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渑池之会或负荆请罪的剧本怎么写啊
蔺相如:赵国上卿 廉颇:赵国大将军 赵惠文王:林励扮演 门客甲: 熊力奇扮演 门客乙:廉颇门客 杨岳峰扮演 门客丙:蔺相如门客张佳棣扮演 (王将军、陈大人、林大人分别由熊力奇、杨岳峰、张佳棣客串) 战国时代。
群雄割据,逐鹿中原,英才辈出,各事其主。就在这个人人勾心斗角的动荡年代,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在两位栋梁之臣——廉颇与蔺相如之间,演绎了一段“负荆请罪” 的感人故事…… 第一幕 (皇宫中,赵惠文王大宴群臣) (旁白):公元前279年某日,“渑池之会”后,赵惠文王在宫中大宴群臣,论功行赏。
谁能料到,在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中,正孕育着一场不大不小的宫廷争斗。 (陈大人与林大夫议论着上场,王将军走来) 王将军:两位大人好! 陈大人、林大夫:王将军好!(聚在一起小声商议,蔺相如上场) 蔺相如:诸位大人好! 陈大人、林大夫、王将军:蔺大人好! 陈大人:蔺大人,您在“渑池之会”上维护了大王及赵国的利益,不畏秦王,令我钦佩不已。
王将军:蔺大人,您居然能言辞犀利地与秦王针锋相对,保持了大王与赵国的尊严。令秦王不敢小视我赵国,实在堪为吾辈之楷模,百官之典范。
林大夫:不错,蔺大人,此次“渑池之会”,您立下大功,风头盖过了廉颇将军,大王此次大宴群臣,只怕是专门为大人您庆功的吧! 蔺相如:哪里,哪里,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王将军:林老弟,改日到我府上喝酒去…… (正说着廉颇走上殿来,众人与廉颇施礼) 蔺相如:(拱手)廉将军…… 廉颇:(头一转)哼! (旁白):蔺相如满脸错愕,转而沉思。
赵王侍从:大王上殿。 赵惠文王:诸位爱卿请入席。
文武官员:谢大王! 赵惠文王:上酒,此次“渑池之会”,扬我国威,请众爱卿与本王同饮此杯,祝我赵国国运昌隆! 文武官员:谢大王! 赵惠文王:诸位爱卿,本王此次宴请诸位,主要是因为众卿家为国尽职尽责,忠心耿耿,在渑池之会上与秦国对抗,丝毫不示弱,尤其是蔺大夫,在会上不卑不亢,扬我国威。今日,本王要重重犒赏蔺卿家。
蔺相如:(起身)大王,万万不可。为国尽忠,扬我国威,乃是赵国子民的分内之事,臣之所作所为何足挂齿。
若论功劳,廉将军的功劳最大。 赵惠文王:此话怎讲? 蔺相如:渑池之会上,臣之所以能不辱国威,是因为廉将军不辞劳苦,率大军驻守在秦赵边境,日夜戒备,才使秦王十分忌惮,不敢对大王施威。
赵惠文王:廉将军护驾有功,本王另有赏赐,蔺爱卿就不必推辞了。好!本王宣布:上大夫蔺相如维护国威,立下大功,拜为上卿,赐玉壁一对;大将军廉颇,护驾有功,晋升为神威无敌护国大将军,赐铠甲一副;其余文武百官,月俸(起身)各加三百石。
户部拨款,犒赏三军。 众臣:(起身齐回)谢主隆恩! 赵惠文王:今日大家当开怀畅饮,不必拘礼。
本王先走一步,请蔺卿家代寡人陪宴。 蔺相如:是! 赵王侍从:起驾! 廉颇:诸位畅饮,我廉某身体不适,恕不奉陪。
蔺相如:(追出)廉将军,请留步! 廉颇:哼,小人得志!(拂袖而去) (旁白):廉颇弗然不悦地离开了王宫,蔺相如呆立在原地。望着廉颇远去的身影,蔺相如若有所思。
面对廉颇的不友善,他似乎预感到了,赵国将面临一次来自朝廷内部的危机。 第二幕 第一场 (旁白):请看在廉将军府上发生的事。
门客乙:听说蔺相如已被大王拜为上卿了。 门客甲:对啊,而我们廉将军的官职还在他之下呀,这真是……哎!(摇头) (廉将军气冲冲地上场) 门客乙:不错,廉将军为国家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那蔺相如凭一张嘴皮子就平步青云,哎…… 廉颇:(大声说)想我廉某人,自十三岁从军起,大小征战百余场,纵横疆场,身上伤疤八十余处,凭借一刀一枪奋斗到现在。
而他蔺相如,只不过是区区一个宦官门下的食客,仗着能说会道,凭一张嘴皮子就平步青云,有什么真本领?我最看不惯那种人了! 门客甲:下次见到蔺相如,我们一定找他当面理论! (镜头切换) (旁白):而此时在蔺相如府中,蔺大人却是忧心忡忡。 门客丙:蔺大人,大王此次拜您为上卿,官职居于廉将军之上,那是无比荣耀之事啊,您似乎一点也不高兴? 蔺相如:拜为上卿那是大王对我的器重,但倘若此事令廉将军产生误会,导致我二人无法齐心协力,这对我、对赵国,可都是得不偿失啊! 门客丙:所以蔺大人才拒绝大王的赏赐。
蔺相如:不错,我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不希望赵国因我与廉将军的不合而闹内讧。请你嘱咐众家人,凡在街上遇到廉将军府中之人,都应礼让三分,切莫发生冲突。
第二场 (旁白):某日,大街上,廉颇的门客遇到了蔺相如的门客。 门客甲:嘿,那不是蔺大人家的门客吗? 门客乙:是那小子。
门客丙:(笑着走来)两位仁兄,别来无恙乎? 门客甲:(酸溜溜的)托廉将军的福,我们跟着他老人家出生入死,浴血沙场,什么也没得到,倒是把身体练得棒棒的。 门客乙:(嘲讽的口气)哪像你们蔺相爷,耍着那三寸不烂之舌,又是加官,又是进爵。
这真是会干的不如会说的啊! 门客甲:(打着哈哈)是啊,就连你们这些门客,也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啦! 门客乙:(恶作剧式的)那我们。
2.渑池之会写50个字
秦王让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作友好会见。
席上,他对赵王说:“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弹了一曲。
秦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以相娱乐。”
秦王不答应。蔺相如上前跪献。
秦王不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距离不满五步,大王不答应,我可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只得敲了一下。
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城给秦王作礼。”
蔺相如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赵王作礼。”直到酒筵完毕,秦王始终不能占赵王的上风。
3.渑池之会的故事简介(150~200字)
秦昭襄王因完璧归赵一事恼羞成怒,于秦昭王二十五年,借口赵国不与它一起进攻齐国,向赵进攻。取得赵兹氏等两城。次年,攻取赵的离石。再次年,白起取赵代、光狼城。
这时秦国大军正欲南攻楚,为安定东方的局势,在秦昭王二十八年,与赵惠王相约在渑池相会修好。史称“渑池之会”。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出使者约请赵王到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西,处在两国之间)相会。赵惠文王害怕秦国有奸计,想要推辞不去赴会。
蔺相如却对赵王说:“大王如果不去赴会,这必将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而给秦国留下口舌,以后秦国将会更加骄横。”于是赵王决定带蔺相如去和秦王相会,而让将军廉颇率军在边境接应。
赵王来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在酒酣之时,突然对赵王道:“我听说您非常喜欢弹瑟,而且弹得很好,烦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没有办法推辞,便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当时便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在渑池与赵王会饮,并令赵王为其弹瑟。”
蔺相如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气愤,于是便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现在我献盆缶,请秦王敲击作为娱乐。”秦王非常生气,拒不答应,还下令要杀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盆缶说:“我距离大王不到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的请求,那我将以死相拼!”秦王无奈,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
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稍后,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池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马上回答说:“那请秦王把国都咸阳作为献礼回赠赵王。”
直到酒筵完毕,秦国始终未能占上风。由于赵国已在边境部署重兵,时刻准备接应赵王,秦国便没敢轻举妄动,双方以平等地位重修旧好。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以功授官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以致于有后来的负荆请罪。渑池之会后,秦国、赵国间暂时停止了战争。赵军立即出兵齐国,攻下高唐等地。
扩展资料
渑池之会,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28年、赵惠文王20年)。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为免除后顾之忧,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
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渑池之会
4.《将和相》之渑池之会的改写400字
渑池之会(现代版)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官们商量说:“去吧,怕他扔原子弹;不去吧,有显的胆小。”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将军廉颇着特警部队送他们到边疆,作好抵御秦国军队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跳舞,赵王不好拒绝,就跳了一小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跳舞。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气愤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秦王为赵王唱首歌。”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5步远。您要是不答应,我就跟你同归于尽!”秦王走投无路,只好唱了一首不潮不用花钱。
秦王没占到小便宜。他知道廉颇早边疆做好准备,不敢枪毙赵王,只好客客气气的送赵王回去。
5.渑池之会的翻译 给下哈
拼 音 miǎn chí zhī huì英文翻译 Meeting of Mianchi释 义 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
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发生时间 公元前279年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 渑池编辑本段原文如下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编辑本段翻译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
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
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
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
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
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
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
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
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相关故事 秦王以给蔺相如一块玉来换取城池,实际却推托他对秦王说:“宝玉有一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用计把璧拿到手后,他义正辞严地警告秦王,如果秦王用武力强夺,他的头就和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秦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蔺相如提出的条件:斋戒五天,在朝廷内举行设有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蔺相如料定秦王如果得到宝玉后一定会负约,不肯把城给赵国,便悄悄地叫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宝玉,从小路逃回赵国。
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举国称赞,被赵王破格提升为上大夫。 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
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
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
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相当于宰相)。
6.渑池之会的故事350字左右
中文名称: 渑池之会
发生时间: 公元前279年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发生地点: 渑池
事件介绍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
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7.渑池之会的启示作文500字
学了课文>,我深深被故事吸引了,回家后也没从故事中缓过神来,我很想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于是我上网搜到了>这个故事。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王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蔺相如和廉颇都劝赵王去,不然就等于向秦国示弱,赵王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到了约定的地点渑池,双方行过礼后,秦王与赵王摆宴席会谈。酒到中巡,秦王竟让赵王为他弹瑟,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秦国的御史把这记到了竹简上。蔺相如很是不悦,就让秦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就拔剑要和秦王拼个你死我活,秦王只好乱敲了几下,蔺相如也让赵国的御史记下了。
大臣们见秦王没占到便宜,就让赵王献十五座城池给秦王祝寿,蔺相如顿时反击,让秦王献出咸阳给赵王祝福,直到会谈结束,秦王也没有占到半点便宜。看到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佩服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惧权霸,而且还有宽宏大度,深明大义的情怀,为他的国家争得了荣誉,我们新中国,也有像蔺相如一样的人,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在一次新闻招待会上,面对美国记者两次尖刻的提问,他神态自若,巧妙地回答了这两个难题,同时还给了美国记者两次有力的还击,为我们中华民族争回了荣誉。
语文书中的故事吸引着我,而故事外的链接也很有趣,我不仅要学好课文,还要把书外的故事了解清楚,这使我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同时这些故事还激励着我,向**和蔺相如这些英雄人物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8.《将和相》之渑池之会的改写400字
渑池之会(现代版)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赵王和大官们商量说:“去吧,怕他扔原子弹;不去吧,有显的胆小。”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将军廉颇着特警部队送他们到边疆,作好抵御秦国军队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秦王要赵王跳舞,赵王不好拒绝,就跳了一小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跳舞。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气愤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秦王为赵王唱首歌。”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5步远。您要是不答应,我就跟你同归于尽!”秦王走投无路,只好唱了一首不潮不用花钱。
秦王没占到小便宜。他知道廉颇早边疆做好准备,不敢枪毙赵王,只好客客气气的送赵王回去。
9.《史记》文言文中渑池之会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汉〕司马迁 【题 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兼及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这里选的是原传的前一部分,集中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文中着重刻画了蔺相如智勇与不畏强暴的形象。
前二则颂扬了他在对外斗争中,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之绩。后一则表现他在处理内部关系上,“先国家之急”,顾大局,识大体,和不计私仇,忍辱含垢之德。
当时,秦国正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兼并六国的战争。而此时秦正准备集中力量对付楚国。
赵国在六国当中居于强国,秦未敢轻易对赵国用兵。这种客观情况,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活动,具有了胜利的可能条件。
文中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豪迈气概和磊落胸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2),拜为上卿(3),以勇气闻于诸侯(4)。相如者(5),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6)。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7)。
秦昭王闻之(8),使人遗赵王书(9),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0)。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12),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13)。臣舍人相如止臣(14),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15),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16),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17),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18)。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19),则幸得脱矣(20)。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1)?”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2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23),宁许以负秦曲(24)。”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25),臣愿奉璧往使(26)。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7),相如奉璧奏秦王(28)。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29),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30),倚柱,怒发上冲冠(31),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32),赵王悉召群臣议(33),皆曰:‘秦贪,负其强(34),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35),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36),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37),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38)。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39)。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40),礼节甚倨(41);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42),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譬睨柱(43),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44),召有司案图(45),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46)。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47),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8)。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49),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50)。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5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52),从径道亡(53),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5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56)。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57),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58)。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59)!”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60)。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61),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62),毕礼而归之(63)。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64),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5)。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66)。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67),欲与王为好(68),会于西河外渑池(69)。
赵王畏秦,欲毋行(70)。廉颇、蔺相如计(71),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72):“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73),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74)。”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