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醍醐灌顶怎么用
醍醐灌顶是一个成语,可以用在听取了高明的意见后,而使人受到很大启发的意境中。醍醐灌顶在佛教的语义记载中,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醍醐是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是可以食用的,这个词运用在佛教中就是指好的、有用的道理。灌顶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从头顶上浇下去。比喻听到了道理后,使人清凉舒适,很是受益。
醍醐灌顶的反义词:执迷不悟、顽固不化、死不悔改。
醍醐灌顶的近义词:茅塞顿开、大彻大悟、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如梦初醒。
醍醐灌顶典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醍醐灌顶造句:
1、你和参与了国外援助服务的人交谈时给予和接受的目的顿似醍醐灌顶。
2、陈顶天醍醐灌顶般,决议留在这座幻想的城市。
3、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感觉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4、受到她的一言启发,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5、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知道了自己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
扩展资料
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盘”、“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醍醐灌顶
2.用“醍醐灌顶”怎么造句
比喻灌输智慧,是人彻底醒悟
成语造句】:醍醐灌顶造句:
1、它可能是一本醍醐灌顶的书,或是一些磁带,或者是你精神咨询师和研讨会。
2、最初使我醍醐灌顶的是,像癌症这样具有扩散性且极难对付的东西一定属于生命本身,是生命故事深处的一部分。
3、我喜欢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简单的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中的网中连结,世界对我们是仁慈的,帮助我们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4、人们可能在任何年纪患上厌食症,这实在是让人醍醐灌顶。
5、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如果只是简单的创造一个新的框架,有我要的那些特性,而不需要再围着Rails转。
3.醍醐灌顶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读 音】tí hú guàn dǐng 成语:醍醐灌顶【英 文】to feel refreshed suddenly;to be filled with wisdom;to be enlightened 【释 义】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用 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结 构】主谓式 【近义词】茅塞顿开、大彻大悟、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如梦初醒[1][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唐·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相公闻语,由于(犹如)甘露入心,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
[编辑本段]来源探究 早在南北朝佛教初兴的早期,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就在部分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但开始得以在汉语社会广为流传,则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师为代表的译经成熟期之后。“醍醐”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可以作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有多种用法。
但是“醍醐”的另外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药物[3],则更早地出现在南北朝时的许多古籍里。例如北齐中书令魏收[4]编的《魏书》列传第九十《西域》里面说到“悦般国”的人:“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
“悦般国”人特别在意毛发的清洁,用醍醐美发。 《北史》卷五十五列传四十一《慕容绍宗传》记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又畜产繁滋,获醍醐奉献,赉物百段。”
中国第一本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雷公炮炙论》载有:“醍醐,是酪之浆,凡用以重绵滤过,于铜器煮三、两沸。”估计此书虽由后人编于唐末或宋初[6],但记录的内容显然也属“三国两晋”之时。
意为发酵乳脂“醍醐”的出现,不应迟于“两晋南北朝”;作为口头语言可能更早些,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较“醍齐”意为清酒的出现,至少晚了数百年。“醍醐”本是“胡人”的食物。
由于唐朝时胡风尤为盛行,包括胡舞、胡帐、胡女、胡食等,有点像今天的意大利“比萨饼”进入了我国。因此“醍醐”意指发酵乳脂,不仅是一个译名而且可能是一个译音名词,始在崇尚时髦的唐代上流社会得以流行。
唐以后可以佐证的资料还有:《旧唐书》说玄宗朝“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由此可见,在唐朝僧人们集中大量翻译经文时,意指发酵乳脂含义的“醍醐”一词被翻译经文者确定为manda意译词的必要条件,均已具备了,几乎无须斟酌。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醍醐”一词不仅用来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在佛教内部,不仅珍品可以喻作为“醍醐”,毒药也同样可比喻为“醍醐”。
“灌顶”,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举行的仪式。作为成语“醍醐灌顶”里的“醍醐”,严格地说不能理解为“发酵乳脂”而是“本质”和“精髓”。
[2][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生活中总是有些不顺的事情,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醍醐灌顶,参悟出正确的方法论和行为观。
◎人们给大象做了一面足够大的镜子,大象如醍醐灌顶,惊讶地发现镜子中原来是自己哟! ◎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感觉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编辑本段]历史典故 1、自唐以后“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例如《大涅磐》卷一四《圣行品》第七之四:佛出于《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醍醐灌顶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磐》,犹如醍醐。
甚至佛教的不同派别,也喜称自己信奉的经典书籍和宗派教名为醍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见《法华玄文》卷一十下;连佛教寺院也以“醍醐”命名。
2、然后随佛教与道教和儒教等的相互磨合,“醍醐”一词迅速扩大了流行范围,影响到社会的其它方面。例如在文人诗作之中也多有体现: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
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欧阳詹《送蔡沼孝廉及第后归闽觐省序》:“烹乳为醍醐,锻金为干将,予期烹锻以变化”;皇甫湜之《出世篇》:“四肢为琅玕,五脏为璠玙。乳如芙蓉,顶为醍醐”等。
3、“从乳到醍醐”不断升华的过程,也被历代儒家反复使用。例如《唐书》穆宁传注醍醐、四库提要解释明朝杨慎《谭苑醍醐》书名的醍醐两个字,都含有这层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内部,不仅珍品可以喻作为“醍醐”,毒药也同样可比喻为“醍醐”。例如《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五:“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如酥醍醐等”等。
这与梵文manda的本意一致,属中性词,本无褒贬之意;它强调的是“本质”或“精髓”。 4、只是后来在佛教外部漫长曲折的流行过程里,“醍醐”一词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褒义。
4.用“醍醐灌顶”怎么造句
比喻灌输智慧,是人彻底醒悟成语造句】:醍醐灌顶造句:1、它可能是一zhidao本醍醐灌顶的书,或是一些磁带,或者是你精神咨询师和研讨会。
2、最初使我醍醐灌顶的专是,像癌症这样具有扩散性且极难对付的东西一定属于生命本身,是生命故事深处的一部分。3、我喜欢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简单的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中的网中连结,世界对我们是仁慈的,帮助我们去实现属我们的理想。
4、人们可能在任何年纪患上厌食症,这实在是让人醍醐灌顶。5、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如果只是简单的创造一个新的框架,有我要的那些特性,而不需要再围着Rails转。
5.“醍醐灌顶”这个成语这样用合适吗
醍醐: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许多研究者在讨论乳类是否是我们中华民族先民日常饮食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大都引用成语“醍醐灌顶”来佐证各自的观点。但是,“醍”和“醐”在古汉语里本是两个字,而且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产生的;“醍醐”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成语“醍醐灌顶”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演变。
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醍醐灌顶怎么用(醍醐灌顶怎么用)