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的说文解字
【卷十】【赤部】赤
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烾,古文从炎、土。昌石切 南方色也。尔雅: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竀,三染谓之纁。郑注士冠礼云:朱则四入与。按是四者皆赤类也。郑注易曰:朱深於赤。按赤色至明,引申之,凡洞然昭著皆曰赤。如赤体谓不衣也,赤地谓不毛也。从大火。火者,南方之行,故赤为南方之色。从大者,言大明也。昌石切。古音在五部。俗借为尺。凡赤之属皆从赤。烾,古文从炎土。火生土。
2.赤是六书中的哪一类
赤字属于六书中的会意类。
解字——赤下的“八”为火,“八”中有人在火中火上被烤得红红的(另一说是人赤条条站在那里被火烤成红红的)。土,火生土,结合起来就是一个赤字。
古文“赤”形体赤,是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从火。
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
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原文【卷十】【赤部】赤南方色也。
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
烾,古文从炎、土。昌石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南方色也。
尔雅: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竀,三染谓之纁。郑注士冠礼云:朱则四入与。
按是四者皆赤类也。郑注易曰:朱深於赤。
按赤色至明,引申之,凡洞然昭著皆曰赤。如赤体谓不衣也,赤地谓不毛也。
从大火。火者,南方之行,故赤为南方之色。
从大者,言大明也。昌石切。
古音在五部。俗借为尺。
凡赤之属皆从赤。烾,古文从炎土。
火生土。
3.古文中常字是怎么写的
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sixteen feet]
出自: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小尔雅·广度》
解释为:
1、一般;普通;平常:常识、常规、人之常情。
2、长久不变的:常年、常青树、冬夏常青|、常年青。
3、时常;经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
【常规】 chángguī 一直在用的规矩、规格;通常的做法:常规做法、常规武器。
【常识】 chángshí 普通知识:生活常识。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以下为常的古代写法:
4.初一的古文翻译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5.百字古文怎样写
《念楼学短》这本书中,收录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大水求直言诏》,原文是:“暴雨为灾,大水泛溢,静思厥咎,朕甚惧焉。文武百寮,各上封事,极言朕过,无有所讳。诸司供进,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最近连下暴雨,洪水泛滥,我作为皇帝,经过深刻反思后,认为这是上天对我的警告,一定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自身修养不好,品德不够高尚,失了德行,才会导致这种天灾出现,为此我的内心感到十分惶恐。所以,专门通知文武百官,希望大家能指出我的错误,不要有任何顾虑,知无不言就可以了,我是绝对不会怪罪大家的。
另外,从现在开始,京城要少问地方政府索要钱粮,皇宫里的各种用度开支也要能省就省。如果还有什么工程需要征用民力,要么暂停,要么就别再干。还有,对于遭受了洪水灾害的民众,都要想方设法,按照受灾轻重,给予实物救济。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赤的古文怎么写(赤的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