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这个字写的怎么样
挺流畅。嗯,不错啊!
一,写的时候要沉住气。
二,可以先用废报纸等等,写两遍看看。
三,这么大的字,最好能用稍微粗些的毛笔,如小的斗笔(也叫抓笔)。就可以让笔道饱满些了。
四,闲扯几句:
天字,四笔太松懈,显不出天象庄严。
道字,走之旁的第一笔太渺小。
酬字,(行草字体也必须)左边下头少一横;右边的《州》字写法有待改变。
勤字,左边下头三个横笔可以略写,但必须让他人能感觉到;右边的力字,力嘛,力度不够,显得没啥力量。也可以把撇笔拉长拉粗些,刘更好啦!
你觉得呢?
2.老师深度解析:为什么书法家写的字,很多人都认不出来
近来,有一部分网友在网上问:“为什么书法家写的字,很多人都认不出来”?“如果书法家的字,大家认不出来,为什么还可以称呼为书法家”?就这些类似问题,我们专门走访了青年书法家钟笑佛老师。
钟笑佛老师说,此类问题也经常遇到,有些人甚至大言不惭,认为书法家写的字普通老百姓不认识就不是书法家。其实这种论调是无理甚至荒谬的,老百姓认识汉字那只是汉字普及的工作而已。以下钟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解析(根据访谈记录整理):
一、我们不妨先来推理说一说
这样类似的问题似乎有很多,比如:数学家的推理演算,大家认不出来,为什么还可以称呼为数学家?科学家做的研究,大家都弄不懂,为什么还可以称呼为科学家?。
其实,我们作为常人而言,认不出的字,推理演算不出的数学题,弄不懂的科学研究,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所以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可以说,之所以能够称呼为“XX家”的人,一定是在某一个领域内学有所长,有所建树的人。当然假冒的“XX家”另当别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懂而去否认别人的探索与成就。
老百姓认识汉字那只是汉字普及的工作而已。书法家当然有责任参与汉字和文化普及工作,但更多的应该是做好书法的技艺传承与发展创新。
二、再来说说书法家的字为什么很多人认不出来
书法家写的每一个字都要大家认识,就目前我们大众的文化普及和艺术修养程度来说,还是很困难的!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无法达到。因为:
1、金石书法家要具有非常深厚的古文字的研究与书写能力,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汉简等等,进入里面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古文字殿堂,很多学者穷其一生能够研究出一点成果,那就是很有建树了。不仅要能认出来,还要能写;不仅要能写,还要写成书法艺术品,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所以说我们吃瓜群众没有古文字的学养,要能认识这些书法作品是很困难的。但为什么大众不认识还要写,就是要为研究历史、考证历史、弘扬中华文化努力。
2、也有很多人说:我说的不是古文字,我说的就是楷书也看不懂的!好,楷书我们又能普及多少?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东晋以后,南北分裂,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典型的如《龙门十二品》,一碑一个姿态,我们要能懂的又能有多少?到唐代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对于大部分来说,写的唐楷,可能认识,若写魏晋楷书,不一定能看明白!
3、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按照现代印刷体来写估计也很多人不认识的“繁体字”。我们现在普及简体字,大家都只认识常用简体字和极少数的常用繁体字。可是书法讲究的就是写繁体字。一个简体字可能对应的不止一个繁体字,不同的意义和场合用不同的繁体,比如“后”字、“几”字这么常见的两个小学一年级汉字,它们的繁体字就常常弄得人云里雾里,常常用错。所以,大众如果没弄懂繁体字,看书法肯定会有一定障碍!
4、再说草书,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不说那么复杂,就说一点——草书符号!要想准确地认识或书写草书,就必须认识草书符号。那么什么是草书符号呢?替代楷书的偏旁部首以简练的符号书写,即是草书符号。它是根据汉字组成的规律,将组合字分为左、右、上、下、中五类,每一类又据偏旁和部首的不同,分成若干代表符号,使其千变万化的草书一目了然。这些符号是怎么形成的呢?千百年来,历代书法家书写过程中总结其草书的规律,不断发展、提炼。到了近代,于右任先生将这些有代表性的草法分门另类,归纳成标准草书符号、使其草法有规律可循。如果读者朋友能把大部分的草书符合弄明白,再来看看草书就不会说不认识了!
好了,我们普通大众,肯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弄明白那么多问题。这些都是书法家(我说的可不是假冒书法家或江湖书法家)该干的事!也不影响我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
黄永玉曾举了这么个例子:有人去问毕加索:“你的画我如何看不懂啊?”毕加索问:“你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你懂吗?”
3.怎么才能成为书法家,有前途吗
怎样成为一个书法家? 第一:读点书 大家一看可能有点失望:书法家都是文人,这个还需要说吗? 似的,很有必要说!很多书法家就会写毛笔字,没读过什么书,所以经常犯常识性的错误。
我屡见不鲜了,所以第一讲才会这么说的。 之所以让大家读点书,目的是在很多场合,你需要随声附和的和一些群体的各样人物忽悠,否则你就会失去和他们沟通的契机,弄不好还让别人耻笑你。
在这一点上,我比较敬佩江浙的书法家们,他们说起天文地理、千五百年后五百载来,那是头头是道啊。 书法到了一定程度(技法超越之后),是需要靠学问来来滋养的。
据我所知,会文书社就经常举行读书会,而且还经常请文史、诗词专家来讲课。现在,会文书社诸子已经成为全国帖学的新翘楚了。
很多人都说江南人写字有味道,那就是人家都有那么点文人气。古往今来的大书法家可都不光是会写毛笔字儿啊! 这年头,书法家比开出租车的人都多了,你要是肚子里面有点墨水,就显得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信不信由你! 第二:有点属于自己的文字内容 书法家,一辈子要写很多张毛笔字儿。
咱总不能抄起笔来就“远上寒山”“停车那啥吧”。
还有的书法家一写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谁喜欢啊?别扭不?!或者你给人家来个“十年生死两茫茫”,呜呼,不挨揍就是好事。
所以,书法家要在创作中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咋回事呢?我是说,书法家要有一些属于自己独家的内容和随机应变的本事。 比如:见到领导,你给他整个“厚德载物”,不错,管他领导有没有德,他也喜欢。
见到美女,你给她整个“气若幽兰”或者“美人如玉”,她没准给你一kiss,嘿嘿,这就是词儿的妙用,你的字儿写得好坏不重要。 可是啊,你总写这些内容也很俗啊,显不出你高来,只能说明你具备了基本的应对场面需要。
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你必须有自己独到的东西,真的,在很多时候恰如其分的精彩内容比你写的好都有用。啥样的叫高级? 比如:我一哥们,给一个苦熬多年刚坐上的政法委一把书记的人写了一张字,“轻舟已过万重山”,嘿!我一听都觉得精彩(鼓掌100下)。
这内容俗吧?可是人家用的恰如其分,绝了! 再比如:唐山籍某在央视搞过讲座的著名书法家,你别管人家写的咋样,你报出名字来一分钟能把你名字做成对联。我亲眼所见把我们一个副总【梁越】立马写成“梁山好汉、立马横刀”,这气势,好哦! 其实在很多时候,作为一个书法家,要面对的是社会是不懂书法的人,他们看中的就是你写的是啥。
君不见老百姓看书法展览总是喜欢在那念内容吗?!老百姓欣赏的就是你写的是啥。 如果你总整些《画禅室随笔》、《海岳论书》之类的,我不是笑话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得有一半念不下来,那有啥用啊?你会说“我笔墨功夫好”。
可是泱泱15亿老百姓懂书法懂笔墨的微乎其微啊,**都不止一次的说过“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滴”。 如果,你只会写字,你连书奴你都算不上,如果,你不注意书写内容,你充其量就是个自娱自乐的写毛笔字儿的深度自恋患者。
跑江湖的书法家,为啥屡次的手甚至混进钓鱼台啊,他们靠的是字外功。而书法家,字都写那么好了,却恰恰忽视了作品内容。
如果一件书法作品,你连书写内容都不重视,我觉的你充其量就会抄书,算不上书法家。 第三:要会写大字行书和草书 现在,不知道是“笔墨当随时代了”,还是国展给整的,二王死灰复燃,结果现在的书法家都以小字为主,或者都写草书。
但是,现在的书法家都很单一,就会一种书体。 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你是要走出书房走向社会的,别整天在家里憋着,那不是你甘于寂寞的表现,是你没本事走不出来。
整天在外溜达的书法家,避免不了的要向社会、向朴素的劳动人民以及高官展示你的掌握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或者叫做文化的核心(好像熊秉明这么忽悠过吧)----书法艺术。 现场书写,你总不能说:“我是写小楷的。”
或者“我是写梅花篆字的”,现场我写不了,我没带篆书字典。咳,你就别这么说丢书法家们的脸了。
你要会写行书或者草书。为啥?行书老百姓都基本认识啊。
你就撸起袄袖哗啦哗啦旁若无人的整上一张,然后潇洒的把毛笔往桌子上一扔,那牛逼劲儿就别提了,排山倒海的掌声就来了。 或者你会写草书,有时候一个字不认识反而能把老百姓和大官儿给镇住,公众场合谁也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文盲。
所以你噼里啪啦的一忙和,大家就傻眼啦。记住,现场写大草,要写得猛,写得快,写得潇洒,这是表演不是创作,目的是把人给唬住就行了。
你弘扬祖国传统艺术的目的就达到了,哈哈。 所以啊所以,一个书法家要会写大字行书或者草书,还要有几个非常熟悉的内容以防万一,书法家有时候是书法表演艺术家,知道不?! 第四:要会背诵一些必须的内容 前面我说过,书写内容要避免落入俗套。
是的,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俗人很多的社会(所谓俗人,就是不太懂的书法的人。)俗人,其实他们对于书法的喜欢都是附庸风雅的,最终他们喜欢的是作品的内容,也就是书法作品的阅读性很重要。
因此,当我们需要向那些俗人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