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把握电影节奏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理解“节奏”这两个字的含义。
这个词语我们每天都在接触,音乐,我们的话语,敲打声,机器的转动,电影,电视,建筑,它无处不在,参杂在很多事物的中间。但我们又很难用确凿的文字来解释这个名词,因为它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一种内在感受,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这种感觉也是不同的。
就是一百个人去听同一首曲子,他们都会说这首歌的节奏不错,可这个“节奏”在每个人身上却有不同的感触。节奏是一种运动模式,是运动的周期性特征,他有动作的连贯性重复性。
(摘自课本)可以看出,节奏是一种有明显时间性质的东西,节奏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我们都能感受得到,但只是意会,不能言传。节奏在影视艺术中同样也是这个样子,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电影中画面连贯性才显得更加自然,它就像一个个大头针一样。
也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影视剧也更加变得玄了起来。在影视艺术中,人物的动作,镜头的运动等等都是节奏形成的要素,而影视艺术相对于音乐而言,节奏已体现的不是那么明显了,完全是观众的一种感受。
要把握影片的节奏,首先要理解影视剧作品中节奏的行程要素。社会发展到今天,电影由无声进入到有声时代,电影艺术更明显地衍变成一种视听的艺术,故电影中的节奏主要是:1.画面的节奏,2.声音的节奏。
影响画面的节奏包括:1.摄影机的运动,2.剪辑节奏,3.拍摄对象的运动;声音的节奏包括:1.语言2.音乐3.音响。以上画面和声音的节奏在课本中已写的很是详尽,这里就不再多写,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握节奏,重点是“如何把握”而不是“节奏”。
把握节奏,就是要使节奏符合观众的口味。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只谈节奏),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节奏感,所谓“节奏感”是指在“节奏”这一客体地作用下,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后通过神经中枢协调统一支配生理机能——即人的肢体和器官,准确的完成符合节奏律动地肌肉或肢体动作技巧地能力。
(摘自百度百科) 而节奏,在前面已提过,是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地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的整体,是抒情性作品地地重要因素。因此,要让观众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又回归到了主体——节奏,把握好节奏,就是把握住了观众的心理。
下面就到了本文的重点——怎样把握影片的节奏呢?影视剧是一个声音和画面结合的产物,所以在以下评述中,也都是将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述说的。一部影视作品中,在全片中的节奏是不一致的,需有张有弛。
影片故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这个过程中节奏的大致方向是由慢到快,在回落的过程,就像一个山峰一样。而在一些小的段落里面也是如此。
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里面的第一场打戏,章子怡和杨紫琼打斗,章子怡去偷剑,被人发现后,仆人开始大喊,捉贼,此时无源声音鼓声开始进入,随着打斗画面及动作的快慢,鼓声也随之变化,这时鼓声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样,自己已于画面,声音融为一体了,打斗结束,鼓声也随之消失,让我们紧张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这一段戏中,声音与画面结合的天衣无缝,若没有了声音,观众身临其境地感觉绝对严重缺失,就像吃菜没有味道一样,若要没有了画面呢?那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声音和画面是互相互补存在的,共同控制着影片的的节奏,该缓则缓,该疾则疾。当然创作者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若一个影片从一开始节奏就特别快,一直到最后,那观众看起来就会很累,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若要太慢,那估计全场地人都要睡觉了。
重要的就是要有张有弛,有地放失。这一点上,做的最完美的当属《幻想曲2000》,该片是由迪斯尼影业拍摄的,于2000上映,《幻想曲》其实早已在1940年就诞生了,《幻想曲》已成为迪斯尼动画库中最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资产。
改头换面地《幻想曲2000》仍源用沃尔特叔叔将动画与古典音乐结合的思想。全片的主要部分都是动画,只有在一段音乐与另一段转换时才会出现人。
这部影片中包含8首古典音乐:1.第五交响曲,2.罗马之松,3.蓝色狂想曲,4.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快版,5.动物狂欢节,6.魔法师的学徒(该版本在1940幻想曲就有),7.威风凛凛进行曲,8.火鸟组合。利用动画来展现音乐地意境,使影片的创意和构思更加天马行空,更具观赏性。
节奏配合音乐,画面也配合着音乐,让我们的心随之舞动,确实是一场视听的盛宴。由于本片再创作时,音乐是现成地,创作者所做的就是如何在其中添加画面。
音乐占得了主要位置,音乐的节奏明显在控制着画面,所以《幻想曲2000》在节奏上使无人能敌的,画面和音乐配合得配合地如此的恰到好处。高音时,画面具有冲击力,低音时,画面平静,节奏感油然而生,剩下的就是享受了。
音乐固然在影片的节奏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抛弃最原始的因素——剧本。一个影片的故事情节是全片的之架,若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妥当,再好的音乐来进行渲染,再棒的剪辑手法,也都于事无补。
由彭氏兄弟执导,在07。
2.什么是影片的节奏感
电影的节奏感是电影的重要的艺术元素之一,它表现为连续而又有间歇的运动,也是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主要因素,由于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复合体,节奏在电影中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上,电影的节奏感渗透在表演、造型、声音和剪辑中,导演对影片的节奏起决定作用,它通过情节的发展、演员的心理形态及言语动作、影响造型、色彩的组合与对比、镜头的角度与景别以及长度与动作的变化、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与组接等来表现电影的节奏感,一部经典电影的节奏感一定是恰到好处的。
3.四二拍节奏怎么写
四二拍节奏写为:2/4。
2/4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2拍。叫做2/4拍,一小节里有两拍,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在一个小节里,只有一个强拍,一个弱拍出现,然后每小节不断重复出现。
这种2/4的节奏很适合队列行进的时候使用,所以大部分进行曲都采用这种2/4拍的形式。
扩展资料:
其他拍子节奏
3/4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有3拍,叫做3/4拍。也就是一小节有一个强拍和两个弱拍出现,每小节重复出现,第一拍是强拍,第二三拍是弱拍,这就是3/4拍。
4/4拍,4/4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一小节有4拍,叫作4/4拍,在4/4拍里,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第三拍为次强拍,第四拍又是弱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拍子
4.电影的节奏感
整个影片的节奏,是由剧情发展的快慢、蒙太奇各种手法的运用以及动作的不同处理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说的不是整个影片的节奏,而是动作的节奏。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人物的动作)都是充满节奏感的。动作的节奏如果处理不当,就像讲话时该快的地方没有快,该慢的地方反而快了;该停顿的地方没有停,不该停的地方反而停了一样,使人感到别扭。但在这里要注意是,这里是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分开的,“速度”是“节奏”的一种表达形式,但“速度”不等于“节奏”。
有人说“节奏”快了,是不科学的,“速度”可用快慢来衡量,而“节奏”则应以高、低、强、弱、紧张和松弛来衡量。这一手段是电影的灵魂,它体现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搏。
5.影片分析该怎么写啊
看你要评的影片是什么类型的,不同类型的影片有不同的评法
基本上你可以先从电影的视听语言入手
比如:
视觉语言:机位 构图 角度 光线 影调 色彩 造型 场面调度
听觉语言:对白 旁白 音乐 音响
然后是叙事分析 即故事的主控思想 段落结构 影片节奏 人物性格 样式 表现手法 影片的社会背景 历史背景 政治背景等等
如果是好莱坞类型片 做到以上的就差不多了 如果是欧洲艺术电影 建议最好再了解一下电影史论 思潮之类的知识。
建议 把你所要分析的影片 至少看三遍。
6.电影的节奏感
整个影片的节奏,是由剧情发展的快慢、蒙太奇各种手法的运用以及动作的不同处理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这里说的不是整个影片的节奏,而是动作的节奏。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人物的动作)都是充满节奏感的。
动作的节奏如果处理不当,就像讲话时该快的地方没有快,该慢的地方反而快了;该停顿的地方没有停,不该停的地方反而停了一样,使人感到别扭。但在这里要注意是,这里是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分开的,“速度”是“节奏”的一种表达形式,但“速度”不等于“节奏”。
有人说“节奏”快了,是不科学的,“速度”可用快慢来衡量,而“节奏”则应以高、低、强、弱、紧张和松弛来衡量。这一手段是电影的灵魂,它体现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