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篆刻,边款怎么刻
边款刻制的方法,大约可分三种:切刀刻、冲刀刻、划刻。前两种所用的刻刀是平口双刀,后一种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边款,是一般篆刻家最乐于使用的方法,刻制时持刀如持毛笔状,将刀口右侧着石,用力下切,如刻「点」,则纯以右边刀尖下压并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为一小三角形。刻「横划」,则将刀口放平,以右边刀尖下压,并稍向左前方推动,便成为一个弦长钩短的不等边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扬的,与书法的横划一样。刻「撇」的时候,与横划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着刀下压,向左下方略推即可。「竖划」的刻法是由笔划开始处入刀下压,如划短则一刀可成,划长则渐向下冲移,至笔划尽处为止。刻长划多兼用冲刀,尤其是长的直划,常常如此。刻「钩」则除刻直划如上述外,并另起一刀,由直划下端着石,向左前方推动,自然便连成一钩。刻「捺」多借长「点」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长点之虚尖,对准应连接的部份。如必需刻成一捺时,则由长点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对准长点尽止处,而向右方压切,则虚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附图一参考)
冲刀的刻法,与切刀着力点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与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来刻。如刻一横,切刀着力在右下角,刀也是从右下角入,但冲刀法则由左边处处入,向右面实处冲刻。切刀法刻出的笔划宜短,而冲刀法刻出的笔划可长些。切刀法是石不动而刀动,何雪渔、丁敬身便都如此。冲刀法比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则整饬工稳。
切刀与冲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划刻成字的,刻法与写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为用这种尖刀来刻的边款,大多是草书,刻时腕力要强,方能与写字一样,使转向背,均能刻出。清代的邓石如、吴让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书写在右侧上,再用冲刀的方法刻出的。
——摘自《中国美术家论坛》
2.篆刻印章的边款该怎样刻,内容都有哪些
刻边款,篆、隶、草体多用双刀。行楷多用单刀,即一刀一笔。镌刻边款,可按笔顺刻。明人文彭所刻边款,沿用了刻碑帖的方法,即先将字写在印章上面,然后用双入正刀刻出,字体线条流畅,但缺乏苍古之气,今人运用很少。黄易沿习丁敬用单入切刀法刻边款。据传,黄风气镌刻边款右手握刀不动,左手拿石章就锋而刻。每刻一字。印章必旋转多次,方寸之地刻上百十字,印面光洁如初,别有一番风韵。近代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等篆刻大家刻款,使用的也是丁黄之法。其中,白石老人刻款,先将横画一次刻出,旋印后再刻竖现,最后补齐其他笔画,字体刚劲古拙,自成一格。
初学者镌刻边款,最好使用行楷小字。行楷小字一般都是直接奏刀。但运刀时要注意行气,并用刀角入石,用力钉下。刻“点”时,将刀角插入石内,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横画”时,先用右刀角着石一按,刻出横画收笔韵味。然后,自右向左横向行刀,至笔画终点,用右刀角向左弯一按即刻出起笔。刻“竖画”时,先将右刀角锲入石内,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笔画终点便可。“长撇”刻法也是将右刀角入石,先重后轻向左一冲即可。行楷中很少有捺笔,边款中的捺笔多为“反捺”(即长点)代替。总之,镌刻边款,要注意发力适度。否则,会因用力过猛而刻“花”。
另外,镌刻边款还需要注意石质的优劣。行刀时,用力要有轻重之分。石质松脆的宜轻不宜重,过重则笔画崩成一片,无法辨认。但过轻也不好,过轻拓出的边款字迹不清,影响印章的整体效果。
3.篆刻字体:古玺、汉印、汉简、说文、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
你的概念有点模糊。
先分清时期概念:
古玺--古代皇帝及帝后印章的称谓
汉印--专指汉代的印章,有其特有的风格面貌
汉简--指汉代竹简及竹简上所书写的文字面貌
说文--指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的略称,此处意为书中所写字体的面貌
小篆--秦统一后的文字俗称
摹印--指临摹印章
简文--“汉简文字”的略称
玺文--专指印章所用的文字
金文--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甲骨--指古代殷商时期刻画在兽骨龟甲的文字
大篆--秦统一前的文字俗称,包括石鼓文、金文
缪篆--同上,属大篆类。
清楚了这些,就容易区别了。所谓“篆刻”首先应该以篆字入印,现在常以“篆、隶、楷”字入印。“甲骨文”因其字数不多,不能适应当前使用需要而不常使用,(如能符合个人需要,也能入印,但不能生搬硬套)。总之:“篆刻”要以一种字体风格面貌刻印,又要符合个人使用需求,还要顾及审美特点。
4.印章篆字怎么翻译
您这个问题问的好,篆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叫大篆,各国的篆字写法各不相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由李斯主导规划统一了文字,称其为小篆,后世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我们书画所用印章基本是以小篆为基础的缪篆,形状基本是方型,以便排版创作。
没学过篆书和篆刻的人,要他认一方篆印是很难的,因为他不了解篆字的基本结构,给他一本篆刻字典也无从下手,这需要长期的学习才能了解,就象宝石类鉴定,可以说是一种熟练工种,需要长期亲身去体会石头,多上手,慢慢的会形成一种潜意识,俗称感觉,只要看一眼,一上手,就知道有没有,所以古玩古董鉴定行儿里有句话“一眼假”,就是这个道理,看多了一眼就能分辨东西品质,认识篆印也是同样道理!
胜于蓝团队为您解答。满意请采纳!
5.篆体字 书写
书法、篆刻上多用小篆,小篆为大篆的对称,也称“秦篆”。就秦篆书写的一些规律,我简略谈谈。
篆书讲究笔墨变化,沉雄朴厚,凝练古拙。
篆书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起笔和收笔:
起笔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 ,行至末端转回锋。
转折:
转折两笔,接笔处要不留痕迹,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直弯:
篆书很多地方不是一笔下来,而是转弯,像个辘轳把。向下行笔以后,要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上弯弧:(这样的笔画名是我起的,下同)
篆书的“口”字,下边要写成一笔,成为一个向上的弯弧。写法是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下弯弧:
篆书的“木”字之类,要写成和上弯弧相反的下弯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左右及斜弯弧:
篆书的“有”、草字头等,要写成左右弯弧,或者成四十五度斜度弯弧,写左右斜弯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笔顺特点:
先中间后左右,先外包后里头 ,先主笔后副笔,(个别先副笔后主笔,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就是这些,是我学习篆书及个人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