龄已经变老。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1】 宋代王铚《默记》卷上载:"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
"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唐圭璋《屈原与李后主》一文说:"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正是求速死也。
"春花秋月无尽而人生有尽,这不仅是令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类之大悲哀。俞平伯《读词偶得》评起句"奇语劈空而下"。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
"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
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
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
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赏析2】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
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
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