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用户思维
之前一直提到一个案例就是为什么当初餐饮老板内参只有22万粉丝却能达到1亿的估值,这里除了行业,和品牌价值之外,最最重要的就是核心用户多,精准粉丝多。
我们早期玩网站,就喜欢玩流量,通过百度,通过其他地方去引流过来网站,这样我们就能通过这些流量赚到很多的广告费。但是据我观察大部分从站长转行到玩公众号的都做得不怎么样,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大部分的站长还没有从流量思维转变成用户思维。
是的,大家都玩公众号,看起来是做着一样的事情。但是运营的方式却真的差很远,做惯pc网站的人在引流方面无疑是会比一般人更加拿手,但是在留住用户,在运营用户方面却都不擅长。
所以流量思维的人就会感觉流量越多越好,而用户思维的人就会感觉粉丝越精准越好。 如果一个公众号或者其他的平台没有核心用户的话,是做不成品牌的,因为核心用户会帮你完善自己,帮你口碑传播,帮你塑造品牌,这些人也会帮你创造内容和支持你发展。
一个公众号的核心用户越多,他的生命力和价值就越大,他发展的速度也越快。 而原创内容就是连接核心用户最好的桥梁,所以为什么写原创的自媒体能收到很多会员,能卖出很多东西,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核心用户多。
所以很多以前做媒体做用户出身的人做公众号会比玩seo玩网站那些人牛逼,就是因为他们是在运营用户,而不是在运营流量,他们运营的方向是偏向去运营核心用户和精准粉丝方面的。 其实流量思维的人赚钱是比较快的,但是赚的钱都是小钱,并且不长久。
因为没有核心用户的平台是没有生命力的,是很难创造大的价值的,用户思维的人则赚钱会慢一些,因为在用户累积的期间会慢很多,但是一旦达到某一个基数之后就会高速发展,做出一个大品牌。 写这篇文章不是叫大家都要用用户思维去做公众号,因为每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并且资源和资金不同。
要做出一个有价值的品牌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普通的流量虽然没有精准用户有价值,但是做起来却比较快,意思就是赚钱会快一点。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财神:到底该先做赚钱的事,还是值钱的事?》有提到,每个人的环境不同,你应该先赚钱还是先做有价值的事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环境的。 当一个人要每个月都为生存,为生活费烦恼的时候,是没有条件去谈大发展的。
用户思维去创业固然是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用做流量的思维去先赚钱也不错,今天说这些主要是要告诉大家:很缺钱的人就先搞钱,有一定实力可以坚持去做某一件事的人就要开始考虑创造更大的价值。 所以不是说用流量思维去做公众号就不对,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自身的问题。
其实很多人的第一桶金都是通过某个技巧去获取到大量的流量或者其他资源赚到的,当有了第一桶金之后才去做有价值的项目。 做公众号也是一样,很多早期做起来的人都是通过做泛流量做起来的。
直到开始赚到钱了,并且手上有一定的流量之后才开始做细分领域开始做原创号的,早期的公众号其实99%都是内容搬运工,并没有什么人真的去做品牌。 而是后来微信发展越来越好,用户越来越多,并且用户越来越优质后,大家才意识到要通过公众号去做品牌,因为大家都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和优质用户的价值是非常非常大的。
好吧,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该如何去运营优质用户呢? 1,通过内容或服务输出你的价值 很多人做内容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根本没有想过这些内容对用户有没有用。其实不管是原创的还是你整合的内容,只有你的内容是对你的用户有用的,他们才会成为你的优质用户,你才能为他们创造价值。
运营用户的思维就是要搞明白你的用户需要什么,他们的痛点是什么,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这些东西。不然你连他们需要什么都不知道,怎么给他们创造价值、解决问题?当你输出的内容越优质,输出的东西越有价值,你才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
2,连接更多的优质用户 你只有连接更多的优质用户才更有价值,才能产生影响力。所以我们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微信上,需要更多渠道去分发你的内容。
其实如果是早期你能产生优质内容的话就应该找一些更开放的平台去推广,把你的内容投发到流量大的地方,开始没有基础粉丝而在公众号推广是没有效果的,微信是比较封闭的。所以,在前期运营更应该去通过更多的开放的渠道去吸收用户。
到了后期你连接的用户足够多了,能够在微信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了,就要把精力收回来、通过微信去裂变。 3,通过互动转换更多核心用户 我们不能只通过内容去运营用户,因为当用户达到一定的忠诚度的时候是需要一个更好的地方让他们产生价值的。
所以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能互动的平台,比如微信群,论坛等。让用户去生产有价值的内容或者其他有价值的资源交换等。
所以你需要为他们构建一个生态圈,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的依赖你,当你的生态圈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价值的时候就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工作,生活可能都离不开你了。
就像微信和qq,很多人已经离不开它了,因为不管是社交还是工作都有太多的人在依赖它们了。像我们利用微信创业的人,如果几天上不了微信。
2.谈谈你对用户思维的理解
互联网思维有:1、用户思维;2、流量思维;3、跨界思维;4、精致思维;5、快速思维。
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有:1、用户思维促使管理人员去了解员工并读懂员工,根据员工需求执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和激励方案;2、流量思维启发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员工对企业问题的关注量的多少来判断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关注量决定了问题对企业的影响程度;3、跨界思维启发管理人员在招聘人员时不仅要招聘同行业人才,同时也要招聘其他行业的人才,通过他们的不一样的眼光来找到企业的问题和发展机会;4、精致思维要求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员工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精致才能有市场;5、快速思维不仅要求做事要讲效率,也要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思路转变要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3.作为产品运营,如何培养自己的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原则
总结了用户思维最容易发现5个原则。基本大部分产品都适用。这样的用户思维拿捏会更快很准。这些原则是我们做用户产品时,一定会考虑到5个维度。
1、简单原则
所有产品简单化几乎成了惯例。敏捷开发、MVP产品。这些概念的流行帮助产品简单化,用户使用起来也很简单,方便。特别是苹果手机出世后。用户越来越喜欢简单的产品,进入app后,3秒就能知道这个app怎么使用的。这对产品经理来说,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刻了解哪些东西用户想要看到,哪些东西不要看到。这既是简单原则。
2、懒惰原则
一键生成,一键搞定。这些都是为了用户懒惰准备的。懒惰本质所有人都具备,因为大家都是时间有限的。所以我们做产品一定要在有限几步之内,达到用户想要看到的东西或者内容。还有注册登录时,第三方登录就是懒惰一种体现。购买商品时,那个购买按钮一直能看见,就是一种懒惰原则。
3、着急原则
快,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特征。产品要快,用户也想看到更快的消息资讯等内容。所以加载慢,都是不可以容忍的。我们做产品时,不仅仅简单快速减少页面进行流转。更主要是去思考,用户下一个页面要看到什么。快不仅仅在于加载,少几个页面跳转。而在于快速让用户看见想要知道的东西。
4、易变心原则
人类是一种变心很快的动物。所以每一次使用产品,购买服务都是要保证用户体验的。只要有一次不爽,那么你产品就完蛋了。除非你的产品完全牢牢占有70%的市场。否则你随时都有可能失败。把握易变心,要从一些产品设计细节中体会。比如,下订单是否方便。你购买多家商家时,是不是可以合并支付。这种用户体验就很影响用户下次会不会使用你的产品。
5、占小便宜原则
人都爱占小便宜。从微信红包上来说,人的贪念都是很大的。如何让贪念充分发挥到极致,不仅仅是通过优惠券和送现金的方式。如果从用户精神层面上,去让用户得到满足是不是更有吸引力呢?比如,可以得到一次到某某地方和某某合影的机会。其实引爆点不一样,要的效果是一样的。
4.客户思维和用户思维有什么不一样
客户是产品的真正需求者(这里的产品可以是服务产品),他们决定产品的导向,也是产品最根本诉求和愿景的提供者。
所以,他们一般是买单的人。 但是只取悦客户,不取悦用户的产品,通常会成为一个失败的产品,因为会在推行时遭到排斥和抵制,只有客户对用户有着极强控制力和引导能力的时候,只取悦客户,不取悦用户的产品才能成功,例如SAP。
用户是直接接受产品的服务,或者享用产品功能的人,他们会决定产品的细节,但是不左右方向,不决定根本。 只取悦用户不取悦客户的产品,要么夭折,要么叫好不叫座,最终黯淡收场。
很多时候,客户和用户也是重叠的。 举些用户客户不重叠的例子: B2C领域: 新浪微博的客户是广告主,用户是大众(要是新浪微博不能够找到好广告模式,或者其他盈利模式/客户,前景堪忧) B2B领域: 通常甲方的经营者或者管理者是客户,而甲方的广大员工是用户 B2B2C领域:甲方是客户,但是甲方的客户是用户。
例如餐厅里的板凳座椅,例如APP STORE中大量免费用于企业宣传和营销的APP,再例如第三方帮助企业建立的网站什么的。 在B2B2C领域,有大量客户用户不重叠的例子 最后举一些客户,用户都不买单,或者客户不买单,但是用户买单,但是两者不同的例子: 教堂: 客户是上帝,用户和买单的人都是信众 天朝许多所谓的“非官方机构”,例如中国足协 很多人将“用户”和“客户”混淆在一起,以为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不然,虽然二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大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立足点也就带来了不同的经营理念。 用户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而客户却不一定是最终的使用者;用户关心的是使用价值,而客户关心的更多的是价格;与客户的关系是基于交易,而用户则不一定是产品的买单者;以客户为向导,营销策略是有效的,而以用户为向导,体验才是最为关键的。
用户思维和客户思维有着极大的不同,在互联网的商业世界里,用户是主角,消费者由货币选民变为用户,商家、企业和消费者形成了一种独特、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链。谁也不用去讨好谁或依附谁,他们是因为产品的魅力才互相吸引,因真诚而互相交流,因信任而结成新的商业社群。
通常,用户思维有以下三大特征: 特征一:用户思维是一种打动思维,而传统的客户思维则是告知思维。客户思维通过大量的广告和促销手段来告诉客户,我的产品怎样怎样好,快来购买我的产品吧,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视购物。
这种告知的思维方式是以直接形成交易为目的,至今还有很多企业采取这样的方式:制造产品、新闻发布、放置广告,等等。以这样的方式促成的交易不仅缺少温情,而且存在着大量的欺骗性。
而用户思维是一种打动思维,相比淡漠、强制性的客户思维模式,用户思维是把每一个消费者都当成朋友,产品是他们产生关系的唯一媒介。 特征二:用户思维是信任与认同的思维,打动消费者只能算是个开始,想让消费者成为忠实的用户,还需要带给他们认同感和信任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用户思维。
要想获得用户的信任,就要让产品体验超出他们的预料之外,即在满足用户的基本诉求之外,还能带给他们极致的产品体验和身份认同。 用户的思维和认同会带来一种什么效果?比如,你购买了华为、联想、HTC的手机,这三者会让你产生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没有,它们基本上是雷同的,但如果你买了小米或苹果手机,那你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小米和苹果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你在感觉到它可以信赖的同时,还可以感觉到对自己及身份的一种认同——小米和苹果存在着一种情感认同,无论是苹果的品质生活,还是小米的极客文化。
特征三:用户思维是社群营运思维。传统的客户思维体验是客户与商家发生了交易之后才产生的,而用户思维则是从你开始关注时,体验就已经产生了。
只要发生关系,比如,你在关注微博或订阅官方微信时,就已经成为了用户。用户思维模式,就是通过持续不断地体验,让你从关注到产生兴趣,再到成为使用者,然后变为粉丝,最后形成社群。
社群是用户思维模式运营的最高级形态,如果想要知道社群会形成多大的力量,只要想象一下宗教和信仰的关系就可以了。商业社群触发于产品,深化于体验,成型于产品的独特魅力。
产品有多极致,体验就有多完美,对社群的感召力就有多大。 移动互联网,特别是微信、微博的出现,让社群组织变得更容易,微信可以让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相互间高度认可的人自发形成一个组织,形成一个社群。
5.什么是流量思维,什么是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
而流量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流量多少为主要”去考虑问题。 具体解析:一、流量思维。
流量思维是指使用大面积、多渠道的拉网手法拉来大量的新客户源的做法的项目思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流量成本低廉,拉新成交的效果显巨。
这样造成了项目运营者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引流上,从而出现了流量思维。流量思维推动了互联时代的进程,颠覆了传统行业的落后与安逸。
二、用户思维。用户思维则指了解用户的痛点、心理感受、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不断融入到自己的产品设计、迭代与营销中的项目思维。
移动互联的出现,加大了以前PC互联网的流量投入成本,拉新成本的不断增长形成了老用户维护的蓝海,从而形成了以用户体验为重心的项目思维。用户思维减少了新项目的前期投入,增加了项目运营的成活周期。
让更多有创新的创业者得到成功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用户思维怎么写(什么叫用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