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社团解说词
书法联谊会成立于一九八五年,是xxx地区成立得最早的社团之一。二十多年来,以提高会员书法水平、弘扬传统书法艺术文化、繁荣地区文化为宗旨,以一切追求更新更好的理念传着!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磨炼,经过了一届又一届会员和书法爱好者的苦心砌垒。如今已形成为有自己完善管理体制和自己独特文化底蕴的亮丽风景!
今年, 联谊会又一次成功完成了新老会员交接,xxx 接下了上一届负责人手中的接力棒,带领这个欣欣向荣的集体,带领这群虔诚的寻梦人向书山墨峰攀登着,向翰海深处奋进着。书者;静也。练书法,写书法当然需要一个安宁、静谧的环境,xxx 带领大家对活动场地和环境进行了一个大的改造,每当一下课看见那一群翰海的希望在树荫底下练字室专心写着写着,这被学习被生活搅得烦躁不安的心缓缓的静谧下来,在努力营造一个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深深认识到学术交流对书法人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于是,我们积极的加强与各高校的交流合作,我们锣鼓喧天地筹备成立了一个翰墨人自己的庞大组织——书法联谊会,它为我们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无限的发展平台。而后,我们积极开展各类活动,组织会员参观本地和外地的书画院和博物馆,走进艺术的殿堂,接触了大家的作品,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提高了我们创作的源泉;组织参加书法作品大赛,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展示了我们的走出去,展示自己骄傲风采;组织和其他高校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疑义相与折;组织书法作品展,让大家接近艺术,欣赏艺术。于是,我们在艺术的台阶上一步一步的攀升着,同时,我们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讲座,培养会员的手底功夫,进行作品展示。当一幅幅余留我们奋斗的清香的作品展现,我们听到一声声由衷的赞叹。
我们,用我们的青春追求,卷起翰海雄风。
我们,用我们的如橼之笔挥舞起我们壮搏天地的希望!
我们骄傲地说:我xxxx的翰墨人!我们的口号:承前继后弘扬中华传统,以书会友尽显英雄本色!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2.书法作品的解说词
王羲之博精群法,推陈出新,开一代新风。
他具有儒雅飘逸、高洁傲世的气质和个性。魏晋清谈世风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他退隐山林,以吟诗作书为乐,故其书风清峻飘逸,含蓄蕴藉,行云流水.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 ,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3.介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解说词]
举例如下: 一、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二、代表作《兰亭序》简介: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三、《兰亭序》摹本简介: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4.有关名碑荟萃的解说词
西安碑林座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
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 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
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
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
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我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
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字样。
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 碑林中还记载了诸多历代爱国主义人物,如被誉万世师表的孔子,统一中国文字的李斯,对蜀汉忠贞不渝的关羽,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历代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以及励精图治的邓廷桢,推行新法的康有为等。
他们那忧国忧民,为事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也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块色如黑玉,光可鉴人,高590厘米的细石合成,碑上加方额,额上刻浮雕瑞兽、涌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优美的卷云,顶上作山岳状;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不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
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
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此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石台孝经》、《开成台经》等名碑,原来竖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今西安市南门外)的国子监内,唐末韩建(大尉许国韩公)缩小长安城后,这些碑连同其它一些名碑都散落到了城外。唐昭宗以及后粱时期,陆续将这些石碑移到原唐代尚书省西隅。
到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3年),又将全部碑石搬到学府之北,就是今天的碑林所在地。此外,明清两代的《兴学碑》、《修渠记》、《修栈道记》、《修城记》、《修庙记》等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
5.介绍王羲之的书法的解说词
举例如下:
一、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二、代表作《兰亭序》简介: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三、《兰亭序》摹本简介: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6.王羲之书法作品解说词600
王羲之书法艺术(wangxizhishufayishuj乇羞户(321—379),东晋书法家,在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
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7岁开始学书。
其叔父王工书画,对他影响很大。他又得到女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卫肤族孙女)的指导,大有长进。
稍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晋书·王羲之传》)。
后来,他博采众家之长,变汉魏质朴古风,创造了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遂独占鳌头,备受大家推崇。王羲之早年书法不如庾翼、郗惜等,但他能勤学苦练。
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我们如果都能这样勤奋,未必就落后于他。”他善于观察生活,从鹅划水的姿态领悟出笔势:食指高钩如鹅头昂扬微曲,无名指内钩如鹅掌撑地。
运笔时如鹅两掌齐力拨水。至暮年,王羲之的书法臻于神妙,各种书体都有很高的造诣,变化无方而又挥洒自如,出人意表而韵味无穷。
有一次,他去一位门圭的家,见几案平滑洁净,一时书兴大发,就在几案上写起字来。但门生之父不懂书法,竟用刀刮去。
门生见后懊丧连日。又有一次,他遇见一位卖竹扇的老妇,就在每把扇上写上5个字。
老妇见新扇尽着墨迹,很不高兴。他说:“你说这是王右军写的,每把卖钱百文。”
果然,人们听说是王羲之书法,遂抢购一空。王羲之书法代表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对后代影响巨大。
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下史论曰:“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具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沦哉!”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但真迹俱未流传下来。据说《兰亭序》的原本作为陪葬品。
7.名碑荟萃的解说词 名碑荟萃的解说词
大家好,现在您看到的就是我国著名的西安碑林。这里汇聚了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石墓志共计两千三百多块,真可谓“名碑荟萃“。看!这是“书圣”王羲之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他的字潇洒清秀,令中外人士奉为极品。这是这是欧阳询的《皇甫诞碑》,他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自成一家----欧体。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体现了他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处圆而有力的颜体。颜真卿之后,有较大影响的是柳公权,他的字吸取了颜真卿和欧阳询的长处,有自成一体,有颜筋柳骨之美称.
各位要照相留念的可以去,也可以细细品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书法社证名登记表解说词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