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馒头的馒怎么写
你好!
馒头演变到现在确实很复杂的。
一: 馒头简介:
馒头是中国的传统面食,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制而成,一般圆形,大小从直径4厘米左右到直径15厘米左右均有。中国北方传统上以馒头或面条作为主食。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便以开始将发酵后的面团蒸制食用,称之为酏食,由于当时磨尚未出现,因此并不流行。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
二: 馒头的“馒”字的演变过程:
据晋人笔记记载,馒头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之手。当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根据当地的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投入江中。诸葛将其命名为“瞒头”,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一说命名为“蛮头”,蛮人之头之意)。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
至此,馒头的“馒”字一直沿用至今!
三: 馒头食品在我国各地目前仍然比较混论:
馒头的称谓到今天为止仍然很混乱。
比如,北方之对于没有馅料的,有叫做“馍”、“卷子”,也有叫作“包子”的。
南方对于有焰料的,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
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馒头的馒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换成方〕”。卢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换成方〕头。”荀氏《四时列馔传》:“春祠有〔曼字的又换成方〕头饼。”
另外还有个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
谢谢!!
2.做馒头的全过程要图的还要文字说明
做馒头的详细过程:
【0、准备】
材料:面粉、鲜酵母或老面、碳酸氢钠(小苏打)或碳酸钠(大苏打)、水
工具:面盆、面板、铁锅、竹蒸屉、纱布、抹布
用小豌盛冷水融化鲜酵母块,老面要实现用冷水泡一小时,再用手捏化。酵母和老面的用量看说明书或凭经验。
【1、和面】
面盆放入面粉,面粉堆积成火山形状,中间挖成坑,用碗倒入水和融化的酵母(或老面),不断用筷子搅拌,直到筷子搅拌不动;事先洗净手,用手开始和面。面可以适当湿一些,一般用手抓住面,翻身折叠之后用拳头再压下去;
揉面直到面越来越均匀,可以用大面团将面盆四周和手上的面都粘掉。揉面过程可以适当加水或面,以调整软硬,发面要适当软一些,用手指可以轻易按出坑来;揉面应该做到揉完之后手上不沾面粉和面;
【2、发面(醒面)】
最后把面收成一个大团,褶皱在下,光面在上,仍放在面盆中。上面盖上两层干净湿润的纱布,放温暖处 6-12 小时;这个过程中不要再动面团。
【3、揉面】
检查发面团,用手指抠开表面,可以看到面团里面长满了酵母生长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用鼻子闻可以闻到与鲜酵母相似的香气和略微的酸味;架上面板,抓一把面粉铺在板子上,从面盆中取出面团,面团底部可能会粘,可以抠下来或用面团反复粘下来;在面板上洒上适量的小苏打或苏打(量只能凭经验了),开始揉面!两手抓住面团,右手把面团抓起后用手掌或拇指根部下压,如此反复,左右交替;
【4、成形】
★ 提示,如果是冬天,现在可以架铁锅烧水了!到面团富有弹性的时候,用双手把面团在面板上擀出手臂粗细的杆状,再用干面粉轻轻撒在面杆上,用手轻轻抚顺;用刀每隔三个手指头的距离切一刀,做成馒头胎;也可以用手揪出等大小的面团,再揉成光面向上,褶子在下的圆形馒头胎;
【5、蒸!】
洗净的纱布铺在笼屉上,把馒头胎均匀放在纱布上,馒头之间要留两个手指的距离,以免熟了之后互相粘连;所有的馒头入屉后,把笼屉一个摞一个地整齐地码放在铁锅上。最后盖上盖子。蒸馒头应该用冷水,冬天可以用温水;中火烧水,水开后20分钟,馒头就熟了。用抹布垫手打开盖子,注意不要用脸正面凑上去,以免烫伤;发现碱大发黄时,锅里加进少量醋,再蒸10分钟左右,可以稍稍补救;馒头蒸熟后,把笼屉上盖揭开,再蒸3-5分钟,笼屉布就不粘馒头了。用过的笼屉和屉布要及时清洗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