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耐庵收徒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祖籍是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今江苏苏州),(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关于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
其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2.柳斌交了张白卷,结果施耐庵反倒只收了柳斌为学生,这是为什么
明朝有个姓刘的财主,有三个儿子;老大刘文,老二刘武,老三刘斌。刘财主望子成龙心切,听说施耐庵住在城里,便让三个儿子打点行装,前往拜师求学。施耐庵见了他们说:“想跟我学习不难,但我要考一考你们,谁最聪明就收谁做学生。”说罢,施耐庵发给三个孩子每人一张卷子,卷子上写到:“一女牵牛过独桥,夕阳落在方井上。”接到卷子,刘文赋诗,刘武作文,只有刘斌坐而不动。不多久,施耐庵来收考卷了,刘斌这才提笔写上自己的姓名,交了白卷。结果施耐庵倒只收了刘斌当学生。
问题:为什么施耐庵认为刘斌最聪明?
施耐庵在试卷上写的两句话是两个字谜,谜底就是“姓名”两个字, 意思就是让三个人写上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所以刘斌答对了
3.施耐庵收弟子用“一女牵牛过独桥,夕阳落入方井中”的对子考学生是
古时有弟兄三个,都非常好学。
他们听说城里有位知识渊博的先生,便一起前往求学。先生说:“我要考考你们,谁聪明我就收谁为学生。”
说完拿出三张纸考他们。每张纸上都写着“一女牵牛过独桥,夕阳落在方井上。”
两行字。老师也不说要考什么。
老大灵机一动,以这两行字为题做起文章:老二自作聪明,以这两行字为上联,对出下联:而老三却不动笔墨,待先生收卷子时,才匆忙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李三”,先生看了三兄弟的卷子后,只留下老三当学生。因为“一女牵牛过独桥,夕阳落入方井中”是个谜语。
答案就是姓名。这个谜语就问的是考生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