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止血带的使用方法
选定止血带的部位后,应先在该处垫好布条,把止血带拉紧,缠肢体两周打结,松紧要适宜,以观察伤口不出血为度。上止血带要记好时间,冬天每隔半小时、夏天每隔1小时要放松l/2分钟,然后再绑起来。再绑时部位要上、下略加移动。对大出血病人,应在上止血带的同时,尽快送医院治疗。
要用无菌水(煮沸后的水)清洗伤口,并且用干净的指头轻轻找出深层的动脉,用消毒线小心扎住动脉。这是开放性的伤口被触及的第一次。
如果动脉断裂得很彻底,末端可能会萎缩,寻找会很困难。当你确信动脉在某小块组织中时,可以用大号的针将整个组织都缝扎起来。
检查手术是否成功的同时,尽快松开止血的绷带,弄清楚导致出血的动脉,是否仅仅是包扎完毕的那一条血管。如果发现仍会流血,应立即重新扎上止血带,继续寻找破裂的血管。组织中会有其他的小血管,它们会提供肢体维持生理代谢所必需的血液,维持循环。
不要把止血带留在原处。 需要使用止血带的只有两个部位:前臂(就在腋下)和大腿的上部。选择宽度至少5厘米(2英寸)的布带,当作止血带来使用。如果被迫使用更窄的线(电线或者是绳索)的话,必须垫上折叠多层的布料,以减少不适感,避免损伤神经或者肌肉。
止血时,将止血带沿着肢体捆绕3圈,系成一个半结,在结上放上一根轻便的短棍,再把它捆成双结。必须把止血带捆紧一些,直到出血停止。
止血时,止血带必须捆得足够紧,以阻止血液供应,但是要有间隔地松开一次,上述捆扎的方法可以方便松开。
血管结扎好后,应完全解开止血带。
2.止血带的使用方法简介
在现场急救中主要使用橡皮止血带和布性止血带。
橡皮止血带是一种特制的橡皮管,在现场可使用橡皮条、自行车内胎等替代。使用时要把止血带放在肢体适当的部位,如上肢要放在上臂中上1/3处;下肢放在大腿的中下1/3处。先在上止血带的部位垫一层软布,如毛巾、口罩等以保护皮肤。救助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止血带的头端,右手将橡皮管拉紧绕肢体一圈后压住头端,再绕肢体一圈后将右手持的尾端放人左手食指中指之间,由食指中指夹持尾端从两圈止血带下拉出一半,使之成为一个活结。如果需要松止血带时,只要将尾端拉出即可。
布性止血带是用绷带或布条制成的止血带。现场急救时可用毛巾、衣物撕成布条代替绷带。将布带缠绕肢体一圈后打结,圈内插入一小木棍绞紧,边绞边看出血情况,动脉出血刚刚止住即为松紧适度。然后将小木棍用布条固定。
止血带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但使用原则较复杂。只有准确地掌握这些原则使用得当,才能起到挽救生命和肢体的作用,否则将导致截肢致残。
1.上止血带前,应先将伤肢抬高,促使其中静脉血液流回体内,从而减少血液丢失。
2.上止血带的位置应在有效止血的前提下,尽量靠近出血部位。但在上臂中段禁止使用止血带,因为该处有桡神经从肱骨表面通过,止血带的压迫可造成桡神经损伤,进而使前臂以下的功能日后难以恢复。
3.止血带不能直接绑在肢体上,准备上止血带的部位应先垫一层敷料、毛巾等柔软的布垫,用以保护皮肤。
4.用毛巾、大手帕等现场制作的布性止血带时,应先将其叠成长条状,宽约5厘米,以便受力均匀。严禁使用电线、铁丝、细绳等过细而且无弹性物品充作止血带,因为这些物品不仅止血效果不理想而且还损伤皮肤,为日后的治疗和康复带来麻烦。
5.绑止血带时其松紧度以刚压住动脉出血为宜。上带过紧易造成止血带处的皮肤、神经、血管和肌肉的损伤,甚至引起肢体远端的坏死,不利于今后伤肢的功能恢复;上带过松只压住静脉未压住动脉,血液只出不进,不仅达不到止血目的反而加重出血。上带成功的标准是,远端动脉性出血停止、动脉搏动消失、肢端变白。
6.上止血带的伤员要有明显标志,并在止血带附近或皮肤上明确写上上带时间。为防止伤肢缺血坏死,每隔40~60分钟放松止血带l~2分钟,松带时动作要缓慢,同时需要指压伤口以减少出血。如果伤员全身状况差,伤口大,出血量多,可适当延长放松止血带的时间间隔。但是止血带使用的总时间不能超过5小时,否则远端肢体难以存活。若已超过9小时伤员仍在运往医院的途中,则此后不再定时放松止血带,因其远端肢体已无生存的可能。坏死的细胞会释放出钾离子、肌红蛋白和肽类等有毒物质。肢体此时如果松解,这些有毒物质将随静脉流入全身,产生中毒,可导致心跳骤停而突然死亡。与此道理相同,在地震灾区急救时,如果伤员的肢体被埋压的时间过长,因缺血缺氧已发生组织坏死,为防止毒素回流全身,应迅速将被压肢体用止血带结扎,再清除被压物体,然后送医院作近一步处理。
3.怎样正确使用止血带止血
止血带使用不当时,可以造成肢体缺血、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上止血带的压力[1] 压力过低,仅压住静脉而未压住动脉,可以增加出血。
压力过高则压迫神经干或造成软组织损伤。所以上止血带的压力要适中。
上止血带后,观察几分钟,肢体末端发紫、麻木说明扎得过紧,压迫了神经。如果仍能摸到脉搏跳动或伤口仍出血,说明没有扎紧。
[2] 2、上止血带的部位[3] 上止血带的标准部位,上肢在上臂的上1/3处(中1/3处易造成桡神经损伤)。下肢在大腿的中下1/3的交界处。
若创伤较重,为减少组织缺氧范围,既使在前臂和小腿,可把止血带上在靠近伤口的稍上方。[4] 3、上止血带的时间[5] 原则上应尽量缩短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适当。
气候寒冷、肢体温度低时,时间可稍长些,一般可持续4~5小时。时间过长就可能引起肢体坏死。
所以使用止血带时要有明显标志,证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尽量在短时间内送到医院。[6] 4、止血带的解除[7] 过去认为1~2小时就放松一次止血带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切勿施行。
上止血带的时间较长,放松后可以有大量毒素随血流被吸收,引起中毒性休克或其他不良反应。为避免复发出血,应在做好输血、输液和有效的止血准备后,才能放松止血带。
[8]。
4.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扎止血带的部位应在伤口近心端,尽量靠近伤口。前臂和小腿不适于扎止血带,因此处有两根骨头并列,骨间隙可通过血流,止血效果不佳。上臂止血不可扎在中1/3处。以防勒伤挠神经。
(2)扎止血带前,应先垫上三角巾或毛巾,避免止血带直接接触皮肤而损伤皮肤。
(3)扎止血带时,应将胶皮管适当拉长,绕肢体2-3圈后再固定,借胶皮的弹力回缩压迫动、静脉。绑扎不要过紧或过松,以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合适。
(4)尽量缩短扎止血带时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宜,最长不超过4小时。
(5)使用止血带期间,每隔半小时至1小时应放松止血带一次,放松时可用指压法临时止血,以缓解局部肢体的缺血。松解1-2分钟后,立即在稍高的平面上扎止血带,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绑扎。
(6)放松止血带时动作应缓慢,防止患肢血流突然增高,使末梢血管容易受损,并影响全身血液的重新分布,使血压下降。
(7)上止血带的病人在护送过程中,对伤情应有明显标记,写明血流阻断的具体时间,以便他人按时放松止血带,防止肢体长时间阻断血流,造成组织严重缺血坏死。
(8)使用止血带时要注意肢体的保温,因伤肢血液循环被阻断,抗寒能力低下,容易发生冻伤。
5.用止血带怎么健身手臂
1.时间:使用止血带的时间应尽量缩短,以lh为宜,因特殊情况需延长止血带使用时间,连续时间最长不超过4h
期间应每隔
0.5h至lh放松1次,每次1一2min
再在该平面上绑扎,禁止在同一部位反复绑扎。
2.标记:使用止血带的患者,应佩戴止血带使用卡,注明开始上止血带时间、部位、放松时间。
3.保暖:注意肢体保暖,冬季更应注意防寒,因肢体阻断血流后,抗寒能力低下,易发生冻伤,上止血带处,不可覆盖,便于随时观察出血的情况。
4.观察:上止血带患者转运途中,要严密观察伤情及患肢情况,如止血带是否脱落、剧痛、发紫、坏死等应予调整。
5.放松:止血带放松后如出血严重可用手压迫出血动脉,如已不出血,则不需继续使用止血带,但不应立即取掉,应维持松开状态,继续观察,确实止血后方可取掉。
6.停用:停用止血带时应缓慢松开,防止肢体血流突然增加,伤及毛细血管及影响全身血液重新分布,甚至血压下降,取下止血带后应轻抚伤肢,缓解冰冷,麻木等不适感觉。
7.禁忌:伤肢远端明显缺血或有严重挤压伤时禁用此种方法止血。
6.静脉输液时怎样合理使用止血带
1止血带结扣离离穿刺点的距离手背静脉输液时,止血带结扣离穿刺点的距离最佳为5一tOcm。
其根据是:短于3(3m时,小静脉腔内血流量少,使其压力小,不易回血;止血带结扣点长于20cm,则回血慢,血管不易充盈,造成穿刺准确率低,所以5—10cm最佳。同时,扎止血带时间不宜过长,过K易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皮肤发绀,血管走行不明显或把血管压瘪,不利于穿刺成功。
2止血带结扣点的位置止血带结扣点不能在所要穿刺的血管上。其根据是:如结扣点在穿刺的血管上,一是血管充盈慢,二是不能阻止静脉回流,即使针头刺入血管也不回血,往往造成穿刺未成功的假象。
三是扎的过紧易把血管压瘪,使液体滴入不畅。为此,止血带的结扣点应在血管旁开l~2cm为宜,多于2cm时解结扣不方便。
3松解止血带的方法按照常规消毒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嘱病人松拳,左手拇指定针柄的同时,示指从手掌外侧将穿刺部位皮肤轻轻往下绷紧,并固定于穿刺点上消毒部位以外处,松解止血带。常规穿刺见回血松解止血带时,由于系紧的皮肤因止血带的放松恢复正常导致lIIL管位置的改变,穿刺针头易再次刺破血管壁,使已经完成的穿刺失败,而示指的固定增加了松拳后松解止血带前穿刺部位的稳定性,减少了再次刺破血管壁的可能;此种方法对于血管弹性差,血管壁脆弱的病人效果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