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诃子有什么用
诃子又名诃黎勒。味苦、酸,涩,性温,属补益药范畴。主要功用为涩肠,敛肺,下气、调中、化痰,开音。诃子有收涩大肠的作用,对久泻,久痢,可配合肉豆蔻,吴茱萸,芡实,木香、肉桂、五味子、补骨脂,茯苓、白术。赤石脂等同用。对大便下血,可配合防风,槐花炭、地榆炭、黄柏炭、白术,川断炭同用。
对妇女崩漏、带下,胎漏、胎动欲产等证。也可用诃子配合白术,山药,川断炭、黄芩炭,桑寄生、补骨脂、艾炭、芋麻根等同用。有收涩止血、固胎的作用。
诃子能收敛肺气,对因久咳不愈而致肺气浮散,症见久咳无痰,气短声嗄者,可以本品与百合,乌梅,五味子,麦冬,马兜铃等配合同用,以收敛肺气而止咳。但须注意,用上述这些收敛肺气的药品治疗咳嗽时,必须在后期肺内确实巳无实邪者,方可应用。否则容易敛邪难出,使咳加重。
诃子配合乌梅,旋复花、金果榄、五倍子,射干、蝉衣等同用,随症加减用于慢性喉炎、慢性咽炎、声音嘶嗄等症,可收到一定效果。
五倍子、诃子皆能敛涩止血,但五倍子性寒,诃子性温。金樱子酸涩,主用于涩固精关,诃于主用于涩肠止泻痢。肉豆蔻暖脾燥湿而止泻。诃子涩肠固脱而止泻。
乌梅止久痢、下血,兼能生津止渴,杀虫。诃子止久痢,下血,但苦多酸少,故又能泄气,降肺火。
生用行气、消胀、保肺、清痰,煨熟用则温胃固肠。诃子皮可用于久嗽、喘逆、久泄。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
咳嗽,痢疾初起及肺有实热,湿热泻痢,火冲气喘等,均忌用。
据近代研究,诃子对白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诃子到肠的下部,方有收敛作用,可用为治痢疾药,口含能治喉炎。
2.诃子有什么作用
诃子的功效与作用 本药又名诃黎勒。
诃子的未成熟果实名藏青果,又名西藏橄榄。 【性味与功效】 味苦、酸、涩,性平。
功效:涩肠止泻,敛肺利咽。 【传统应用】 主治久泻、久痢、脱肛;肺虚喘咳,久嗽失音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验方(《本草纲目》):诃子,煨熟,研末,或加木香,治疗气痢水泻。又长服方:诃子、陈皮、厚朴,蜜丸(该方原载《金匮要略》上,名长服诃黎勒丸)。
②诃黎勒散(《金匮要略》):诃黎勒,煨,研末,治疗气痢。③诃黎勒散(《太平圣惠方》):诃黎勒、白矾,治疗老人久泻不止。
④诃黎勒丸(《沈氏尊生》):诃子皮、海粉、青黛、香附、杏仁、贝母、栝蒌仁,治疗劳嗽。⑤诃子饮(《济生方》):诃子、杏仁、通草、生姜,治疗久咳语声不出。
3.鲜柯子如何泡制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用酒浸蒸(《雷公》)的方法。唐代有去核煨、熬制、炮去核(《外台》),“酥炙令黄”、“蒸去核焙”(《产宝》)等法。宋代有面裹火炮熟(《史载》),面裹煨、湿纸裹煨、熬制(《证类》),酒制(《局方》),姜制(《痘疹方》)等炮制方法。元代则“湿纸裹,炮,取皮用”(《世医》)。明代有麸炒去核、麸炒黑、煅烧、醋浸(《普济方》),烧灰(《纲目》),面裹煨熟(《准绳》),蒸去核焙(《必读》),酒浸蒸(《乘雅》)等法。清代有烧灰(《握灵》),酒蒸(《本草汇》)、煨(《钩元》)等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诃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诃子肉:取净诃子,稍浸,闷润至软,去核取肉,干燥。
3、炒诃子肉:取净诃子肉,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4、煨诃子:取净诃子与麦麸同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缓慢翻动,煨制麦麸呈焦黄色、诃子呈深棕色,取出,筛去麦麸,轧开去核。诃子每100kg用麦麸3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