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写连体字
连体字,又叫连笔字,即行书,草书的俗称,凡笔画首尾相连皆是连体字。
(1)首先练好楷书
要写连体字要先练楷书,练最基本的笔画的写法。之所以练楷书,是为了将来写出来的行书有力度,有型之后再练行书,其中就有很多连笔了;
草书还应受草法约定俗成的规矩制约,草法是有严格规则的,绝对不能信手画符,随心所欲,草法不能脱格,这“格”就是规矩。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中不违笔意也。”
历来书家都指出,写草书要有扎实的楷法。赵构《翰墨志》中说:“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庙堂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
(2)观察连体字的笔画
写字能写连笔,不是说写的快而是改变了笔画的顺序。草书结体为求简约,其偏旁都用符号代替,使草书点画的形态产生极大的变化,与楷、行书的结字有相当差距,这是草书结字的特点。
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
问题不在是否连绵,在于连的过程中在转折等处是否有断的意思,贵在能似断似连,去书店买本行书的字帖,观察它的笔画顺序,再学着写。
(3)追求整体效果的不失重心
草书结体并不是不要平衡,而是追求整体效果的不失重心。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点画连贯交接而成,书法是将汉字点画的组合排列,长短轻重各尽其变化之能事,使艺术形象瑰丽多姿,耐人寻味,惟一应遵守的法则是字的重心的平衡。
凡能在结构上守住重心,则构思不论如何独特,组合如何险峻,都是符合结构美原则的,变化与平衡是有矛盾的,但结构之艺术性也就产生在这矛盾之中。
(4)提高自身的修养
一般楷、行、隶书的结体都求平正、匀称、协调,以对立统一的法则,使结字能有疏密,长短、窄阔、伸缩、奇正、俯仰、向背等变化,使结字能长短合度,四面停匀。但是草书的结构它遵循的不是匀称的原则,而是取决于书写者内心情绪的变化。
草书之解构与组合源于书写者的艺术构思,心的律动和情的宣泄,一句话,艺术来源于思想,思想则受着传统哲理,伦理道德观、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的规约和影响,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笔字
2.凝字的拼音怎么写啊
“凝”字的拼音写作“níng”。
简体汉字:凝 繁体汉字:凝 汉语拼音:níng
汉字注音:ㄋㄧㄥˊ 凝的部首:冫 部外笔画:14 笔画总数:16
一、“凝”字的释义:
1.凝结,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结。~固。~冻。~集。~脂。~滞。
2.聚集,集中:~聚。~重(zhòng)。~神(聚精会神)。~思。~眸。~睇(注视)。~练。
二、和“凝”字有关的词语:
1. 凝神 [ níng shén ]
释义:精神集中。
例句:《庄子·达生》:“ 孔子 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嵇中散》:“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2. 凝视 [ níng shì ]
释义:不眨眼地看。
例句: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浩 倚栏凝视,睹物思人,情绪转添。”
3. 凝望 [ níng wàng ]
释义:注目远望。
例句:南朝 梁 江淹 《步桐台》诗:“寂听积空意,凝望信长怀。” 唐 元稹 《莺莺传》:“正是断肠凝望际,云心捧得 嫦娥 至。”《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范式 去后, 劭 凝望堕泪, 式 亦回顾泪下。”
4. 凝结 [ níng jié ]
释义:液体遇冷变成固体,气体因压力增加或温度降低变成液体。
例句:《淮南子·原道训》:“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於数而合於时也。” 高诱 注:“凝,如脂凝也。”
5. 凝眸 [ níng móu ]
释义:定睛去看。
例句:唐 李商隐 《闻歌》诗:“剑笑凝眸意欲歌,高云不动碧嵯峨。” 宋 秦观 《望海潮·越州怀古》词:“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