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黎"字的缭草字怎么写才好看
黎[lí]
一、基本解释
部首: 氺、禾
1. 众:~民。~庶。
2. 古通“黧”,黑色。
3. 古国名。
4. 姓。
二、详细字义
◎黎lí〈形〉
(1)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2) 通“旅”。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诗·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祸以烬。”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民众。陈祗时《贺寥溪乔迁》诗:“经家已与小康齐,侧贾斯文心在黎。润泽雅居梧苑好,高枝引得凤凰栖。”
(3) 颜色黑中带黄 [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4) 老,年纪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2.黎字行书怎样写
第一部分:基础笔画的写法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
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另外,由于有了曲折变化,行书挑的运笔速度也不如楷书挑那样短促。如:“总”字,红色箭头所指。
挑:顺锋入笔,向右下顿笔,回锋蓄势后向右上行笔,提笔出锋。注意与下一笔的映带关系。
钩的写法:行书钩的笔法与楷书相似,但顿笔的动作不如楷书明显,常常是回锋顺势出钩,还需顺势映带下一笔,以体现行书流畅的特点。折弯钩:折弯笔行至尾端,回锋蓄势后向左出钩,转角处应流畅、自然、含蓄。
卧钩:弧线行笔至尾端,回锋蓄势后向左上出钩,转角处流畅、自然、含蓄。转折的写法:行书的转笔与楷书转笔一致,也以圆转、自然、流畅为原则。
行书折的笔法与楷书有异,其转角不如楷书显著,极少出现圭角,也体现了行书的流动感。如:“贤”字,红色箭头所指。
转:笔法为边转笔边行笔,应写得圆转、流畅,一气呵成,忌犹豫不定。折:横笔至尾端,折锋下行,无明显的顿笔与显著的圭角。
第二部分:结构疏密疏密是指根据笔画的多寡安排空间,笔画多处使其更密,笔画少处使其更疏,以疏衬密,以密衬疏,使疏密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宽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生动效果。收放 收放是指根据偏旁、部首形态的差异,而在大小、宽窄、长短上作夸张处理,造成部首之间大收大放的强烈对比,增加生动多变的趣味。
如“陵”字:左收右放。向背 向背常指左右两部分(或作为主笔的两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
左右相向者,两主笔(部首)拱向外侧,结体显得饱满;左右相背者,两主笔(部首)拱向内侧,结体显得瘦劲。如“国”字:笔势相向。
“国”字左右竖笔略向外拱,造成笔势上的相向,使整个字显得雍容、饱满、浑厚有力。争让争让是指偏旁、部首之间根据笔画的长短、多寡而作位置的挪让,使相互之间揖让有礼、顾盼有情,增添整个字团结和气的氛围。
参差参差是指偏旁、部首组合时不作整齐排列,而是左右或上下略加错位,以避免呆板,增添灵动、生气,使整个字在险绝中求得平衡。如“微”字:左中右参差。
“微”字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但三部分并不排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做明显错位:中间最高,左旁其次,右边最低,形成左中右参差,化呆板、平庸为灵动、神奇。欹正欹正是指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作倾斜、欹侧处理,又能倾而不倒,平中寓奇,增加字的变化和意外的奇趣.如"崇"字。
3.黎字的拼音怎写
“黎”字的拼音:【lí】
【黎】
拼音:lí
笔划:15
五笔:TQTI
部首:黍
结构:上下结构
笔顺:撇、横、竖、撇、点、撇、横折钩、撇、撇、捺、竖钩、点、提、撇、点
释义:1.众,众多:~民。~庶。 2.古通“黧”,黑色。 3.古国名。 4.姓。
详细释义:
【黎】【lí】
〈形〉
(1)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2)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3) 颜色黑中带黄: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4) 老,年纪大。通“梨”、“耆”: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词性变化:
〈动〉
(1) 粘。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 罗愿《尔雅翼》
(2) 比及,等到 :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名〉
(1) 古诸侯国名,在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长治西南
黎侯寓于 卫。——《诗·邶风·式微》
(2) 少数民族名,住在海南岛。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单(黎族人所织青红相间的木棉布)
组词:
1.黎庶涂炭 [lí shù tú tàn]
形容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出自《晋书·刘元海载记》:“黎庶涂炭,靡所控告。”
2.黎丘丈人 [lí qiū zhàng rén]
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
出自《吕氏春秋·疑似》:“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3.遗黎故老 [yí lí gù lǎo]
指前朝留下的历经世变的老人。
出自明·宋濂《曾君石表碑》:“当宋初改物,遗黎故老犹有存者。”
4.黎明 [lí míng]
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出自朱伯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5.黎庶 [lí shù]
众民,民众
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造句:
1. 巴黎的桥不仅作为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而且为花都增添了光彩。
2. 本文对海南黎族苗族自治洲师专139名黎族大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
3. 看气质和衣着,她竟和苏黎世街头养尊处优了一世的老太太并无二致。
4. 要是巴黎公社不依靠资产阶级的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一天以上中吗?
5. 昌黎县是久负盛名的花果之乡、鱼米之乡、文化之乡、旅游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