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确的使用广角镜头
站在路口,放眼望过去,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向远方。
人群、车辆、甚至道路的本身似乎都变得愈来愈小,消失在天边。你想起了昨天的送行晚宴,一大群朋友都挤在圆桌的那一头,等候你来拍一张团体照。
如果说看到让离去的朋友消失在天边,似乎是一场难以避免的情景,你可曾经想过,为什么在拿人作主体的照片上,却也把朋友推到照片的边缘,大半幅的画面反而被圆桌所占?这就是视觉上的透视感。而正因为这份透视感,使得很多利用焦距比较短的所谓“超广角镜头”所拍出来的照片,显得变形,而它的使用也就变成了一种学问。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下幅照片去理解:在上幅照片里,我把两根金属长条放在照相机的前面。从镜头前斜向地展开。
当我把这样的安排用一只20mm广角镜头拍摄了下来以后,在照片里,这两根金属长条却形成了照片左右边缘,而长条所勾画出来的扇形,展现在整张照片的长方形画面上。这也就是说,透视感使得接近扇形基点(瞳孔或是照相机快门)的景色,不论是眼前的大路还是圆桌,都被拉宽了,展现在这幅长方形画面的底部,而远处宽广范围里的景色,却被压缩在长方形的上端,相对地变得很小。
因为眼睛的透视感是和我们与生俱来的,愈远愈小是天经地义的现象。至于说近。
站在路口,放眼望过去,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向远方。人群、车辆、甚至道路的本身似乎都变得愈来愈小,消失在天边。
你想起了昨天的送行晚宴,一大群朋友都挤在圆桌的那一头,等候你来拍一张团体照。如果说看到让离去的朋友消失在天边,似乎是一场难以避免的情景,你可曾经想过,为什么在拿人作主体的照片上,却也把朋友推到照片的边缘,大半幅的画面反而被圆桌所占?这就是视觉上的透视感。
而正因为这份透视感,使得很多利用焦距比较短的所谓“超广角镜头”所拍出来的照片,显得变形,而它的使用也就变成了一种学问。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下幅照片去理解:在上幅照片里,我把两根金属长条放在照相机的前面。
从镜头前斜向地展开。当我把这样的安排用一只20mm广角镜头拍摄了下来以后,在照片里,这两根金属长条却形成了照片左右边缘,而长条所勾画出来的扇形,展现在整张照片的长方形画面上。
这也就是说,透视感使得接近扇形基点(瞳孔或是照相机快门)的景色,不论是眼前的大路还是圆桌,都被拉宽了,展现在这幅长方形画面的底部,而远处宽广范围里的景色,却被压缩在长方形的上端,相对地变得很小。因为眼睛的透视感是和我们与生俱来的,愈远愈小是天经地义的现象。
至于说近处的景色是否变大了,没有人会去注意它。但是不同镜头,由于它收罗的扇形范围各有不同,所带来的转变就很明显了。
一般所谓“标准镜头”的透视感和肉眼所看到的比较接近,也就因为如此,而被标以“标准镜头”这个称号。但是广角镜头所带来的,却超越了我们肉眼所能接受的程度,我们注意到近处的题材比肉眼所看到的更为突出,因而意识到照片变形了。
建立在实物成像基础上的摄影,即使不像在日本那样,被称为是“写真”,大家的心目中还是认为它是“纪录”。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识到照相机和肉眼在观察景物之间的差距,广角镜头所带来的变形就可以成为我们发挥表现力的工具。
一张照片的拍摄也就成为一次再创造,它不再只是单纯的纪录而已了。透视感为广角镜头所带来的特性,使得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广角”并不是单纯地把更多的景色收罗在一幅画面上。
在使用这样的镜头时,我们有必要去选择适当的拍摄题材。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找寻能够从画面前景中突出的题材。
一张照片,如果没有明显而有意义的前景,就会显得特别空洞。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广角镜头这种强调前景的效果,虽然能使它淡化远处景色在画面里的地位,但确也不否定远景的重要性。
因为短焦镜头比较清晰的景深能使得远处的一树一木都很清楚的显现在画面上,我们很难利用大光圈来虚化它。因此,除非前景与远景有明确的关联,否则就会带来喧宾夺主,甚至凌乱的后果。
正因为广角镜头会把远处的景物压缩而集聚在一张照片的上方。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向外延伸的(不论是垂直的还是水平的)直线,除非把它放在中心的十字线上。
随着这些线条的延伸,它们就会逐渐地被压缩而变形。这会使得一条肉眼看过去水平的横线呈现出倾斜甚至变成拱形。
这种现象最明显的是在水陆交接的湖畔或海边。而垂直的线条,不论是高大的树干或耸立的高楼,也会因为它们离开镜头的距离愈来愈远而呈现出向中央倾斜的现象。
为了考虑到拍摄建筑摄影者的需要,摄影器材厂商也有所谓“变轴”镜头的生产。来校正这一方面的效果。
当然在目前数码摄影的时代里,这个问题也可以在拍摄后通过电脑软件来加以处理。透视感所带来的“变形”,造成了广角镜头和肉眼观察之间的差距。
但与其把它看作是这种镜头的“短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镜头的特性。这就像驾驭一匹有个性的野马一样,如果能够让它的性能和我们的拍摄意图相互结合一致,所得到的效果,就往往会使得一个画面更有含义和震撼力。
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怎么。
2.如何使用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相对于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是比较容易上手的,主要是因为焦距短,安全快门比较低。
在使用广角镜头时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是构图,因为视角非常大,照片中的事物往往会非常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构图这东西没法用三言两语讲清楚,需要多看优秀的作品,多体会。推荐布列松的作品,他的构图比有些画家的构图都牛的。
广角镜头能够拍出很强的透视感,这是个技巧,比较简单,比如拍一排树,从斜侧面拍,就能拍出近的树特别大,远处的树特别小的强烈的纵深感觉。利用这一点,拍人物的时候仰视可以拍出修长的大腿,俯视可以拍出瓜子脸。
哦对了,阳光充足的时候注意装上遮光罩。
3.摄像头广角镜头怎么用
广角镜头是一种焦距短于标准镜头、视角大于标准镜头、焦距长于鱼眼镜头、视角小于鱼眼镜头的摄影镜。
广角数码相机的镜头焦距很短,视角较宽,而景深却很深,比较适合拍摄较大场景的照片,如建筑、风景等题材。
广角镜头使用技巧:
1.视角范围大,可以涵盖大范围景物。所谓视角范围大,即在同一视点(与被摄物的距离保持不变)用广角、标准和远摄三种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取景,结果是前者要比后者在上下左右拍摄到更多的景物。当摄影者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若用50毫米标准镜头难以完整拍下的景物(如人物集体留影等),就可利用广角镜头视角范围大的特征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2.能强调前景和突出远近对比。这是广角镜头的另一个重要性能。所谓强调前景和突出远近对比,是指广角镜头能比其他镜头更加强调近大远小的对比度。也就是说,用广角镜头拍出来的照片,近的东西更大,远的东西更小,从而让人感到拉开了距离,在纵深方向上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特别是用焦距很短的超广角镜头拍摄,近大远小的效果尤为显著。
3.可夸张变形。用广角镜头将被摄体作适度的变形,把一些非常不起眼的,人们熟视无睹的景物拍得不同寻常。用广角镜头进行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一要根据题材的需要,二要少而精。不管题材是否需要,滥用广角镜头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一味从形式上追求怪诞离奇的效果是不足取的。
4.广角到底怎样使用
意识上的问题,其实就是你在拍照的时候没有把景物拉近,那么此时的焦距就是广角,相对的概念是你用你的相机拼命把景物拉的不能在近为止,那么这时候就是长焦端你看看你的相机一般都标有多少到多少的焦距,比如24-70mm,那么24就是广角,70就是长焦(前面的数字越小说明广角越广,能容纳的范围越多,后面的数字越大说明能拍的越远)其实说白了就是越广的广角在镜头里能容纳的或者说能拍进去的景物和内容越多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吧,当你拿相机拍风景的时候,有些东西没办法拍进去,那么你往后退一点,那么就可以拍进去,如果广角很广,那么你就不需要退或者退一点就可以了。
5.新手如何用好超广角镜头
目前市场上入门数码单反相机的套机镜头几乎都包括广角(如常见的18-55mm)。在APS-C画幅上,大部分情况下18mm(等效焦距28.8mm)已经足够广了。超广角镜头则是指那些焦距小于16mm的镜头。这种镜头可以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但也会给使用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使用非全幅图像传感器的相机上,30-35mm焦距就是我们所谓的标准视角了——基本相当于人类肉眼的视角。在18mm焦距下,可以获得几乎2倍于标准视角的视角范围,而在12mm,又会增加50%的视角范围——这已经非常远离我们习惯的标准视角了。在这种视角中,用户首先注意到的是夸张的透视、扭曲变形的边缘和前后景的关系。
这张照片中的树和云朵都极具喜剧效果,这种效果通常是无害的,不过同时照片中也出现了大量变形。使用广角镜头,图片中会收入更多的场景和被摄体,有点较暗,有些较亮,有些近,有些远,这些反差会对你相机的动态范围提出一定要求。
如果拍摄时镜头方向没有保持水平,那么画面中的垂直线条就会发生“汇聚”现象,建筑物看起来像是发生了倾斜,就像下图中那样:
如果你不希望出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确保相机位置保持水平。另外也可以通过后期处理修正这种变形,不过这样会影响照片质量和尺寸。
由于夸张的视角,通常广角镜头很难保证整张照片的锐度。收小光圈是一个有效的做法,但即使是f/11或f/13,也无法保证完美的锐度。因此你需要决定把焦点对在哪里,以及你手中相机和镜头的最佳光圈。
对广角镜头来说,自动对焦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即使数米外的被摄体也会显得非常小,因此会难以对焦。此时手动对焦也许是个更好的选择,先确定一个视觉中心,然后手动对其对焦。
广角镜头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镜头耀斑。由于视角较大,拍摄场景中往往会有明亮的光源,这就足以产生具有破坏性的耀斑。最适合使用广角镜头的时间是被称为“魔法时刻”的清晨和黄昏。据说广角镜头在冬天表现更好,因为大雪会降低天空与地面的光比。
第2页: 很明显,对于超广角镜头来说,“对准即拍”是一种错误的拍摄方式。上面提到的几个拍摄要点中,在一日的清晨或黄昏拍摄,或收缩光圈至f/11,都意味着需要使用三脚架。加上需要用手动对焦,我们仿佛回到了传统的摄影时代——每次拍摄前仔细地构图,根据规则来设置相机,然后才谨慎地拍下一张照片。对于风光和建筑摄影来说,这不成问题,但是对人像、运动或街拍来说,恐怕就不太适用了。
对建筑摄影来说,反差比分辨率更重要,另一件重要的事是找到所有直线的“汇聚”点,并对其对焦。
广角镜头不适合用来拍人像,除非你希望得到一种卡通般的漫画效果。在极近的距离拍摄,靠近镜头的物体会被夸张地放大,比如鼻子和前额。不过在拍摄环境人像时,超广角镜头是很有用的,可以在商店、办公室或工作室中拍摄,表现出人物生活工作的环境。
超广角镜头很适合用来讲故事,会给画面增加戏剧般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它可以向我们展示出从未见过的场景。
第3页: 下面是几条基本法则:
1.在前景中布置一些有趣的东西,否则画面中会出现大片的空白。对于风光摄影来说,可以降低机位,在前景中摄入一些野花或石头。
2.注意寻找对构图有帮助的线条,给画面增加更好的视觉效果。
3.注意有趣的天空。因为超广角镜头会摄入大量的天空画面,可以利用云彩构成一些线条。
4.拍摄建筑时尽量保持相机水平。
5.在空气干净的天气里,偏振镜可以增加色彩饱和度,而多云天气中适合使用中灰渐变镜。
6,靠近被摄体。你离被摄体越近,画面的戏剧效果就越强烈。
7.仔细检查画面,不要拍到无关的东西,比如你的双脚、三脚架支脚之类。
8.在拍摄风光时要使用三脚架。
6.如何正确使用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
很多人像摄影师都喜欢用定焦标头来拍摄人像,而用广角镜头来拍其实也能一样起到增色的作用。但有些摄友未必能很好地利用好手上的广角镜头,要是把模特拍得脸大手粗就难以交代了。为此北京时尚新锋摄影学校在这就广角镜头的人像摄影,和大家分享一些实用和应该注意的技巧,希望让你也能用广角拍出优质人像! 广角能容纳更多元素 广角镜头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以在近距离内拍下更多的元素。因为焦距的不同,所能拍摄的视觉角度也不同。50mm的标镜视角有46度,而35mm视角62度,28mm视角76度,18mm的更是有超过100度的视角范围。 若果以上数字不能很好直观地表现出视角差异的话,那么参考一下例图即会感受到不同焦距段的画面感。当然,焦距段还会因相机的画幅大小而不同,如APS格式或4/3系统等相机,即需要进行等效换算,才能得出它真正的焦距段。 它宽广视角的特点,使得利用广角进行拍摄时,能更好地记录当下的环境,为人像增添场面感,形成逗以景带人地的效果。 把环境与人物融合在一起,增加画面的气场 对于动作幅度较大的时尚街拍,广角能很好地在限定范围内捕捉到模特的动作 人景合一之利器 想要表达人与场景空间的关系,最适用的就是广角镜头,深远景深能把人和景都拍下,并强调了两者的相对关系。正因为广角镜有能把四周场景元素收纳进来的特点,所以用广角镜比用中长焦拍人像时,更考验自身的构图能力。 拍人像最怕就是被杂乱的背景喧宾夺主,一般优秀的广角人像作品,大部分都是极简的方式处理,广角摄影也可以是减法的摄影。 广角人像可以利用逗留白地的构图手法,不至于让画面过于饱和,反而更添韵味 延伸躯干尽显曲线 即使身高不够、比例也不均称,无谓唉声叹气,只需要用广角镜从下往上拍,就能马上拥有高挑的身材啦!正是因为广角镜的透视作用,才能做出如此拉长身形的效果。 而当我们从低角度近距离拍摄模特的时候,近距离的腿会占有较大比例的画面,而相对远的面部则会较小,所以视觉上便有拉长身形的作用。手臂线条、裙摆的延伸,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达成。 利用广角镜,把模特的腿部居于对角线位置,镜头的透视能令其有种更高挑的错觉 但如果被摄者脸部较圆、手臂较粗或者腿稍胖(不过一般你也不会拍这样的模特吧),广角镜用不好的话,反而会容易放大缺陷。所以拍摄时得注意,这些应避免放大的地方,别放置在画面周边或者贴近拍摄。当然了,如果想得到搞怪的效果,可用广角乃至鱼眼镜头贴着头,来拍出逗大头狗地的照片。
景深效果增强空间感 近些年单反大行其道,越来越亲民的价格也使得单反满大街。而大多数人追求的,都是大光圈浅景深的朦胧美,然而摄影一定非要浅景深吗看浅景深有助于表达主体,长景深则能记录空间。广角镜在先天上能提供长景深的效果,这在拍摄人像中有一个好处。一般近摄模特时,若景深过浅,则若失误抖动一点点就会脱焦。而用广角拍摄人像,为了微调角度来控制变形,往往与构图前锁定的焦点距离不一样,此时广角镜深远的景深效果,即能保证把模特拍得清晰。 若想让整个场景都在景深范围内,广角镜头是你正确的选择 微光摄影好助手 在微光环境进行拍摄,是每个摄影师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有时打开闪光灯对主体补光,反而会丧失真实的气氛,出来的感觉也与现场感觉不符。 微光环境下不得已的低速快门,直接影响了成像的清晰度,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若提高ISO,又不得不牺牲画质。除了大光圈镜头能舒缓这个困局之外,广角镜头所能提供的安全快门,也能让你减低晃动的几率。 广角镜头的安全快门足够慢,可以让微光下拍摄变得没那么吃力 所谓安全快门,是指不同焦距段镜头要手持拍摄时,需要稳定的最低所需快门速度,一般为焦距段的倒数。在大体上是遵循逗焦距越短,安全快门越快地的原则,再加上广角镜一般较为轻巧,镜身长度较短,手持更利于稳定,这也是广角镜适用于微光摄影的原因。
7.如何使用好广角镜头
站在路口,放眼望过去,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向远方。
人群、车辆、甚至道路的本身似乎都变得愈来愈小,消失在天边。你想起了昨天的送行晚宴,一大群朋友都挤在圆桌的那一头,等候你来拍一张团体照。
如果说看到让离去的朋友消失在天边,似乎是一场难以避免的情景,你可曾经想过,为什么在拿人作主体的照片上,却也把朋友推到照片的边缘,大半幅的画面反而被圆桌所占?这就是视觉上的透视感。而正因为这份透视感,使得很多利用焦距比较短的所谓“超广角镜头”所拍出来的照片,显得变形,而它的使用也就变成了一种学问。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下幅照片去理解:在上幅照片里,我把两根金属长条放在照相机的前面。从镜头前斜向地展开。
当我把这样的安排用一只20mm广角镜头拍摄了下来以后,在照片里,这两根金属长条却形成了照片左右边缘,而长条所勾画出来的扇形,展现在整张照片的长方形画面上。这也就是说,透视感使得接近扇形基点(瞳孔或是照相机快门)的景色,不论是眼前的大路还是圆桌,都被拉宽了,展现在这幅长方形画面的底部,而远处宽广范围里的景色,却被压缩在长方形的上端,相对地变得很小。
因为眼睛的透视感是和我们与生俱来的,愈远愈小是天经地义的现象。至于说近处的景色是否变大了,没有人会去注意它。
但是不同镜头,由于它收罗的扇形范围各有不同,所带来的转变就很明显了。一般所谓“标准镜头”的透视感和肉眼所看到的比较接近,也就因为如此,而被标以“标准镜头”这个称号。
但是广角镜头所带来的,却超越了我们肉眼所能接受的程度,我们注意到近处的题材比肉眼所看到的更为突出,因而意识到照片变形了。建立在实物成像基础上的摄影,即使不像在日本那样,被称为是“写真”,大家的心目中还是认为它是“纪录”。
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识到照相机和肉眼在观察景物之间的差距,广角镜头所带来的变形就可以成为我们发挥表现力的工具。一张照片的拍摄也就成为一次再创造,它不再只是单纯的纪录而已了。
透视感为广角镜头所带来的特性,使得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广角”并不是单纯地把更多的景色收罗在一幅画面上。在使用这样的镜头时,我们有必要去选择适当的拍摄题材。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找寻能够从画面前景中突出的题材。一张照片,如果没有明显而有意义的前景,就会显得特别空洞。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广角镜头这种强调前景的效果,虽然能使它淡化远处景色在画面里的地位,但确也不否定远景的重要性。因为短焦镜头比较清晰的景深能使得远处的一树一木都很清楚的显现在画面上,我们很难利用大光圈来虚化它。
因此,除非前景与远景有明确的关联,否则就会带来喧宾夺主,甚至凌乱的后果。正因为广角镜头会把远处的景物压缩而集聚在一张照片的上方。
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向外延伸的(不论是垂直的还是水平的)直线,除非把它放在中心的十字线上。随着这些线条的延伸,它们就会逐渐地被压缩而变形。
这会使得一条肉眼看过去水平的横线呈现出倾斜甚至变成拱形。这种现象最明显的是在水陆交接的湖畔或海边。
而垂直的线条,不论是高大的树干或耸立的高楼,也会因为它们离开镜头的距离愈来愈远而呈现出向中央倾斜的现象。为了考虑到拍摄建筑摄影者的需要,摄影器材厂商也有所谓“变轴”镜头的生产。
来校正这一方面的效果。当然在目前数码摄影的时代里,这个问题也可以在拍摄后通过电脑软件来加以处理。
透视感所带来的“变形”,造成了广角镜头和肉眼观察之间的差距。但与其把它看作是这种镜头的“短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镜头的特性。
这就像驾驭一匹有个性的野马一样,如果能够让它的性能和我们的拍摄意图相互结合一致,所得到的效果,就往往会使得一个画面更有含义和震撼力。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怎么去把广角镜头的透视感作为工具来作为我们拍摄上的发挥,就要看我们对这种镜头的“驾驭”了。
8.广角镜头有什么使用技巧
使用广角镜头比使用其他种类镜头更难拍摄出优秀作品。
如果能够非常好地掌握这种镜头,就能拍出优秀照片,将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许多摄影记者往往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使用这种镜头,实际是在尚无初步使用经验的情况下就企图超越。
在拍摄成组图片报道时,不应只会使用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而不会使用这两种镜头之间的各种镜头。要有节制地使用广角镜头,并用35mm至300mm之间的镜头作为补充。
应在提高照片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广角镜头,充分发挥广角镜头的性能,成为一只具有通用性的镜头。广角镜头的景深特别大,就是说,画面中的大部分物体都能拍摄清楚,这对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拍摄照片十分有利。
35mm广角所以特别受人青睐,因为所拍摄的照片变形较少,15mm或20mm超广角镜头,则有较明显的变形现象,因此不适合拍摄新闻照片。 斯比纳积三十多年的摄影采访经验,曾八次采访英国总统就职典礼,四次采访罗马梵蒂冈教皇选举。
斯比纳积的照片曾获450枚奖牌、奖状(其中包括著名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告诫摄影爱好者:“不要以为只要用上了广角镜头就能理所当然地拍出好照片。
对摄影者来说,拍摄之前首先应该经常考虑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镜头。是非常有节制地使用广角镜头的,常以其他各种镜头作为补充。
鱼眼镜头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使用广角镜头,一定要事先考虑成熟,并从概念上加以理解,认为使用可使照片具有更完美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就能使接受新的挑战,从而提高照片的质量。”
有人认为24mm广角镜头是新闻报道的最佳镜头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景深极大,可以同时记录人物与环境气氛。但须记住,即使是广角镜头,景深也总是有限的,因此,学会使用超焦距拍摄法,比依靠景深有更多的优越性。
人们常说,广角镜头造成夸张的透视效果,远摄镜头则缩短被摄体的平面。英国摄影家罗恩·斯皮尔曼认为,透视效果只同被摄体与镜头的距离有关,并不涉及到焦距,只是因为广角镜头经常用于透视非常明显的狭隘场面,远摄镜头主要是从远距离拍摄,才造成了夸张的印象。
对于上述观点,英国摄影家G.L.韦克菲尔德曾通过55mm标准镜头与广角镜头的对比来证明过。用两种镜头在同一视点各拍一张照片,用广角镜头拍的较大视点的照片,显然与另一张大不相同。
初看之下,似乎两张照片的透视不一样,然而实际这是一种错觉。 如果把广角镜头拍摄的负片的一部分,放大到同标准镜头拍摄的负片放大的照片尺寸相同,两者透视的一致性就一目了然了。
知道了这一点,在以后的实践中,便可以放心地使用广角镜头而不必担心会出现透视的改变。 关于近距离摄影的问题,韦克菲尔德指出:“广角镜头往往可以在很近的距离上调焦。
例如,24mm平面算起的,实际上如的最近调焦点可近至250mm。由于这一距离是由胶片头前表面算起,远不足200mm。
在这一距离内物距与像 距之比约为8:1,这与55mm镜头在最近调焦距离上 获得的物距与像距之比大致相同。”因此,韦克菲尔 德认为,“如果不用接圈或皮腔,要把物体的影像拍得大一些,使用广角镜头并没有什么优越性。
此外,由于使用广角镜头,镜头与被摄体的距离太近而很有可能使摄影师或相机的影子落在被摄体上面。”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斯皮尔曼认为,使用广角镜头时,靠近被摄体时用聚焦屏对焦非常容易,在远距离拍摄时就比较困难。但如果把广角镜头当标准镜头用,就不会遇到问题。
对于近摄,靠聚焦屏对焦就像使用普通标准镜头在较远的距离拍摄一样方便。在较远的距离拍摄,景深往往是很大的,因此,只要靠调整距离标尺就能很容易地取得清晰影像——判断上的错误可能要比一面观看聚焦屏一面调焦小得多。
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建筑物等,必须使相机保持纵向的绝对水平,否则近视点会造成剧烈的透视变化,在照片上使垂直线产生严重的会聚现象。在取景器上这种情况往往并不一定看得出来,只有当负片放大后或幻灯片投影出来时,这个缺点才较为明显。
实际上,照片上出现线条会聚现象并不是歪曲原景物,而是一种自然的透视效果。之所以被看成歪曲,是因为人们知道一个楼房的垂直线不会会聚,并希望在不合适的视点拍的照片上看到垂直线都是平行的。
然而,适当的会聚现象反而使照片显得真实。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柯达陈列室中悬挂着一幅赫梅尔的柯达大楼的片,看起来好像顶部比底部还宽一些,用尺子量一量照片,结果证明顶部和底部的宽度正好相同,这就说明稍微有点会聚比完全没有会聚看起来反而更真实。
用广角镜头拍摄垂直物体,如出现严重的会聚现象,则会破坏画面。一组全都指向同一点的树(为了把树顶摄入画面,不得己把相机高仰,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看上去很不自然。
L·布朗斯坦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找一个较高的地方,使拍摄者能在接近被摄体中部的高度上拍摄。另一种办法是向后退,使拍摄者能在不用抬高相机视角的情况下把整个景物收入画面。
为了避免水平线条的会聚,就得使相机的背部,也就是底片的平面与被摄体各条垂线构成的平面平行。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种能控制透视'的广角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