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胜字的草书怎么写
一、胜的草书写法:
二、胜的释义:
1、胜利(跟“负、败”相对):打~仗。取~。
2、打败(别人):以少~多。战~敌人。
3、比另一个优越(后面常带“于、过”等):事实~于雄辩。实际行动~过空洞的言辞。
三、组词:
取胜、争胜、遗胜、寻胜、告胜
胜瓜、胜却、百胜、华胜、力胜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三、相关组词:
1、忌胜[jì shèng]
犹忌前。
2、胜因[shèng yīn]
佛教语。善因。
3、豪胜[háo shèng]
杰出、卓越的人。
4、追胜[zhuī shèng]
寻胜,游赏名胜。
5、较胜[jiào shèng]
明白、准确。
2.张迁碑国的写法
一、《张迁碑》,是书法学习者学习隶书的最佳教材之一。隶书是一种古老的书法书体,这种文字主要诞生于秦汉时期,发展于西汉,昌盛于东汉,由隶书派生出了草书、行书、楷书,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隶书是学习书法的"母本",大凡学习书法的人都要从隶书中获得用笔的笔法。
二、《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是东汉时期分书的主要代表作品,其书丹不详,经过地下掩埋了1100余年后,在明朝建立后不久被发现,该碑现藏于山东省泰州市。碑文主要是赞颂地方官员张迁为百姓所做的功德,碑高2.9米,宽约1米余,其主要书风靠近民间一路,并非官方规范字体的写法。
三、《张迁碑》的总体艺术风格朴茂生辉,姿态拙雅,雄强浑厚,用笔主要以方笔为主,方圆兼备,点画灵巧,率真随性,反映了书写者高超的艺术水平。在用笔上,《张迁碑》主要以方笔为主,起笔时,逆锋入笔,再向下顿笔、转笔,由此形成了其主要的书写风格——方笔,而方笔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常见标准隶书的书写习惯,加上刻石的加工,使得金石味更加浓烈。
四、行笔特点。行笔时,借用前面的惯性,加上毛笔铺毫的状态,在万毫齐力的作用下,给点画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力量感,同时,点画好似在推送前进时遇到了前有挡物和摩擦力的情景,采用中锋用笔的方法,使线质大大提升。
3.怎样临写张迁碑
如何临写张迁碑(转帖)作者:邮海鸿影 其一、《张迁碑》气象高古,开张疏宕,线条平实质朴,力量感较强;所以在用笔时一定要注意其力量感;阔笔铺毫而行,不要裹锋不前,要使其笔锋外拓,线条扎实。运笔积点成线,步步为营,不要平拖无力。笔法上可掺用一些篆法,切忌夹杂楷法,这是临习《张迁碑》时的大忌。起笔和收笔时要注意其似方还圆的趣味。在临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字,起笔和收笔可以估计为方笔,因《张迁碑》中方笔较圆笔多,所以不宜多用圆笔来书写。为此,在毛笔的选择上,我们可多采用一些短锋或中锋的羊毫笔来写,这样就更易达到效果。用羊毫笔的另一个优点是蓄墨与流墨也较为适中,可使线条更增厚重。另外,在书写时,应注意字径不易太小,一般以10厘米见方为宜,或者更大。做为学习气势而言,“大处落墨”固然是指抓重心,“要笔不繁”,但略反其意,用大字临摹小字,亦能收到倍增气势的效果。 其二、汉碑的形式特征虽然不象唐楷那么严谨,但也有严格的法度要求,《张迁碑》虽属风格型的汉碑,但同样也属技法型的汉碑。因此,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初期阶段,一定要忠实于原作的笔法和结构,做到一丝不苟,做到如米芾所说的;“不枯湿、不肥变态”。这样,就需要自己反复临写,并经常与原作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如此才能获得它所包含的更多的艺术内涵。如临写“讳”、“陈”、“君”字,要看到“竖划”穿过“横画”时的节奏,要尽量克服一勒到底的机械用笔。这就是所谓“积点成画”。在线条凝炼的基础上,我们便应当注意细部的观察,即在笔划的起、收、转、折。《张迁碑》虽然用方笔为全碑的基调,但在具体落实到每条笔划上时,则有所不同;从笔锋人纸的瞬间来说,有虚有实。从切锋作一方笔状时,从那一方向切入,其角度都需要考虑,不可盲目地将《张迁碑》中具有变化的方笔都写成一种模式。这样,在执笔上一定要正,不可歪斜。因为笔杆正直,也是保持“八面出锋”的先决条件。如在临写“君”、“出”等字的“横划”和“竖划”中,便应看到切锋入纸作一方笔状,其用笔的角度皆不同。设或笔毫不正,即使你已看出其各种变化,也是临摹不出来的。
经过这样从观察到调正笔势的严格训练后,便可以在保持原帖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意临”练习,即改变其原形的夸张训练,但不要离原贴风貌太远,要从“意”的角度来表现原作,重在个人主观意念与碑的客观实际相吻合。这个阶段我们当然可以比较自由随意些,但在临习时要注意笔势放开,不要拘泥小节,更不要随意涂抹,注意自己临习的方向。如可改变线条原有的基调,变宽厚为细挺;或在保持线条基调的前提下,夸张其结构的特点,使之变得更加强烈;或保持原作的气息,改变其用笔、结构的特点等等。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检验前一阶段临习的实际效果如何,以便提高理解和创造能力。
4.怎样临写《张迁碑》
以前,我总迷恋于行草的自由挥洒、适于抒情写意,且每每自得其趣,颇有踌躇满志之感;然而,现在偶尔静下来,翻翻原来的东西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什么呢?古味。
既然看出了自己的不足,就当想办法弥补。于是,我想到了写隶篆:先写一段时间的隶书,继而追摹篆书,大约可以奏效。
我从书柜中抱出一堆汉碑,开始东挑西拣——这已是我的习惯,选帖时一定得琢磨哪些东西才是对胃口的。《曹全碑》太过妩媚,《韩仁铭》失之开张,而《乙瑛碑》大多结体嫌俗……最后,我敲定了《张迁碑》。
因为,它自然、古拙、倔强等多方面的美,一下子牢牢抓住了我的感觉。 蒋骥《续书法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心中,然后临摹,既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以论书。”
这是在强调临书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我虽不曾做得如其所言那般细致入微,但在认真浏览、熟悉全碑的同时,我还是尽量找出一些对《张迁碑》的研究文字,仔细阅读,以期加深我对此碑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我还试着为碑文标点,大致通晓其意(我体会出,此举看似于临帖无益,实则有不少帮助)。 然后,我开始观察和分析它的单字结构及用笔特征。
其结构,除了笼统的“蚕不二设,燕不双飞”、“隶欲精而密”等描述外,尚有另外一些特征。先从整体着眼,它的结构属方正谨严稚拙一类,体势略扁,字字重心平稳,自然不拘,恰似山野村民,淳朴无饰。
如起首之“君”、“迁”、“公”、“留”、“人”、“也”等字,皆质朴可爱,安若泰山。 再从局部观察。
留心一下此碑中的“口”字形结构,多为上宽下窄,似花盆状,呈上托之态;各字中的横画,有数横连属直而平行者,有偶尔中部稍向上挺或中部略向下曲者,无不随字势而定,处理得恰到好处。以上列举的情形,例子较多,几乎触目皆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碑中尚有不少假借字与别体字。借助自己的文字功底及其他关于此碑的研究资料以弄清这些细节,对于自己临帖,特别是释通文意,不无裨益,如“张是辅汉”中“是”假作“氏”,“禽狩”中“狩”假作“兽”等;“社稷”中“稷”的别体等等,余不一一列出。
还有将结构稍加变形者,奇趣顿生,妙不可言。如“常”、“从”、“系”、“虚”等。
更有众多将笔画略为增损者,造型奇崛,意态横生,如“龙”、“啬”、“震”、“艺”、“数”、“旧”等,一般都变有所据,美不胜收。 在用笔方面,常识性的“蚕头燕尾”等自不待言。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多用方笔,起收用方笔者比比皆是。应该动脑筋的是,用钢笔去临写,怎样表现方笔呢?我的体会是:起笔时,若是竖画,则以笔尖凌空正下;若是横画,则先稍作下行之势,随即右行。
收笔时,待笔尖正行于笔画末梢时凌空收势即可。 然其笔画转折处,又多用圆笔,如“披”、“诗”“对”等等。
圆笔用钢笔去表现时,则要求笔尖运行时用力均匀,速度稍慢,呈弧形前进,切忌中途顿挫。 因为其用笔从整体而言是属笔力内敛型的,故其横、捺画出波时,幅度皆不大,好象为一种内聚之力所牵制。
撇画,一般隶书中收笔时都开拓纵笔,极意夸张出波,然此碑中撇画,运笔却大多迂缓内收,仅以形曲略示撇意而已。此二类者,例子都较明显,故不欲列举。
碑中尚有一些错处,明显的如将“暨”误刻(抑或是误书)为“既且”二字,“政”误为“畋”等,亦当弄清。 在整幅临写时,既要注意单字的大小俯仰,又要刻意领悟内在的那种生生不息的连贯气脉,力求做到有笔有意,形神兼备。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艺术的创造性,但是,即使是临写他人的东西,只要善于融入自身的艺术精神及思想感情,我认为,同样可以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一管陋见,愿朋友们能得到些许有益的启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张迁碑里的勝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