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谒见的"谒"可以怎么组词
谒
yè
<;动>
(形声。从言,曷(hé)声。本义:禀告,陈述)
同本义 [report (to one's superior)]
谒,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战国策》
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告发;检举 [inform against;lodge an accusation against]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又如:谒过(揭发罪过)
请;请求 [request;ask]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
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call on(a superior or an older person)]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pay homage at sb's mausoleum]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谒
谒
yè
<;名>
名剌 [visiting card]
怀谒诣辞。——宋·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suite;retinue]。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姓
2.谒的用法
谒
谒(1)
yè
1)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2)拜见:~见。拜~。进~。
3)请求:~归。~医。
4)名帖:"使者惧而失~,跪拾~"。
5)掌管晋见的近待。
部首:讠部
部首笔画:2笔
笔画:9划
总笔画数:11笔
笔顺:点 横折提 竖 横 竖折钩 横横 撇折折钩 撇 捺 竖折
五笔字型86版编码:yjqn
五笔字型98版编码:yjqn
<;动>
(形声。从言,曷(hé)声。本义:禀告,陈述)
1》同本义 [report (to one's superior)]
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战国策》
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2》告发;检举 [inform against;lodge an accusation against]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如:谒过(揭发罪过)
3》请;请求 [request;ask]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
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4》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call on(a superior or an older person)]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5》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pay homage at sb's mausoleum]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谒(2)
yè
<;名>
名剌 [visiting card]
怀谒诣辞。——宋·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suite;retinue]。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姓。
3.谒见的"谒"可以怎么组词
谒 yè <动> (形声。
从言,曷(hé)声。本义:禀告,陈述) 同本义 [report (to one's superior)] 谒,白也。
——《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
——《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
——《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
——《战国策》 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告发;检举 [inform against;lodge an accusation against]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又如:谒过(揭发罪过) 请;请求 [request;ask]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战国策·燕策》 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call on(a superior or an older person)]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
——《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
——宋·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
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pay homage at sb's mausoleum]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谒 谒 yè <名> 名剌[visiting card] 怀谒诣辞。
——宋·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suite;retinue]。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姓采纳哦。
4.古文中“见”字的用法有哪些
”见“字有两个读音,分别为jiàn和xiàn。
用法如下:
一、作动词
(1)遇见;碰见。如: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译:儿童碰见我不认识我。
(2)拜见,谒见;又指会见 。如:《战国策·齐策一》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译:于是,邹忌上朝廷拜见齐威王。
(3)召见;接见。如:西汉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译: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4)知道;懂得。如:宋代陆游的《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译:于是老翁懂得事情那么迟。
(5)听见;听到。如:清代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译:总是不停听到哭声。
二、作名词
(1)看见的东西。如: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译:进去越深入,那么进去里面就更困难,但所看见的东西就越奇特。
(2)见解、见识。如:元末明初罗贯中的《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见。”译:你真是女子般的见识。
三、作副词
(1)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如:西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译: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2)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如:《玉台新咏》中的《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译:你既然如此记念我,那么过不多久就希望你来(接我)。
词组:
见得 jiàndé:看得出来;可以确定。
见地 jiànd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情见[qíng xiàn]:情感流露。
见粮[xiàn liáng]:现存的粮食。
自见[zì xiàn]:自我表白;显露自己。
见多识广 jiànduōshíguǎng:指见闻较多,经验学识丰富广泛。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谒见怎么用(谒见的谒可以怎么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